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媒平台

大平原(二百八十七)|记忆里的卖棉岁月

发布时间:2022-11-28 15:40:35    作者:赵学松 来源:滨州日报/滨州网

记忆里的卖棉岁月

文/赵学松


随着小清河复航工程的推进,河道两边的大堰也经过改造铺上了沥青,成了人们健身散步的跑道。回想三十多年前,也是这小清河大堰,我跟随父母到当时的邹平县第五油棉厂排队卖棉的场景,至今我还记忆犹新。

我是一名80后,在我的印象中,20世纪90年代,在广袤的鲁北平原上,有着大片大片的棉花地。进入十月份,地里收完了玉米,人们就开始紧张地拾棉花。赶上周末在家,我也会给父母去帮忙,跟着他们去地里拾棉花。

拾棉花是一门技术活,手法快是一方面,还要保证棉絮上不粘带干叶子。最重要的就是保证自己的手不被棉枝和裂开的棉桃扎伤,像我这样的新手,要想体无完肤那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手背上有几道血印子是在所难免的。

拾棉花要趁着天气好,倘若盛开的棉花还未采摘碰上了下雨天,被淋湿过的棉花再去卖,就不值钱了。下地前,母亲在家都备好了水和干粮,中午不回家,就在棉花地里对付一口,下午四点左右就得把袱子里的棉花包起来,以防被傍晚的露水打湿,再晒可就耽误工夫了。

在当时那个年代,棉花属于经济作物,老百姓除了留一小部分棉花弹成棉絮,用来做棉衣棉被外,其余大部分都会卖给油棉厂换钱。听老一辈人说,魏桥、码头、台子、九户四个乡镇的棉花都归第五油棉厂收购。连着几年棉花都是大丰收,油棉厂每年的收购任务特别繁重。再就是油棉厂服务态度好,卖的棉花价格也高点,赢得了广大棉农的信任,邹平县周边的大年陈、辛寨、水寨等地方的棉农也纷纷到油棉厂卖棉。那时的邹平县第五油棉厂毗邻小清河,出了油棉厂南门就能径直走上小清河大堰,来买棉花的车在小清河北堰排起队,有几里地长,场面蔚为壮观。

我也跟随大人去卖过棉花。那天的天气很好,父亲赶着装好棉花的车,出了村东头,一直走就上了小清河北堰。河堰两边都是一排排的大杨树,坐在车上装棉花的包袱上,被秋日的阳光一照,空气中都能闻见棉花散发的温暖气味。大约走了七八里路程,就来到了油棉厂南门。果不其然,排队卖棉的队伍已经很长了,往西一看排出去有二三里,再往南看排队的车也跨过了小清河大桥。卖棉的人们在排队等待过程中东拉西扯地打发着时间,我们也按顺序排好了队。

随着卖完棉花的车辆陆续出了厂门,终于轮到我们了。厂里不让小孩进去,我就在外面看着行李了。顺着厂门往里面远远望去,看到了堆积如山的棉花垛,不时有工作人员往上运棉花。听大人们说,卖棉过程相当复杂,且不说验皮棉,你的棉花如果品质太差,都不一定能完整的卖掉。这样一来棉农们就会在棉花包袱里下一番心思,表层放一些纤维长、质量好的棉花,然后里面在掺点次的棉瓣,想蒙混过关。但是,验棉花的工作人员都是火眼金睛,这些小把戏一旦被揭穿,棉花价格就卖不上去了,也就难免有的车不是空车往回走了。

不知过了多长时间,看到父亲牵着牲口赶着车出来了。母亲脸上露出甜甜的笑容,我知道肯定是卖完棉花了。上车后父亲喜气洋洋地说:“今天很顺利,棉花全部卖下了,而且棉花又涨价了。”我们往北走了一段路,来到了魏桥供销大厦,母亲顺便领着我去买了一双新球鞋。往家走着走着,我隐约听到一阵悠扬地钟声,随后看到一群穿着工作服的纺织工人走出了挂着“邹平县第五油棉厂”牌匾的厂门。母亲说:“这是厂里的职工下班了,多亏了油棉厂带动了我们这里的经济发展,老百姓才过上了好日子。”当时我只记得,家里用卖了棉花的钱,给我买了双新球鞋。

岁月流年,时光如梭,排队卖棉花已成为了永远的历史,取而代之的是现代厂房里绿色智能化纺织生产线。回顾昨天,棉农们还在为担心棉花卖不下发愁,而今,昔日小小油棉厂已发展成为世界五百强企业。难忘卖棉岁月,带给我们的是永远的时代印记。


作者:赵学松,魏桥创业集团员工,喜欢文学、热爱生活,同时擅长国画、京剧等传统艺术。

责任编辑:王仪

    热门评论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