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媒平台
如何让优秀传统文化陪伴孩子成长
发布时间:2017-04-07 08:54:57    作者:管林忠 隆卫 张丹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底蕴深厚、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缔造中华文明的宝贵财富,而今随着外来文化的渗透,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受西方文化影响,对传统文化的认识越来越模糊。在我们滨州也不例外,西方节日盛行,而中国传统节日受到冷落,甚至很多学生不知四书五经为何物,不知三皇五帝为何人,更不知何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本期《委员关注》邀请委员、嘉宾,就如何让优秀传统文化陪伴孩子成长建言献策。

本期嘉宾:

市政协委员刘永军

市政协委员伊守国

市政协委员周国辉

国学专家杜建廷

【名词释义】

文化和学历没有直接关系,是包涵了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的生态共同体

优秀传统文化这个名词,大家并不陌生,可能经常听到或者参与到一些活动当中,但是优秀传统文化真正的内涵和外延,大家却未必了解。有人说文化是学历,有人说文化是知识,有人说上学叫学文化,有学历叫有文化,那么到底什么是优秀传统文化呢?

国学专家杜建廷说,对于文化,现在越来越多的专家和学者有一个共同的定义,那就是包涵了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的生态共同体。这话听起来可能比较难懂,通俗地说,可以翻译成四句话:一是根植于内心的修养;二是无需提醒的自觉;三是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四是为他人着想的善良。而优秀传统文化就是我们祖先五千年以来流传下来的积淀,中国特色文化体系的特点是以道德为核心,是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主要土壤。

【当前现状】

总觉得“外国的月亮圆”,西方文化正一点点侵蚀着孩子的思想

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几千年来都是存在的。以前,绝大多数穷苦百姓没有受教育的权利,文言文的晦涩,象形字的繁难,让人无力自修。而如今,在全社会越来越重视少年儿童成长的今天,孩子们又不自觉地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现实情况到底是怎样的呢?

伊守国委员认为,随着中西文化的不断交融,越来越多的西方文化融入我们的生活,充斥着每一个角落,肯德基、麦当劳成了孩子们热衷的美食;钢琴、小提琴成为孩子们热选的乐器;欧美日韩的电子游戏成了孩子们最爱的娱乐。据调查,西方文化尤其是美国文化,在青少年所接触的外来文化中占据主导地位,无论是影视还是音乐,美国大众文化产品对中国青少年的渗透力都是其他文化所无法企及的。

还有,西方节日对我们传统节日的冲击也是非常令人担忧的。很多孩子甚至是家长想着各种不同新花样,怀着非比寻常的热情迎接和欢度圣诞节、情人节、万圣节、愚人节、感恩节等节日,而中国传统的节日中秋节、清明节、重阳节、端午节,甚至春节却冷清了许多。更有甚者,认为春节燃放烟火成了“丑陋风俗”,清明踏青祭祖成了“污染环境”,端午祭拜屈原成了“迷信活动”,元宵外出赏灯成了“不安全隐患”。总之,忽略文化的内涵,而把负面影响竭力扩大。

我们的经济在飞速发展,中国在世界的知名度越来越高,更多的“made in china”产品走向世界,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来了解这个古老而现代的国家,了解她的文化,特别是优秀的传统文化。与此相反,知道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中国人却越来越少。

孔老夫子有句话,“弃老而取幼,家之不祥也。”杜建廷说,这句话的意思是,一个家庭不管老人,都把孩子摆在第一位,这个家就要败了。而我们身边,绝大多数家庭存在这种情况,把孩子当做家里的小皇帝、小公主,老人却在次要的位置。在古代,是以老人的意志喜好为转移的,老人穿最好的衣服、吃最好的饭、住最好的房子,是家庭的核心,而现在成了以孩子的意志喜好为转移。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见到一些现象,一家人陪着孩子去吃肯德基,去游乐场游玩,孩子们吃得玩得很嗨,老人却在一旁打盹,实际上这种现象对孩子的成长是非常不利的。

让小孩尽兴玩,想要什么就给什么,可以随意发号施令,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尊重别人,个性浮躁情绪化,这实际上给孩子成长埋下了很大的隐患,进入社会以后,如果所处的外部环境和家庭环境区别很大,心理落差太大了容易导致叛逆、心理疾病、犯罪率上升等各种问题。

