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媒平台

从王清走马观碑到“无棣四进士”

发布时间:2020-11-23 09:44:45    作者:记者 刘清春 来源:滨州日报/滨州网

无棣古城, 始于商周,发展于隋唐,繁荣于明清。千百年来,无棣古城人才荟萃,隽秀辈出,仅明清的名门望族就有十余家。当时历史名人对地方及国家发展,发挥了很大作用。古城的文化文物遗迹,即是传统文化的珍贵载体,又是可开发利用的宝贵的旅游资源。说到古城内的名门望族,就不得不说一说无棣城里王氏家族即海丰王氏。古城内有宅三处,古家谱记载:“……故当时有王南宅、中宅、北宅之号,三处鼎峙,栋宇相望,门风气焰人尽荣之…”。其中的中宅就是位于古城十字街东南方的王清府(即少宰府)。如古城图示:

自十字街向南至南城门—迎恩门,名“少宰街”,即是为纪念王清而命名的。仅就近代无棣王氏一分支居住的南关村来说就不一般,曾出过多位影响近代中国历史的人物,如山东督军兼署省长张树元、北洋军阀陆军中将王其凤,还有一位培养出民国第一女刺客施剑翘的马玉昆,还有给民国山东省政府主席王耀武做过家庭教师的王仲武。在那,至今仍有个吏部少宰王清墓。

不少市民知道,滨医附院教授王希龙是无棣人,擅长普外科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工作,却并不知道他正是王清的后人,多年来一直在收集、研究无棣王氏家族历史,收藏了不少珍贵文物、资料,如无棣王氏家谱等。根据他的讲述和收藏,我们对翰林王清及其家族故事作了梳理,以飨读者。

传说王清骑在马上看石碑,碑文能一字不落地背出来,康熙赏赐其黄马褂

根据《无棣古城》一书记载,永乐初年,无棣王氏从直隶乐亭迁居无棣县城里。有清一代,这个家族出了3个进士、5个举人、23个贡生,翰林王清是其中翘楚。另与林则徐同榜进士的王惟询,乡试第一名(全省),被举为第一才人,嘉庆十六年进士,官至按察使,诰封“中仪大夫”。清廉守正,刚直不阿,殉职任上。王惟諴(xian),嘉庆十三年乡试解元,为官后,兴修水利,奖励农耕,扶贫救困,秉公办案,为民伸冤,深得百姓爱戴。道光二十五年因功授太仆寺卿,廉洁勤政,敢于直言,诰封“中议大夫”。后官至布政使,诰授“通奉大夫”。王氏后人也多有为官者,皆清官贤吏,为朝廷及民众所拥戴。

王希龙介绍,清顺治年间,王清十九岁就中了举人,次年又考取了进士,很惊人,康熙九年升任吏部左侍郎。由于政绩突出,多次受到皇帝封赏,著有《留余堂诗文集》等。据查证,复旦大学图书馆收藏有他的完整的著述:《留余堂文集》、《留余堂诗集》、《留余堂格言》、《留余堂墨艺》、《思斋自叙年谱》等。他的哥哥王滋、弟弟王澍也都学有所成。

据古谱记载,王清墓园位于古城以西一里“帝赐佳城”,设石碣一、石案一,石方瓶二、石香炉一,翁仲、石马、石羊、石虎各四,竖诰命、谕祭二碑,石牌坊一,上曰:天宠,后曰:祥钟岱麓;华表一、石狮二,东南为神道碑。1965年,王清墓曾被打开,墓室南北长8米,东西宽7米,高出地面0.5米。1992年9月,成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王清故居现存大门楼、小院门口及一排主体建筑,占地约320平方米。门楼建筑工艺精湛,古朴典雅,2011年成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成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县衙大堂、王清故居、张衍重故居消防改造提升工程”入选了《2019-2021年度市级文物保护专项资金项目计划》。

至今,无棣古城仍流传着王清走马观碑的故事,讲的就是王清过目不忘的天才记忆力。

张连生老人曾如此讲:“王清打小才智过人,小毛孩儿一个就能出口成章,赋诗作文立等可就,有“神人儿”的雅号。当时都说王清过目不忘、七步成诗。康熙读书看到《苏秦走马观碑》,就想到考考王清。”

