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工部尚书李之纯为苏轼打抱不平

发布时间:2017-11-14 11:06:26   275351

李之纯,字端伯,无棣县人,生卒年不详

 

担任成都路转运使长达九年政绩突出

 

宋朝熙宁三年(1070年)考中进士,担任度支判官、江西转运副使。当时,御史周尹劾广西提点刑狱许彦先受贿朝廷派李之纯前往查究。

经过深入调查,李之纯发现原来这一事件是由一个曾在许家当过侍女的一句随意话引起的。他认为妇人的信口之言查无实据,不足为凭,因此不予立案


(李之纯画像)


不久,李之纯被提升为成都路转运使。成都路地少人多,粮食不能自给,每年靠官府减价发售官米6000石供应民食,言官认为这虽给百姓一定好处,却损害了皇家利益。皇帝下诏让群臣议论这件事。

李之纯尖锐指出:“成都老百姓靠这些米维持生活已有百年,今天凭什么要剥夺他们的饭碗?”经过一番争议,皇帝最终还是听从了李之纯等人的意见,照旧例行事。

任期届满,因为政绩突出又继续留任,他在成都任职九年才调回朝内。面见宋神宗时,皇帝慰问他说:“爱卿,本来几年前就该调你回京,可是为了地方安定,朕不能频繁地更换像你这样忠于朝廷、有所作为的封疆大吏。你理解朕的良苦用心吗?”回京后,李之纯先担任右司郎中,再转太仆寺卿。

 

苏轼受诬陷,李之纯仗义执言反受牵累

 

元祐元年(1086年),李之纯加龙图阁直学士衔,出任沧州知州。再回京任户部侍郎,未及上任,又改任集贤殿修撰、再出任河北都转运使,再晋升宝文阁待制、出任瀛州知州。元祐六年(1091年)初,以宝文阁直学士任开封府知府年底,开封府衙失火,李之纯仅以身免。不久以直学士衔任成都知府,召还,任户部尚书,三迁至御史中丞。

针对封建官僚体制运行的弊端,李之纯上书皇帝:“朝廷有军国大事,应当直接转发给各部的主要负责人,而不应当由胥吏先行处理。若各部大臣无时间过问,则令各司负责人根据其分工,提出意见,当行即行,当止即止,不许延宕。由此,就免除了衙门里的胥吏舞文弄墨,弄权欺骗的弊端。”他说:“众贤和于朝,则万物和于野。燮理阴阳,辅相之职。间者,国论稍亏雍睦,语言播传,动系观望,不可以不谨。


(苏轼像)


朝廷大臣董敦逸、黄庆基诬陷苏轼诋毁先皇,致使苏轼被罢官李之纯为苏轼辩解,也被贬官,因为身体欠佳,改任工部尚书。宋哲宗绍圣年间(1094年至1098年),李之纯又被御史刘拯攻击,出任单州知州。不久,因病去世,终年75岁。

 

在文史等方面卓有成就成为当时风云人物

 

李之纯有奏议5卷,文集20卷。他的堂弟李之仪是宋朝文学大家,他本身亦能文。

李之纯在文学、史学等方面俱卓有成就。在北宋的文学革新中,他和范仲淹、王安石、苏轼等人一样,作出了卓越贡献,成为当时的风云人物。他强调文章的内容重于形式,反对内容浮浅、单薄而又空泛,提倡平易流畅,委曲婉转的文章风格。李之纯的各种体裁的文章,大都写得简洁明畅而又丰满生动。

李之纯因与后唐宰相李愚是隔朝的同乡,又有大体相同的经历,故作《真味堂》诗一首:

 

问渠真味苦作传,不着盐梅也自全。

鼋鼎大夫徒染指,曲车公子漫流涎。

胸中已有五千卷,徽外更听三两弦。

此区清馋何所嗜,宦途嚼蜡已有年。

 

李之纯一生交游甚广。与苏轼、苏辙昆仲及“苏门弟子”黄庭坚等人关系密切,多有诗词文赋唱酬。与冯山、沈遘、元绛、王安国、吕陶、范祖禹等朝中重臣多有文字交。与理学家程颐等交厚,如祠部郎中、赠太师冯山的《安岳集》中,有赠李之纯宝文二首,对其为人为官赞誉甚高。

 

其一:

平生玉帐耻论兵,劝学儒风已自成。

惟有爱民常惨怛,况曾廉俗旧澄清。

直将经济为仁术,不假中和助政声。

从此回翔归柄用,更推忠厚福群生。

 

其二:

邂逅当年最见知,台光云雾阻重披。

忽闻颍上还朝日,正是漳滨养病时。

剑外江山愁别远,天边鸿鹄望归期。

西南遗爱情何限,千载羊公堕泪碑。

 

李之纯淳厚、博学,门徒甚广,著名学者王从之乃其一。他逝后,王从之以诗歌之、颂之,对尊师为人、为文、为官甚为感佩。

李之纯晚年曾回故里无棣祭奠祖灵,并建李氏书斋《真味堂》。清康熙六年《海丰县志》、民国十四年《无棣县志》及《山东通志》皆有载真味堂在海丰县。抗战前夕,《真味堂》之匾额仍存。

李之纯为人厚道,《山东通志》《武定府志》都记载了他积善行德的一件奇事说他每次外出身边总跟着一位叫徐熙的义仆,只要遇到暴露在荒地的枯骨或者倒毙的路人,就一定进行掩埋,以使逝者入土为安。

有一天,金华的一位王姓人死而复苏,说他在朦胧中听到阴司的对话,要他宣扬人间行善当有好报,李之纯埋葬枯骨有功,应当加官晋级,官至御史中丞,徐熙劳作有功,他的儿子应当考中进士,后辈富贵等等。


责任编辑:王光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