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媒平台

大平原(一百三十九)|《养生主》引发的回忆与思考

发布时间:2020-08-04 15:11:17    作者:牟海静 来源:滨州日报/滨州网

《养生主》引发的回忆与思考

牟海静

(一)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一句话滋润着我从少年长成青年,又从青年长到壮年,我忽然记不起它出自哪里。人常常这样,受其指引,一路向前,而忽略了最初的本源或动因。

从书橱里取下《庄子全译》,顺着目录的指引,我翻到《养生主》这一篇,那熟悉的句子映入眼帘,一份小激动盎然于心。像一个流浪已久的孩子终于回到家园,我迫不及待地深情欣赏“家园”里的每一个“角落”,每一件“物品”。

接下来,“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殆而已矣。”这句话叫我着实吃了一惊。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势必体乏神伤,既然如此,还在不停地追求知识,那可真是十分危险的了。按照庄子这个说法,我就面临险境,或者说已然经历过险境。

我常常感慨,图书浩如烟海,我有生之年才能读几本!多年来,除了正常的工作,业余时间我一直践行用心读书,用全力去读书,以充实自己,因为我深信,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限的,生命都有不堪一击的脆弱,要学习就得抓紧时间,时刻不能放松。读书,学习,做自己喜欢做又想做的事情,我一直乐此不疲。

但去年我的身体为我敲醒了警钟。三番五次地跑医院,一年没停口服药。从去年2月26号开始,算到今天3月3号,实际上已一年多了。“体乏神伤”,身体提出抗议,我只能停下来休息。回顾去年,我一整年基本上是虚度光阴。我也曾因此不知伤了多少心,流了多少泪。但是,现在换个角度想,这种身体的自我调整,是不是遵从了自然的中正之路,顺应了事物?应该是的。

我肯定自己的这些想法。又觉得仅这样理解未免有点偏颇,庄子的话还应该从更深的层次去挖掘。一个人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知识当然无可厚非。还得看他追求怎样的知识,和他怎样追求知识。学无止境,一个人很难做到哪方面都精通。如果不知道取舍,这也学,那也学,这也想要,那也想要,就只能搞得自己身心疲惫,陷入人生的困境。那就真的“已而为知,殆而已矣”了。求学不应贪求广博,应考虑到个人的认知能力和承受能力,要顺应天性。

所以,无论做什么,我们都应该做到“缘督以为经”,即秉承事物的中虚之道,顺应自然的变化与发展。当然,包括养生。

(二)

庖丁解牛的故事我在高中学过。至今,我仍记得这则寓言说明的道理,那就是生活中做人做事都要顺应自然规律。出自这个故事的游刃有余、踌躇满志等成语,我也早已烂熟于心。唯独对这个故事跟养生有关毫无印象。大概是高中老师在课堂上注重对学生进行知识的讲解、道理的阐明,倘若讲养生,似乎与中学生不相宜,抑或是即便老师讲过,我当时只是个十八九岁的姑娘,青春年少的,不在乎什么养生,故而不记得。

不惑之年,我再读《庖丁解牛》,起初也没看出它和养生有什么关联。也许是脑子里固有的知识在作怪。

细读,庖丁目无全牛,“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批郤导窾,切中肯綮。“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其实都是“依乎天理”,“因其固然”。我联想到《道德经》中的主张——顺其自然,我还把这个观点写到了我的现代诗歌里。老子和庄子同为道家学派,都主张这一观点。结合《养生主》开篇讲到的遵从自然的中正之路,并把它作为顺应事物的常法,可护卫自身、保全天性、终享天年,不给父母留下忧患。我忽然明白了这个故事结尾梁惠王的话:“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庄子向来喜欢讲故事,庖丁解牛就是庄子对养生之法的一个形象喻示。这个故事蕴含的养生之道就是:养生的根本方法是顺应自然。

(三)