康熙命人研磨,挥笔撰写了碑文,连夜在卢沟桥东头立了碑。第二天,皇帝约了文武大臣前往围猎场狩猎,骑马上了卢沟桥。哎,啥时候树了块新碑呀?大臣们不由得多看了几眼。才过桥,康熙帝便问:“众爱卿,那桥东头新树的碑文可否记住?”但听王清把那碑文一字不差地全都背了下来。康熙听罢,双手抚掌,高声赞叹道:“王清啊王清!真是神人啊!卿乃天下第一才子也!来人,赏王爱卿黄马褂一件、纹银一百两!”

清顺治年间无棣就有五人考中进士,后来更是崛起了“海丰吴氏”和“海丰张氏”

古代进士极难考中,清初无棣也不是富裕县份,但在王清同时代,无棣出了多名京官,无棣四进士曾名噪京华。

顺治三年,无棣人张逸、袁浴、李道昌三人同时金榜题名,而王清则在顺治六年进士及第,顺治十二年张为仁又考取进士。也就是说,单是顺治一朝,就有五人考中进士。无棣文风咋这么厉害?

据无棣地方史研究者张海鹰文章,顺治初年,海丰塔下曾有闻名海邑的无棣文笔社。凡入那求学者,多有建树,上述五人都出自那。后来,“海丰吴氏”和“海丰张氏”的崛起或许都与海丰文笔社的兴起有关系。

当年,张逸、李道昌、王清、张为仁四人同聚京师,常雅聚一处,或酌酒谈古论诗,或携手同游西山,或赋诗作文,名噪一时,张为仁这样记述:“海邑多贤,前辈先生居官有声望者甚众。仰慕昔日遗徽。每憾生不同时。余庆矣,筮仕时,伯兄二瞻分司枢部,侍御李匪莪巡视北城,王思斋读书中秘,猗欤盛哉!与余皆骨肉至戚,且声气志趣相符,饮食日用,举止语默,在在效法。语云:木从绳则直,庸钝菲质,历官二十年不至颠覆,在家既有良朋,在朝复有令范。窃取私淑,何吾邑之多才也!一时人杰,三贤并重,为小传以志不谖。”可见,文人之间的切磋磨砺是人才辈出的基础。

王希龙介绍,王清的《留余堂铭》很有哲理,里面说:“留有余,不尽之福,以还造物;留有余,不尽之禄,以还朝廷;留有余,不尽之财,以还百姓;留有余,不尽之智,以还子孙。”用简单的符合时代的话说就是:尊重热爱自然;恪尽职守对党和政府忠诚;积极工作造福百姓:严格教育培养子孙,成为有用人才。这也成了王氏家风,让后人英才辈出。

如王其凤是北洋军阀的知名将领,后被封陆军中将。张树元投奔之时,王其凤任职炮兵团团长。在当时,全国只有两个炮团。而王仲武被评为“世界杰出华人艺术家”,手迹遍布全国多处景点,无棣“大觉寺”三字就出自他的手笔。

往事如烟。但在苦海沿边之地酝酿文风、培育英才的历史不能忘。王清墓、无棣文笔社等遗迹也值得好好保护,古谱中王清墓图(如图:)

王清墓图的发现,也为这一历史文物保护、修复、开发旅游景点,促进古城旅游,提供了很好的历史依据。王希龙等人就在做着如此工作,希望更多文史爱好者加入其中,也希望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并以此为“千年古邑,儒风无棣”的古城开发增添一抹光彩。最后附滨州无棣乡贤于长銮老师、著名书法家王仲武先生的题字以飧读者。“贤宰门第,儒学家风”,“王朝贤相在海丰,清季名卿出冰壶”—于长鸾;“公本古棣一潜龙,文章懿行耀史乘,清誉厚德观此日,一片冰心玉壶中”—王仲武。

责任编辑:杨孟子

    热门评论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