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媒平台

见证滨州撤地设市二十周年:2000年,一个见证历史的时间坐标

发布时间:2020-06-03 08:44:31    作者:记者 隆卫 通讯员 卢艳 来源:滨州日报/滨州网

开栏的话:

2020年是滨州撤地设市二十周年,是“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在这样一个时间节点上,回顾撤地设市二十年来,特别是“十三五”规划实施以来的成就,总结滨州发展的经验,对于增强滨州自信和全市人民的信心,进而以更加高昂的姿态、更加符合发展规律的措施、更加扎实硬朗的作风,全面建设富强滨州,具有重要的意义。即日起,滨州市档案馆与滨州日报联合推出《见证——撤地设市20周年》专栏,本专栏采取“纪事本末”的方式,以具体年代的重大活动、亮点工程、突出事件为切入点,以原始档案、资料为依据,以文字、图片、档案公布等形式进行刊发。该专栏将与每一位市民携手推开历史记忆的大门,去见证滨州撤地设市二十年来,各行各业取得的巨大成就,为二十年繁荣讴歌,为“十四五”未来奠基。

滨州撤地设市仪式上重要的揭牌时刻(资料图 李建国 摄影

2000年,在新世纪、新千年到来的重要历史时刻,滨州这颗黄河三角洲上的璀璨明珠也迎来了一件里程碑意义的大事——撤地设市。从此,迈向新世纪的滨州揭开了发展史上崭新的一页。

特别是去年以来,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佘春明提出“滨州六问”、务实“八策”,擘画发展蓝图、规划富强路线,搅动了滨州大地的“一池春水”,吹响了“富强滨州”建设的“冲锋号令”。

在此,引用佘春明书记“六问”之“梦想之问”——在滨州历史上曾经有过许多“梦幻之旅”的成功实践。在苦海沿边的烂泥滩上建设滨州港曾是一个梦,几十年干下来,梦想变成了现实;把一个个大土坑、一片片低洼地变成“四环五海”,十几年干下来,梦想变成了现实;曾经是光秃秃、白花花的盐碱地,十几年的“林水会战”干下来,变成了林河湖草生态系统完善的园林城市,梦想变成了现实……栉风沐雨,春华秋实。20年来,滨州人民奋力搏击,劈波斩浪,昂然前行,开启了告别落后、跨越发展的新时代,谱写了盐碱荒滩变北国江南的壮丽篇章,创造了一个新时代的崭新滨州。

2000年6月10日,国务院批复同意设立地级滨州市;2001年1月11日,地级滨州市召开第一次“两会”

中共滨州市委揭牌仪式(资料图  李建国 摄影

2000年6月10日,国务院以【2000】59号函批复,同意撤销滨州地区和县级滨州市,设立地级滨州市,原县级滨州市改为滨城区,滨州市辖原滨州地区的惠民县、阳信县、无棣县、沾化县、博兴县、邹平县和新设立的滨城区,实行市领导县(区)的体制。随后,省政府于7月18日下发了关于撤销滨州地区和设立地级滨州市的通知。

撤地设市,是滨州人民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是滨州人民久久盼望的一件大事。为将这件大事办好,滨州成立了由地委行署主要领导为组长的地级滨州市筹建工作领导小组,设立了专门办公地点,及时研究有关事宜,确保撤地设市工作按照法律程序,依法进行。

撤地设市,第一个重要环节,就是中共滨州市委的成立。2000年12月16日,滨州人民盼来了这件大事。当天,地级中共滨州市委、市纪委成立,并进行揭牌仪式。老地委大院北大门,换上了“中国共产党滨州市委员会”和“中国共产党滨州市纪律检查委员会”两块崭新的牌子。

撤地设市的另一重要标志是召开“两会”。根据宪法和地方组织法的有关规定,地级滨州市将依法召开人民代表大会;根据宪法和政协章程的有关规定,地级滨州市要设立市政协委员会,并召开政治协商会议。2001年1月11日,滨州市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政协第七届滨州市委员会第一次会议隆重开幕。按照有关规定,地级滨州市的第一次“两会”,沿用了原县级滨州市的届次。在这次“两会”上,近800名代表、委员,满怀使命感、责任感,认真履职,选举产生了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领导班子和市中级人民法院院长、市检察院检察长,审议了有关报告,积极建言献策,为滨州的发展贡献聪明才智。从这一年起,“两会”进入了市民的政治生活。

“两会”闭幕后第二天,滨州市政府召开第一次常务会议,标志着新成立的地级滨州市政府正式运行

滨州撤地设市庆祝大会现场(资料图 李建国 摄影

1月16日,“两会”闭幕的第二天,滨州撤地设市庆祝大会在滨州影剧院隆重举行。省、市领导和市直及滨城区工、农、商、学、兵各界代表欢聚一堂,共同迎接滨州市成立这一值得纪念的历史时刻。大会上,滨州市人大常委会、滨州市人民政府、政协滨州市委员会相继揭牌。随后,滨州市政府召开了第一次常务会议,标志着新成立的地级滨州市政府正式运行。

