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州日报社出品
党媒平台

滨州“高标准农田+”建设模式大幅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 2021-12-01 19:12:33
  • 作者:记者 孙文杰 通讯员 张玲 王志晶 报道
  • 来源:滨州日报/滨州网
  • 滨州市新闻传媒中心出品

滨州日报/滨州网讯 近年来,我市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按照“高标准农田+”建设模式丰富建设内容,大力推动粮食高产创建、耕地质量提升、技术推广应用、水肥一体化等各类资源要素向高标准农田建设区域集聚,大幅提高了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为农业高质量发展和乡村振兴提供重要支撑。

我市高标准农田建设优先选择水土资源条件好、开发潜力大、配套能力强、干部群众积极性高的区域,确保建一片、成一片、效益提升一片。截至目前,全市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304个、416万亩,总投资47.66亿元。建成后的高标准农田亩均粮食产能增加 10%—20% 。我市高标准农田建设获得2021年全省高标准农田项目评审“好”等次;博兴县、邹平市被认定为2021年高标准农田整县推进示范县。

“高标准农田+高效节水灌溉”。我市把推进节水灌溉作为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的重要内容。2020年,全市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50万亩,其中高效节水灌溉任务完成36.8万亩,超过省下达任务6.1万亩;2021年,省下达我市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60万亩,其中高效节水灌溉任务19万亩;截至10月底全市41个项目全部开工建设,目前项目总体进度50%以上;项目建成后,高效节水灌溉面积将超过40万亩。高效节水灌溉省水、省地、省时、省力,据测算,水利用率由原来的65%提升到了85%以上,亩均可节水25%,灌溉成本降到15-20元/亩。以邹平市韩店镇高标准农田项目区引进半径203米的大型指针式喷灌机为例,该机每天可灌溉小麦300余亩、节水60%。

“高标准农田+信息平台”。借助“滨州市耕地质量监测系统”,我市在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区科学布设耕地质量检测点位,分析整合土壤全要素信息,为提升耕地质量提供依据。2020年,按照每500亩1个检测点,我市在高标准农田项目区布设了约1000个监测点,投资约150万元;2021年,我市按照100元/亩的标准,投资6000万元对高标准农田进行了地力培肥。以滨城区中裕合作社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区为例,该区根据“滨州市耕地质量监测系统”指导,实行水肥一体化工程,将沼液和黄河水按1:10比例混合灌溉,减少了化肥施用量约50%,极大地提高了土壤肥力。

“高标准农田+管护新模式”。我市按照县负总责、乡镇监管、村为主体、农田所有者监护、经营者自护的原则,引导和支持社会化服务组织参与高标准农田设施的运行管护,不断探索出新的管护模式。阳信县明确产权归属和管护主体,落实管护责任和管护经费,建立了“建—管—用—护”企业托管良性循环管护机制;滨城区探索实施了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灌溉个人托管模式,在高标准农田项目工程建设前,由泵站所在村村民自愿报名,村委会择优推选,公示无异后确定泵站及田间工程管护责任人及维护人员,管护人全程参与项目建设,熟知每一个主体建筑物的施工过程,做到了边建设、边监管、边认领管护责任,确保了高效管护。

“高标准农田+多元投入”。按照“以中央和省投资为主体、市县投资为辅、新型经营主体为主要补充”的原则,我市积极建立高标准农田建设多元投入机制,鼓励社会力量和民间资本投资参与高标准农田建设与管护;充分发挥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在项目建设中的作用;尊重农民意愿,鼓励和引导项目区农民群众筹资筹劳。2019年至2020年,我市社会资本参与建成高标准农田1.6万亩,总投资2601万元;2020至目前,我市社会资本参与建成高标准农田0.38万亩,总投资373万元。

责任编辑:张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