滨州日报社出品
党媒平台

“帮扶千里情 协作一家亲”系列报道③:千山万水,小康路上咱们携手同行

  • 2020-09-21 09:04:54
  • 作者:记者 李志武 李伟伟 刘青博 通讯员 张新华 栾强
  • 来源:滨州日报/滨州网
  • 滨州市新闻传媒中心出品

“帮扶千里情 协作一家亲”滨州采访团走进祁连奉节系列报道之三

千山万水,小康路上咱们携手同行

宽阔平整的石板路、构造精致的仿古式楼房、高高竖立的路灯、各式各样的广场健身器材、错落有致的绿色植被……这是采访团在重庆市奉节县兴隆镇三桥移民新村见到的生动景象。“过去我们住在山上,不通水电,不通路,房子比较破旧。现在搬进新家,生活非常方便,还开着‘农家乐’增收。感谢滨州对我们村的援助。”提到近几年来村子里的变化,村民王林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重庆市奉节县兴隆镇三桥移民新村。为解决三桥村67户村民的出行、吃水、用电等难题,滨州市帮扶三桥村修建了新村,大大改善了该村贫困户的居住条件,同时引导村民利用旅游地域的优势发展农家乐,提高经济收入,实现了村民搬迁“搬得出、住得稳、逐步能致富”。

为解决三桥村67户村民的出行、吃水、用电等难题,滨州市帮扶三桥村修建了新村,大大改善了该村贫困户的居住生活条件,同时引导村民利用旅游地域的优势发展“农家乐”,提高经济收入,实现了村民搬迁“搬得出、住得稳、逐步能致富”。

搬迁到三桥村新村的村民。

三桥村易地搬迁,是滨州市扶贫协作重庆市奉节县和对口支援青海省祁连县民生领域的一个缩影。在国家“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这一重大战略部署中,滨州、祁连、奉节牵起了千里之缘。来自滨州的一笔笔民生帮扶资金、一个个民生援建项目、一批批支医支教人才,让祁连、奉节的群众学有所教、病有所医,也把三地人民的小康之路紧紧连接在一起。

2020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之年,民生保障水平是彰显全面小康水平的“软实力”。其中,医疗和教育,老百姓尤为关注。自援建以来,滨州给祁连奉节两地人民的生活带来了怎样的变化?在祁连、奉节采访期间,记者踏着滨州援建干部人才的足迹,一路追问,一路探寻,一路收获,一路惊叹。

引进山东爱心企业捐赠,成立青海省第一个县级肛肠诊疗中心。

医疗帮扶让祁连、奉节群众享受更高水准的医疗服务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

青海祁连地处青藏高原,缺氧和长期紫外线照射,加上饮食缺少维生素,使得当地眼科疾病发病率远高于东部沿海地区,而且高龄患者比较多。滨州眼科援青医生王祖军来到祁连之后却发现,当地医院资源匮乏、设备落后,一直未开展白内障等眼部疾病的诊治工作。于是,他协调博兴县中医院捐献眼科设备,帮助祁连县人民医院成立“滨祁眼科诊疗中心”,开展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玻璃体腔注射术、后囊膜切开术、前房灌洗术等新技术,填补了医院多项眼部诊疗空白。

在祁连县八宝镇东村,滨州援青医疗专家王祖军和杨维波来到的白内障患者马如林家中回访。马如林大爷是回族同胞,双眼患有严重的白内障,看不清东西。滨州援青医疗专家在祁连当地的县人民医院对他进行了手术,成功帮助他恢复了视力。在告别时,马如林紧紧握住援青医生的手表示感谢。

“当我的眼睛被医治好后,纱布揭开的那一瞬间,我特别高兴,那种感觉就像是我刚从妈妈的肚子里出生一样。”在青海省祁连县八宝镇东村,当记者跟随滨州援青医生到白内障患者家中进行术后回访时,76岁的回族老人马如林这样向记者说道。马如林的双眼曾患有严重的白内障,看不清东西,滨州援青医生通过手术治疗成功帮他恢复了视力。临别时,马如林紧紧握住滨州援青医生的手,不停地说着谢谢。最朴实的话语、最亲切的动作道出了祁连人民最真挚的感激之情。

滨州援青医生、滨州市中心医院骨科主治医师翟贵亮(中)在祁连县人民医院病房内与同事一起查房。

不仅是眼科,这种“当地所需、滨州所能”式的医疗援助体现在方方面面,像结直肠肛门外科援青医生李鹏帮助祁连筹建“滨祁肛肠诊疗中心”,骨科援青医生翟贵亮开展的四肢骨折闭合复位手术,泌尿外科援青医生刘大伟开展的经尿道前列腺等离子电切术等等,都开创了祁连医疗的先河,让祁连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高水平治疗,免受长途求医的舟车劳顿之苦。

