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州日报社出品
党媒平台

齐东黄河大鼓,以鼓为乐敲响四方

2020-11-26 16:01:24 作者:成娜 来源:滨州日报/滨州网 滨州市新闻传媒中心出品

视频/李隆浩 拍摄

齐东黄河大鼓是邹平市台子镇店西村自发组织的锣鼓队名称,它历经风雨,自初始建立至今已经有二百多年的历史。齐东黄河大鼓是黄河沿岸17个省第一个用“黄河”二字来命名的大鼓队,就这一点它已经呈现了黄河特有的成分,目前来说也是独一无二的。现在齐东黄河大鼓已经成功申请了邹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滨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说是名声在外响彻四方,如今正在以崭新的面貌向更高的方向发展。

店西村位于黄河南岸,离黄河也就三四里地。店西村原先是店子村的一部分,因为店子村作为一个行政村有点大,为了便于管理就分成了两个村,分别叫店西村和店东村。如今的店西村街道规划良好,听说是台子镇规划最好的街道之一。

其实店子这个村名对我来说并不陌生,因为高中同学当年有在台子镇店子中学上学的,从他们的口中经常飘出“店子”二字。这次我是随邹平乡村记忆采访队来店子村,虽说是第一次来,但从另一层面讲也算是旧相识了。只是当年的店子中学随着学校的合并,它已消失在空间的辗转里,但“店子”二字却在我的记忆里不断翻新。

我们曾到店西村专门采访齐东黄河大鼓。时至秋日,正是果实成熟的季节,村里的红枣和石榴挂满了树枝,真的有点让人馋涎欲滴,当然最直接的感觉就是一眼看到了秋季收获的美好。此时阳光正合适,夏日的燥热已渐行渐远,洒在人身上的多半是秋的温和。虽说午后两点多的温度并不减退,但相比于我们观看齐东黄河大鼓的热情它还是弱了一点。

齐东黄河大鼓的表演是在一个院子里进行的,一进大门就看到过道的墙上挂着两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牌子,当时就猜想,这可能是齐东黄河大鼓非遗传承人的家。院子不算小,可以容纳上百人。此时院子里已经站满了要进行表演的锣鼓队员,他们都盛装出席,穿着或黄色或红色的丝绸表演服。院子的东墙边摆着几面大鼓,那鼓实在太大,直径得有三米,是我目前见到的最大的鼓。我大体观察了一下,这些锣鼓队的队员有男有女,男的多半穿的是黄色的表演服,女人大都穿的是红色的表演服,他们看上去都不算年轻,年龄小一点的估计也得五六十来。

他们介绍说,因为眼下正是秋忙的时节,很多年轻人上班也没有空,所以这次来表演的人不是太多。要是逢年过节,村里人都回家了,院子里根本就挤不开,得到大广场上去才行。

齐东黄河大鼓虽然以鼓命名,但它不仅仅限于鼓,而是集锣、鼓、铙、钹四种乐器合奏表演而成的一种汉族传统打击鼓乐,在此基础上它又融入了音乐、舞蹈与其它技艺,成了当地文化的一大特色。

李隆浩 摄影

齐东黄河大鼓还有一个更重要的特点,就是它不是单一的以上说的四种乐器,它是集上百面鼓、上百面锣、成百副铙钹齐奏共鸣而发出的韵律。当这些声音同时响起,那简直就是响彻四方震耳欲聋,但它又不是单一的节奏,它洪亮而不单调,刚劲而又柔美。它时而如千军万马浩浩荡荡势如破竹,时而如滚滚黄河波浪滔天逝水东流,它气势如虹冲破云霄响彻九天,只抵人的五脏六腑让人通体振奋精神百倍。

打击乐器在于力量的纯粹与恰到好处,带给人不一样的通透与愉悦。不同时期的黄河大鼓在内容上表现的形式也不同,抗战时期它给人的多半是奋勇果敢勇往直前,随着时代的发展,黄河大鼓时下的表现形式多半是快乐祥和丰收喜悦的场景。