国学教育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和核心,对孩子的成长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周国辉委员说,她对这一点感触特别深,之前她家孩子身上有好多小缺点,比如:没有时间观念,浪费东西,娇气,以自我为中心,好的东西不懂得分享。去年暑假,周国辉把孩子送到一个国学班学习了一个月,她明显感觉到孩子身上的变化,吃饭不浪费东西了,掉个米粒也能捡起来,时间观念变强了,有好吃的东西知道先让奶奶尝尝,学会了分享,也知道帮着老人做家务了。周国辉说:“优秀传统文化对孩子的影响是很大的,而且是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越早接触传统文化越好。”

当今世界,西方一些国家通过各种文化产品以及其他手段宣扬他们的文化,在潜移默化之中向广大青少年渗透他们的价值观。刘永军委员在调研过程中了解到,《教育部关于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的意见》中明确规定,在义务教育阶段自三年级开始开设书法课。《山东省中小学课程方案》要求,在义务教育学校全面开设必修地方课程《传统文化》。我市《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强调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对中小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提出了明确要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背诵优秀诗文不少于240篇,课外阅读总量在400万字以上。如何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植根于广大青少年心中,融入他们的血液,在面对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打胜仗,市教育局始终高度重视,并当作一项重要任务来抓。通过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引导青少年形成中华民族普遍认同和广泛接受的道德规范、思想品格和价值取向,形成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现状成因】

片面追求升学率,缺乏创新精神,这种情况的发生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

优秀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而我们的孩子在面对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时候,并没有对传统文化表现出明显的倾向性,甚至很多孩子对外来文化更有认同感,这是为什么呢?

刘永军委员认为,当前我们的教育体系重知识讲授、轻精神内涵阐释的现象比较普遍,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有些学校以应试教育为导向,偏重对学生基础知识的灌输,对传统文化蕴含的民族精神、道德情操、人文涵养的深入挖掘和宣讲相对缺少,这是当前最为核心的问题之一。再就是,学校关于国学教学的课程标准、教材内容、师资配备等没有作出明确规定,组织活动缺乏必要的经费保障,师资力量缺乏专业性,从事传统文化教育教学的师资力量不足,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有待提升。调查表明,大多数学校没有专门的国学教师,多由班主任或语文教师兼任。这些兼任的教师,多数没有受过专门培训或学习,上课形式主要还是以老师讲课和学生阅读为主,教学环节缺乏整体设计,众多课程各自为战,课内课外无法衔接,课程门类孤立、教育内容碎片化,大大降低了教学效果。

“其实,孩子身上出现这些问题和家庭教育是分不开的,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最直接的模彷对象,孩子的言行举止受到父母的影响,而现在很多家长,回到家中不是玩手机就是看电视,没有为孩子树立一个学习的好榜样。”周国辉委员说,家长的责任不只是生儿养大,让儿女有吃有穿,身为父母应该深刻反省,言传身教才能积极引导。再就是,现在的社会风气也比较浮躁,影响到孩子们对国学的学习,人心浮躁的年代,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也被浮躁“应付”了。

这种情况的发生,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具有深刻的历史性。伊守国委员认为,近代以来,我们的落后挨打使不少国人形成了一种盲目崇洋媚外的思想,对优秀传统文化失去信心,认为“外国的月亮圆”。改革开放以后,大量西方文化涌入中国,外来时尚文化之所以能受到众多青少年的追捧,是通过宣传、包装、造势等多方面影响形成的。在很多商场,卡通玩具奥特曼随处可见,而孙悟空却难以寻觅,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虽然有深刻的内涵,但是宣传力度还不够,最重要的是缺乏创新精神,没有与文化产业的发展形成良好的互动与结合,抓不住青少年的心理。试想一下,青年人为什么过情人节?传统的七夕节代表的也是爱情,为什么不受追捧?难道说牛郎和织女的爱情不如瓦伦丁和典狱长女儿的爱情悲壮和感人?其实,大家认同的不是其节日的文化内涵,而是其节日的浪漫,是其玫瑰花和巧克力营造的浓郁的商业氛围。

