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钱眼开” 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广东省造光绪元宝”机制铜元

发布时间:2020-06-10 21:38:57   190803 作者:潘钧国

今年是2020年,中国农历的庚子年。按中国传统的干支纪年法,60年为一个干支轮回,具有纪念意义。在这个庚子年,值得中国金融界纪念的一件在我国经济和金融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就是在距今恰好两个干支轮回的120年前,也即清朝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庚子年)6月,中国第一种机器打制的铜元——“广东省造光绪元宝每百枚换一圆”铜元的诞生。



“广东省造光绪元宝”机制铜元诞生于作为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的清朝末年。当时的大清王朝正处在风雨飘摇之中。在那之前的一个干支轮回中,从1840年(清宣宗道光二十年,农历庚子年)开始,先后经历了两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等一系列内外打击,清朝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各个方面陷于全面危机。政治的腐败,对外国列强的割地、赔款以及镇压太平天国等巨大的耗费,形成严重恶性循环,使国家的经济、金融危机不断加剧和加速,国家财政千疮百孔,社会百姓民不聊生。

在此大背景下,朝野上下开始有越来越多的开明、有识之士挺身而出,为变法图强奔走呼号,并不断地付诸行动,其中包括学习借鉴西方先进的技术和制度,“洋为中用”。在与封建顽固势力的斗争中,他们的很多努力和行动失败或者流产了,但1900年这次由作为中国南方窗口的广东,顺应时代潮流发行新式机制铜元,却因客观上有缓解清王朝经济金融危机作用、便于流通行用等各种综合因素而实实在在取得了成功。



应该说,“广东省造光绪元宝”机制铜元是借鉴西方先进技术和经验的一个典范,它是参考当时香港的一仙铜元设计的,以“每百枚换一圆”的记值,明确了它作为银圆的辅币,相当于主币“圆”的百分之一,并在币的背面用英文“ONE CENT”进一步标明其币值为“一分”,这种记值格式旗帜鲜明地表达出了新式铜元设计、发行者试图一步到位地革除旧“制钱”的流弊,建立规范的新币制的改革意图。

它的诞生,不仅意味着中国近三千年铸币模式行将终结,传统制钱将为新型机制铜元所取代,同时也奠定了中国现代从“分”到“圆”的新币值基础,开辟了中国机制辅币发行流通行用的新纪元。在时过120年后的今天,我们回望它的划时代意义,更觉这一点毋庸置疑。“广东省造光绪元宝”机制铜元作为中国现代机制金属辅币的鼻祖,在中国金融及货币史上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它的诞生,值得纪念!

然而,初期发行的“广东省造光绪元宝”机制铜元上,“每百枚换一圆”这种被后来的历史证明是非常应该也非常正确的记值方法,在一开始行用的几年中,却无法适应人们因长期行用制钱而形成的



以“文”为记值单位的认知习惯,加之当时社会上大量行用的仍是传统制钱,因而让使用者感觉别扭。所以,没坚持几年,最先发行新式铜元的广东就不得不迁就着紧随其后发行铜元的福建(记值格式为“每枚当钱十文”)、江苏(记值格式为“每元当制钱十文”)等省,将“广东省造光绪元宝”铜元的币面记值也改为“每元当制钱十文”,并将背面的英文记值改为相对应的“TEN CASH”(十文)了。这个历史过程一方面说明了人类某些社会改革过程具有螺旋式发展的规律性,另一方面也昭示了一个经验,即改革进程之初,具体改革举措需要有适度迁就于不至于从根本上逆转改革大方向的旧传统的柔性。

在这里,向大家分享一下中国钱币的币值常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还经常讲“分文不取”,似乎都知道“分”和“文”都是小币值的小钱儿,但具体问大家“分”和“文”两者之间究竟哪个大哪个小,会有很多人搞不准确。相信通过以上对“广东省造光绪元宝”记值格式变换的介绍,就会记住“分”大“文”小,十文等于一分,一分等于十文了。

另外,还想向大家揭示一点,那就是清末大量发行以当十文制钱(也就是一分)记值的铜元,作为基准的流通辅币行用,意味着此前在中国行用两千多年的制钱记值基准单位“文”已面临消亡。结果到民国年间,以“文”记值的铜元最终都改为了“分”,“文”这种钱币记值单位彻底退出了货币记值系统,“分”成为行用钱币中的最小记值单位。而到了今天,“分”作为行用钱币中最小记值单位实际上也已退出历史舞台。这也向大家昭示出一个大的趋势或规律,即无论速率快慢,货币总是向着贬值的方向演进。对于这一点,大家也可以从我们周边日本、韩国等国货币记值的历史变化中获得进一步感悟。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通过以上对“广东省造光绪元宝”记值格式转换的解析,再通观整个中国近代铜元发行、行用的历史实际,我们需要纠正目前包括各种权威的汉语字典、词典和金融系统对“元”和“圆”这两个同音汉字的认知、解释和使用上的错误。从“广东省造光绪元宝”的最初记值格式“每百枚换一圆”中,我们可以明确地看到,“圆”这个字是指当时的主币“银圆”的:而从“广东省造光绪元宝”后改的币面记值“每元当制钱十文”中,我们可以看出,“元”是专用于指称作为辅币的铜元。

纵观从1900年到1949年整整半个世纪各个铜元厂局发行的所有铜元,凡是明确指代铜元的用字都是“元”字,并以此“元”字很严谨地对应着同时期行用的银圆上的“圆”字。



仅有两个例外,一是民国湖南嘉禾十文铜元中曾出现过一枚所谓的大写“当拾铜圆”,这是唯一用“圆”指代铜元的个例;二是1949年贵州发行的“黔”字铜元中将记值写为“当银元半分”。这是在铜元中唯一在记值上用一个“元”字同时指代“铜元”和“银元”,也是唯一在铜元上以“元”指代其对应的主币银圆的个例。


综合以上实物资料,我们可以得出很明确的结论,那就是在中国货币发行史上,“圆”是专用于主币的,“元”是用于辅币的,两者尽管同音并且都用于货币记值,但却是不同“辈分”,不能随便混用或通用。


责任编辑:王光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