撤地设市,组建一个精简、统一、高效的政权组织,实行市领导县区的体制,强有力地推动了经济社会的发展,顺应了广大人民的意愿,滨州的发展从此掀开了崭新的一页。乘着新世纪到来的东风,备受鼓舞的滨州人民大干快上,滨州各方面发展都进入快车道。

撤地设市,顺应了滨州新世纪大开发、大建设的需要

滨州位于黄河下游、鲁北平原,地处黄河三角洲尾闾,北临渤海,东与东营市接壤,南和淄博市毗邻,西同德州市和济南市搭界,是山东的北大门。新中国成立后,滨州名称几经沿革。1950年撤销渤海行政区,对原辖专区进行调整,设立惠民专区,党政机关驻惠民县城。1958年10月惠民专区与淄博市合并为淄博专区,1961年1月撤销淄博专区恢复惠民专区,1967年2月惠民专区更名为惠民地区。1992年,惠民地区更名为滨州地区。2001年,撤销滨州地区,地级滨州市挂牌成立,撤销县级滨州市,滨城区挂牌成立,市政府驻新设立的滨城区。滨州市建立后,先后于2001年4月成立省级滨州经济开发区,2008年成立滨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2009年成立滨州北海经济开发区,2014年12月沾化县撤县设区,2018年10月邹平市正式挂牌成立,现辖滨城区、沾化区、邹平市、惠民县、阳信县、无棣县、博兴县两区一市四县和滨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滨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滨州北海经济开发区。

滨州是渤海革命老区,但一直也是个经济欠发达的地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滨州是全国十大贫困地区之一,一直以农业为主体,国家很少在这里摆布大项目。“六五”和“七五”期间,国家和省在这里的投资只占全省总数的0.6%和1.8%。滨州发展无论总量还是人均指标,与全省平均水平均有很大差距。2000年全市生产总值273.86亿元,而全省则达到了8337.47亿元,我市只占全省的3.28%;全省地方财政收入达到463.68亿元,我市11.07亿元,占全省的2.39%;全省人均生产总值达到9326元,我市7604元,比全省差1722元;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6490元,我市6302元,比全省差188元;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2659元,我市是2455元,比全省差204元;在全省的位次看,我市生产总值排在全省17个市地中的第13位,财政收入排在第14位。

各项指标显示,滨州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抢抓机遇、加倍努力。基于严峻的现实,2000年11月29日滨州地委扩大会议上,地委书记王宗廉提出加快实施“追赶战略”。撤地设市后的第一次“两会”上,“追赶战略”得到了“两会”代表、委员的一致拥护,后经《滨州日报》鼓与呼,这一战略声势浩大地铺展开来。

撤地设市20年,滨州名片越来越亮丽

二十年前,滨州没有火车站台,没有飞机上天,万吨港口还只是一个美丽的梦。进入新世纪以来,尤其是近二十年的追赶超越,滨州凭借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加之可遇不可求的历史机遇,这座名不见经传的鲁北小城,一跃成为备受国内外瞩目的“潜力股”名城。

如今的滨州,济青高铁串联全国,京沪高铁二线、济滨高铁即将强力开工,环渤海高铁同步建设,滨州将成为贯穿南北中、联通环渤海的高铁枢纽城市,形成1小时到北京、3小时到上海、半小时到济南机场的交通圈;秦滨高速、沾临高速等9条在建和已通高速公路方便快捷,国际货运班列和海铁联运班列开通运营,A1类4C级大高通用机场正列入民用运输机场规划建设,建设综合空港物流中心;滨州港是国家一类开放口岸,正在建设5万吨级航道、规划建设20万吨级泊位。滨州“出门即出发”的立体交通格局呼之欲出。

如今的滨州,高端铝、高端化工、高效生态纺织、食品加工、畜牧水产“五大千亿级”产业集群特色鲜明、家底厚实,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医养健康、现代服务业五大新兴产业初具规模、潜力显现,魏桥创业、京博集团、渤海活塞等一大批支柱企业驰名中外,是“世界级高端铝业基地”“世界级家纺产业集群先行区”“全国惟一粮食产业超千亿的地级市”“全国牛羊优势产业区”。

如今的滨州,风景优美、环境整洁。有兼具江南水乡神韵和北国风光的鹤伴山公园,“绿摇水皱、红铺滩涂”的17处国家和省级湿地公园,先后荣膺“全国最干净城市”“国家卫生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水利风景区”“全国综治优秀市”“全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示范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市”“中国书法城”“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等荣誉称号。

如今的滨州,一切正在改变,天天都在改变。人才公寓建设全面展开,国际学校、国际医院、国际社区加速推进。37平方公里的渤海科创城,渤海先进技术研究院、魏桥国科研究院“双核”驱动正在大力建设,创新创造将是未来滨州的鲜明标识、走向世界的烫金名片。

20载栉风沐雨,20年沧桑巨变。撤地设市20周年,是滨州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也是滨州再铸辉煌的新起点!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如今的滨州,正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谱写无愧于历史的华美乐章。

总策划:劳景龙

策划:韩宗庆

执行:卢艳

责任编辑:杨孟子

    热门评论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