“以道德为核心内容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和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是导致现状的主要原因。”杜建廷说,当前的教育大纲中关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主要以文言文、唐诗宋词为主,道德层面的很少,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灵魂是道德文化。学校生产线式教学方式的存在,认知类学科和非认知类学科的错位,以及充斥着以僵尸、怪兽为代表的各种儿童电视剧的泛滥等等都影响着孩子们对传统教育的学习。再就是,学校有关传统教育的活动太少了,宣传力度也远远不够,学生不能时刻感受到优秀传统文化带来的巨大影响。

【建言献策】

推进改革须从学校教育入手,更需要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努力

不可否认,我们的教育有世界公认的优点——扎实的基础知识,但我们却疏忽了优秀传统文化对孩子们的影响。优秀传统文化为孩子们的健康成长提供了精神食粮,尤其对正处在成长发育关键期的中小学生来说,更显得极为重要。那么,如何才能让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得到更好地发展?

学校作为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刘永军委员建议,要想彻底扭转这种局面,还须从学校着手,国家应将其纳入整个国民教育体系中,将传统文化专业课程作为大、中、小学生的必修课,列入教学大纲,作为中考、高考的必考科目,使之制度化、规范化,彻底避免传统文化教育沦为形式的可能。呼吁在高考语文学科中增加“汉语听力”考试,充分发挥高考指挥棒的导向作用,进一步加强国学教育的针对性和必要性。要重视优秀传统文化师资队伍的建设,教育质量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水平,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非业余所能胜任的,国家应在自愿的基础上,通过严格的选拔程序,挑选出那些品学兼优、资质良好、有志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研究的人施以专门培养,使之成为优秀传统文化某一领域的专才或通晓各个领域的通才。改革当前的教育方式与方法。现实中,教师普遍采取教条式的灌输方法,无法展现传统文化多姿多彩的面貌,可在生活中进行渗透式教育,寓教于乐,采用讲故事、游戏、歌谣、书法、绘画、传统工艺等丰富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鼓励民间力量加入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以官办或民办的方式创办不同层次、不同性质的优秀传统文化教研机构,如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大学、优秀传统文化研究院、国学中学、国学小学等,让有兴趣、有潜质的学生接受到专业的系统的教育。

时下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已成为热议的话题,家长对其也越来越重视,周国辉说,作为家长首先要放下手机,远离电视,言传身教,要想对孩子进行良好的传统文化教育,首先要培养孩子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可以以讲故事的形式启发孩子们的好奇心,然后根据孩子的兴趣喜好,挑选合适的国学书籍,每天给孩子展示一些关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让孩子体会到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教育过程中尤其要注意不可采取强制性的手段,家长可以陪伴孩子阅读,可以给孩子看有趣的视频,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真真切切体会到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复兴,单靠一些有识之士的呼吁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伊守国委员认为,首先,要恢复大家对传统文化的信心,培育起孩子们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感情,复兴才有希望。我们滨州有很多优秀的传统文化,比如,博兴董永和七仙女的孝文化和爱情文化,邹平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家国情怀,滨城以清廉家风闻名遐迩的杜氏文化等等。我们要加强对这些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在继承的同时,要不断创新,创作出孩子们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同时,政府要积极引导优秀传统文化与市场经济制度相适应,加大财政投入,培养能够传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人才和民间团体。

让优秀的传统文化陪伴孩子成长,不是单一的知识传播,而是价值观的传播、思想的传递。“从调查来看,大多数青少年对优秀传统文化是喜欢接纳的,但由于应试教育的压力,他们又不得不以升学为第一要务,无力顾及与升学没有直接关系的优秀传统文化学习。”如何让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得到更好发展,杜建廷建议,教育部门在课程设置上,要切实把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一个主课来抓,并将此加入中考内容。再就是,在课外阅读书籍的选择上,语文老师要多做一些引导,特别是选择一些国学经典诵读,让孩子懂得要有修养,要有自我约束,要成为为他人着想的人。还要多举办一些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相关的经典征文、主题班会、劳动模范巡演等活动,只要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坚持以道德教育作为重中之重来抓,孩子们的道德和心理素质提高了,其他问题就迎刃而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