在奉节县人民医院儿科医生办公室,滨州市鲁渝扶贫协作支医队队员、滨州市人民医院小儿外科主治医师田亚丽(右)正在与同事一起探讨病人治疗方案。

奉节县地处长江三峡,高山林立,高空作业的工作人员特别多,工作人员一旦发生危险就会引起血管、内脏破裂出血,情况十分危急。面对这种危急病号,滨州介入血管外科支医医生夏风飞深有感触,在他刚到奉节县人民医院开展支医活动不到一周的时间里就接诊到这样一例患者。这名患者因为严重外伤导致肾脏破裂出血,在凌晨3点被送到医院急诊室。在检查发现患者本身已经有一个肾坏死后,夏风飞知道,这一颗受伤的肾对患者来说有多么重要。经过医院多个科室的协助,夏风飞最终采用微创介入手术的办法对患者受伤的肾脏进行栓塞治疗,顺利帮助患者保住了仅有的一个肾脏。

滨州市鲁渝扶贫协作支医队队员、无棣县人民医院儿科主治医师赵国平(中)在奉节县人民医院病房内为患者家属详细讲解患者病情。

为了能让奉节当地外伤出血的急诊患者及时得到治疗,夏风飞便向奉节县人民医院领导提出建议,对于出血性疾病建立一个绿色通道,优化了救助流程,缩短救治时间,大大降低了死亡发生率。夏风飞开展的栓塞介入治疗手术也很快得到医院的推广和应用。

滨州教师常元军在祁连县民族中学支教。

教育帮扶给祁连、奉节的孩子搭建起更接近美好未来的台阶

医疗代表了老百姓对小康生活“最眼前”的关切,教育则关乎小康生活所能到达的“远方”。自对口援建以来,祁连、奉节的教育事业也发生着巨大变化,改变了许多祁连、奉节孩子的人生轨迹,家住祁连县八宝镇的学生马致远就是其中之一。

为支援祁连教育事业,自2015年起,滨州市第一中学成立民族班“海北班”,面向祁连招生。马致远幸运地成为“海北班”2016级的学生。在远离家乡近2000公里的渤海之滨,马致远在滨州教师和同学的陪伴中完成了自己三年的高中学业,在高考时考出了525分的好成绩,被湖南中医药大学中医学专业录取,而且是本硕连读。

滨州教师李士霞到奉节县朱衣镇中心小学支教。

“我特别想感谢一下孩子的高中班主任老师,他经常牺牲周末休息时间定期请孩子们到自己家里吃饭,这样既丰富了孩子们的饮食,也减轻了孩子们的想家情绪。一次两次容易做到,但这位滨州老师三年以来一直坚持这样做,这让我们在祁连的家长非常感动。”马致远的父亲马向阳激动地说。截至目前,“海北班”已累计招生136人,本科录取率逐年提升,本科上线率连续三年达到100%,居山东对口帮扶的四市之首。

在奉节的多所小学里,留守儿童的现象比较普遍,多数孩子的父母不在身边,基本都是跟着爷爷奶奶生活,这导致孩子疏于管理,形不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对这一情况,滨州支教教师李士霞认真分析产生原因,并制定详细的教学管理方案帮助孩子们激发学习原动力。“在‘扶智’的同时,更要注重‘扶志’。只有帮助孩子们树立梦想,培养他们为梦想而努力的意志,这样,教育才能传递,思想上的落后才能远去,继而摆脱贫困。”李士霞说。


把更多的援建资源聚焦在祁连、奉节老百姓最关切处、最期盼处,进一步增加当地人民的幸福感、获得感

跨越山川来牵手,勠力同心奔小康。对口援建不能忘惠民初心,民生事业帮扶事关受援地长远发展。滨州市委、市政府时刻把祁连、奉节各族人民对医疗、教育的需求放在重要位置,积极实施着“组团式”帮扶、“造血型”支援。

部分滨州市第四批鲁渝扶贫协作支医人员在奉节县人民医院前合影。

据了解,自对口支援以来,滨州市各医疗单位已累计选派37名资深专家到祁连县开展援建工作,涉及内、外、妇、儿等16个专业方向,诊疗患者达3万余人次,开展各类新技术25项,有效提升了当地医院的医疗技术水平。在奉节,截至目前,仅奉节县人民医院就已经得到滨州市4批共26名医疗专家的支医帮扶,涉及儿科、消化、口腔、神经、肿瘤等12个专业方向,共接诊病人3000余人次,完成各类手术686台次,为当地老百姓提供了优质的医疗服务。在教育方面,滨州市已分别先后派出43名和21名优秀骨干教师到祁连、奉节教育一线支教。广大支教教师服从组织安排,舍小家顾大家,克服种种困难,扎根祁连、奉节,认真教学、交流经验,与当地老师、学生成为“挚友”,把爱的种子洒在了祁连山麓和三峡江畔。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农家乐越来越红火”,是奉节易地搬迁户王林的“小康” ;“看病求医不出远门”,是祁连76岁回族老人马如林的“小康”;“孩子上好学,毕业找到好工作”,是祁连学生家长马向阳的“小康”……如今,滨州正加大帮扶力度,把更多的援建资源聚焦在祁连、奉节老百姓最关切处、最期盼处,巩固对口支援和扶贫协作成果的同时,进一步增加当地人民的幸福感、获得感。

小康不是梦,小康就在滨州、祁连、奉节三地人民携手奔跑的康庄大道上,小康就在祁连、奉节老乡们的笑脸上。

责任编辑:宋静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