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媒平台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泥彩塑代表性传承人聂希蔚

发布时间:2020-08-07 16:06:04    来源:山东省民间文艺家协会

 在澎湃的艺术长河中,民间文艺恰似一朵魅力四射、斑斓多彩的浪花,一代代优秀的民间文艺家用灵巧的双手、灵动的思维为我们呈现出了民艺世界的气象万千;一幅幅经典的民艺作品以精巧的构思、夺目的光彩、深厚的意蕴赢得了众多观者的无数喝彩。走近炫彩民艺,感受无限魅力。“炫彩民艺SHOW”栏目,将为大家推介我省优秀民间文艺家及其创作的精彩民艺作品,愿每一期栏目都能伴您在艺术之旅收获喜悦,收获精彩。让我们一起打开民艺之窗,共赏民艺之花,畅享民艺之美。

泥彩塑是一种古老而又独特的雕塑方式,由泥塑和彩绘结合而成。泥彩塑的制作是在成型的泥质雕塑表面,绘上一定的色彩和纹饰,从而形成一个有着一定色彩效果的立体造型。山东在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时期就已经发现了泥彩塑遗存。北方农民的质朴、山东大汉的豪放以及孔孟儒家文化都对其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这些因素共同铸造了山东地区泥彩塑色彩艳丽而厚重的地域特色。

泥彩塑《金玉满堂》(聂希蔚作品)

泥彩塑《叫虎》(聂希蔚作品)  高密泥彩塑作为山东泥彩塑的代表,其代表人物正是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聂家庄泥塑”第二十代传人聂希蔚。

聂希蔚展示骨胶  聂希蔚,山东高密人,自幼酷爱泥彩塑这一传统工艺,并在60多年的泥彩塑制作过程中,大胆创新,精心钻研,使“聂家庄泥彩塑”成为中国民间艺术佳品。

泥彩塑《西游记》(聂希蔚作品)

泥彩塑《恭喜发财》(聂希蔚作品)

泥彩塑《连生贵子》(聂希蔚作品)

在聂希蔚的记忆中,聂家庄泥塑最红火、从业人口最多的时期,是在解放前后。用他本人的话说:“有80%的农户在做,凡有劳动能力的都在做。”正如歌谣所唱:“聂家庄,朝南门,家家户户捏泥人。”正是当时的真实写照。

聂希蔚工作间

聂希蔚在塑罗汉

泥彩塑《双狮》(聂希蔚作品)

泥彩塑《高密三贤》(聂希蔚作品)

泥彩塑《武财神》(聂希蔚作品)

泥彩塑《八仙》(聂希蔚作品)

泥彩塑《张果老》(局部)(聂希蔚作品)

泥彩塑《钟馗》(聂希蔚作品)