“秦失(也写作佚)吊老聃”的故事对我触动很大。

老聃死后,其友秦失去吊孝,大哭几声便离开了。老聃的弟子们不满意,认为他这样吊唁朋友好像应付事儿,有些不像样。他们不知道秦失和老师把生死看得很轻,早就都是超然物外的人了。显然,老聃的弟子们还没有达到他们老师的境界。准确地说,灵房里的人都没有能达到那种境界,他们都在痛哭流涕,看起来异常悲伤。

在这个故事中,庄子借秦失之口传达了自己的观点。人秉承于自然,受命于天。一个人来到世上是应时而生;偶然离开人世是顺依而死。所以,人死后,生者不必过分悲伤。如果悲伤过度,不能自已,那就不是顺从自然和变化,就与养生背道而驰。喜生与恶死都是违背常理、背弃真情的。

我联系到十五年前我的伤痛。家庭顶梁柱的倒塌让我此后很多年都悲痛欲绝。一直到孩子读完高三,我们娘俩谁都从来不提“爸爸”两个字,也极少提到有关他爸爸的事情。我们都在刻意回避,我们心里都把他看得很重。用庄子的观点来看,我们都没有接受他爸爸的离世是秉承自然,顺依而死。

是的,我没有这么高的境界。我也绝不会苛求一个孩子能有这么高的境界。我想凡尘俗世中,有如此高境界的人应该不多。

认识这个道理,我们都需要时间。到现在已经十五年了,我有时也敢和孩子谈起我们过去避讳的话题,我以为我放下了。可是我在写这篇小文时,仍然忍不住泪流满面,虽然我正在接受庄子的这一观点。我还得循着庄子的方向,好好修炼呀!

(四)

纵观《养生主》一文,三章既是独立的,又是相互联系的。

庄子在文中提出了生命有限的问题,提出养生的目标不是长生不老,而是顺应自然。生、老、病、死乃自然规律,我们任何一个人都应该坦然地接受死亡。我联系先前读过的《道德经》,这些观点实际上都是顺乎天道。

在“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中,庄子强调了顺乎自然,不要为了贪图好名声而去做善事,也不要因为做了世人所谓的恶事以至于面对刑戮,遭受屈辱,不要刻意去做什么,一切随心,一切顺乎天道。

在《庖丁解牛》中,这一点表现得尤为明显。人类社会是复杂的,既然人的生命有限,生活在一个复杂的社会中,就要像庖丁解牛一样,善于躲开“筋骨”和“肉”,善于避开纷繁的矛盾和是是非非,“以无厚入有间”“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那么在错综复杂的生活罅隙中,就不但保全了宝贵的性命,而且享受了游刃有余的精神自由,这就是顺乎天道。

秦失到来未免感到失望。不只是因为众人的境界,或许他认为朋友老聃的境界也不如他想象中的高,老聃死后的场面不应该这么铺排。众哭者哀伤进入心怀,便不是安于天理和常分,不是自然的解脱,也就不是顺乎天道。这是个反面例子。由此看出,庄子主张人应该忘却情感,不为外物所溜。

人类不能永生,但养生是人类永不停歇的追求。在这篇谈养生之道的文章里,庄子强调养生要顺乎天道,但又不必刻意地去顺乎天道。是在谈养生,也是在谈生活和处世,字里行间闪烁着哲学思想的光辉。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应“安时而处顺”,处理好复杂的社会关系,保护好自己的身体,保持精神的自由,全面发展自己生命的能力,使人性自然而不扭曲。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都绽放生命的精彩,大家才能共同构建一个和谐、自然、满足的社会。

作者简介:牟海静,女,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有诗歌、散文等400余篇获奖或发表,出版诗集《支点》《中国青年诗人十一家》(诗合集)。获第九届万松浦文学新人奖、全国第四届叶圣陶教师文学奖,参加山东省文学院第十七届青年作家(诗歌)高研班。

责任编辑:杨孟子

    热门评论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