每一种乐器演奏到极致都有一种内在的美在里边,比如白居易的《琵琶行》,可以说是把琵琶写到了极致。“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这是描写琵琶乐曲的音乐形象,诗人这儿用了一系列生动比喻,使比较抽象的音乐形象一下变成了视觉形象,可以说是把弦音的美妙写到了极致。我也想用更生动的语句来表达黄河大鼓的那种浑厚、雄壮、威武、霸气,可我终究憋不出美妙的词句,只好作罢。

苏力 摄影

齐东黄河大鼓早就名震四方,听说当地每当举办大型活动,齐东黄河大鼓总是作为压轴节目出场的,会吸引周边许多群众前来观赏。      

其实除了大鼓之外,也有小鼓作为伴音,小鼓直径也得八九十公分,鼓下面有架子,它是配合大鼓表演的。齐东黄河大鼓有自己的布阵方式,会根据人数的多少或者场地的大小来合理布局,并且会不断变换。打大鼓的在外缘,打锣或者敲钹的在里边。他们打鼓的时候会有口号,到某一段落会齐声呐喊,非常振奋人心。他们会有各自的舞蹈步伐,加上生动的表情,也是一场气势非凡的表演。在队伍里,女人多半是打钹,而敲大鼓的多半是男的,这是个力气活,女人的力气达不到。大鼓队人多的时候有二百来人,年龄最大的87岁,最小的11岁。现在打鼓的大都是上了年纪,五六十岁的人多,年轻的平时上班没空。但到过年的时候,全村老老少少的都回家,人多了,阵势更大了。其实大鼓队的人员不光是本村的,也有外村的,只要有活动,大家便往一块聚集。

打鼓真的是力气活,也许是天热的缘故,加上他们穿的是表演服,浑身裹得不透气,他们打完后浑身直冒汗。有个打鼓的大爷,打完后看上去很累的样子,他连连摆手说,不行了,老了,真的老了!我知道那是他谦虚,但足以看出他们真的很卖力。

苏力 摄影

齐东黄河大鼓有自己的队旗,队旗主要有红黄两种颜色组成,旗的最上边是横写的“齐东”二字,用红字题写,下面是竖体式的“黄河大鼓”四字,用黑字题写。

他们的锣鼓队虽说是自发的,一群爱好文艺的人自发地组织在一起的,但他们也有严格的锣鼓队制度,这里不再具体罗列。他们入队也有要求,并不是随随便便就能进来。除了成员,他们还选出理事会、秘书长、勤组长。从他们的制度与要求来看,齐东黄河大鼓真的不简单。

事物是发展的。为了提高齐东黄河大鼓的观赏性,眼下齐东黄河大鼓融入了新的时代元素,将高跷、秧歌与更多的舞蹈元素加入其中,让它与锣鼓相结合,并且在新的曲目、队形与服饰上也做了更新,它越来越呈现得更加缤纷与多彩。

有梦想谁都了不起,有勇气就会有奇迹。齐东黄河大鼓现在的非遗传承人任怀军给我们讲,说他们是有梦想的,现在正积极筹备申请山东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下一步,齐东黄河大鼓不仅要敲响山东,还要走向全国,这是整个团队的愿望和决心。每一个优秀的人都有一段拼搏的时光,对于齐东黄河大鼓,二百年就是一段惊艳的时光,它没有在时光里倒伏或淹没,而是在黄河沿岸一个不起眼的小村,默默成长滋滋衍生。

文化的传承需要有心人,需要勇于担当的责任和决心,有使命在身的智慧与才能,齐东黄河大鼓也恰遇了这样一方区域有情怀的民众,所以才会一路向前,相信齐东黄河大鼓会越走越好。

责任编辑:杨孟子

滨州日报

滨州日报源于革命战争年代的渤海日报,于1985年10月1日创刊,为中共滨州市委机关报 详细

推荐文章 RECOMMEND

扫描关注滨州网官方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