在十三四岁的时候,聂希蔚迈出了泥塑生涯的重要一步。他和姐姐一起,自产自销泥玩具,像模像样地做起了泥塑艺人。这一年,他还正在上小学。作为农家孩子,上学之余,聂希蔚的首要任务就是帮助父亲赶着驴弹棉花,至于做泥玩具,他自己说,只能是业余的业余。单纯凭着兴趣,聂希蔚利用不多的空余时间做泥塑,当时的他还只能做些叫虎、摇猴、叫鸡等简单玩具,产量也远远达不到批量生产的规模,当时一分钱左右一个的价格只能换回寥寥的一点收入,可在一个十几岁的孩子眼里,经由自己的双手把泥巴变成了钞票,已经足够欢呼雀跃了。看到聂希蔚做起泥塑这一行,父亲的态度很支持,虽然挣不到什么钱,可在父亲看来,独生的儿子这么小就能自己操持起来,自己也觉得脸上有光。当年只因“好玩”做起泥玩具的聂希蔚,说什么也想不到,这个不起眼的东西日后会伴随自己一生,最终成为了毕生的“事业”。1977年秋,种麦子之前,聂家庄来了一拨人,干部样貌,一进村就问谁家的老虎画得好,让大家伙把自己做的泥货送到村上看看。聂希蔚当时是聂家庄第二生产队的一个普通农民,他带了一对传统的插蜡狮子送到大队上就下地干活去了。当了13年会计的聂希蔚做事精准、细致,画泥塑也不例外,线条、色块随意而不随便,他本人评价说:“好也不算好,只是不愿把活做粗拉了。”不一会儿,有村民来传话:“刚才来的那些人叫你去。”聂希蔚搓搓手就去了。通过这次机会,聂希蔚认识了高密市文化馆专门负责挖掘整理民间艺术工作的焦岩峰老师,却不曾想到日后自己的命运会和他联系得如此紧密。几天后,聂希蔚和村里其他几把泥塑好手就接到通知到镇上新成立的聂家庄泥塑研究中心报到了。在这里,他们担当着老师和学生的双重角色,聂家庄泥塑研究中心设在姜庄镇文化站,文化站原有的文艺宣传队里十几个年轻人就地组成了培训班,向新来的泥塑师傅学习基本的泥塑制作技艺。进了泥塑研究中心,这些打小就做泥玩、卖泥玩的泥塑师傅们头一次认识到,这看似不值钱的耍货也是一种民间艺术,是聂家庄特有的文化,要复兴它发展它,自己本身的技艺水平还有待提高。在焦岩峰等专业老师的指导下,他们一边教一边学,重现了聂家庄传统的泥塑造型,又进一步尝试创作了更多的题材和造型。在这一时期,聂家庄的泥塑品种达到了前所未有的一百多个,挖掘、抢救、整理工作卓有成效。聂家庄泥塑也因此成为民间文化抢救行动的成功典型,前来视察指导的领导、专家,来学习经验的同行络绎不绝。为配合泥塑研究中心的工作,聂家庄村里还成立了生产基地,镇上搞创作,村里忙生产,一时间掀起了聂家庄泥塑艺术发展的小高潮。对于聂希蔚本人来说,这段教、学并行的日子是其泥塑生涯当中技艺进步最快,发展最为全面的时期。在这里,聂希蔚从刚开始比一般村民画得稍好,到后来能塑会画兼创作的全面发展,从不会塑到会塑,从简单到复杂,从慢到快,聂希蔚的雕塑技艺不断突破,进步与成功背后的辛劳付出只有他自己知晓。在聂希蔚的努力下,他很快担纲了泥塑研究中心的主创人员。焦岩峰老师提供设计画稿,聂希蔚将其雕塑成型,其他师傅翻成模具,文艺队队员批量生产。为了展示工作成果,泥塑中心还在县里举办了为期十几天的作品展览,一时间好评如潮。

生活从不会辜负勤劳付出的人。聂希蔚的努力开始逐渐得到回报。一张张奖状、一本本证书接踵而至,而对于他本人,最重要的收获是练就了一手谁也带不走的扎实技艺。

据聂希蔚介绍,青年时代阅读过的古典小说是他最主要的创作源泉。为了设计新的生肖吉祥物,聂希蔚嘱咐小外孙帮他上网找找动物的样子。在创作上,聂希蔚也在与时俱进。聂希蔚乐意在传统题材上有所创新,他认为,泥塑人物形象不应该是一成不变的。技能的扎实,创新的能力,对细节的高标准、严要求,成就了聂希蔚的精湛技艺。聂希蔚的作品风格,可谓“要艳更要俗”,他擅于成套设计,作品人物形象丰满、喜兴,色彩鲜明醒目,描绘细致入微。近年来,民间文化再次升温,在村里泥塑手艺首屈一指的聂希蔚,也再次成为各级文化部门和媒体的焦点,他的名字频频出现在报纸、杂志、电视和网站里,他的生活也因此更加忙碌。除了记者,搞民俗搞美术的专家、学生也时常到访,为了不让远道而来的人扑空,聂希蔚特地给自己配备了一部手机。“我已经闯了这么一辈子了,在咱这尤其到了这个年龄,想尽量给后人实实在在地留下点东西。说真格的,我做起这点东西,愿意留给后世,因为我的日子不是很长,留给后世叫别人把这点东西都掌握了,这是我的一种理想。”聂希蔚对记者说。

责任编辑:杨孟子

    热门评论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