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扒着门缝看历史】(120)先棣州、陷棣州,变来变去的滨州境内古棣州

发布时间:2020-09-22 21:52:06   141815 作者:侯玉杰

棣州是当今滨州的源头之一,其沿革变化复杂,其州城有四处,一在阳信县马岭城,二在陷棣州,三在南旧州,四在乔家庄也就是今天的惠民县城。因为时代远,文献记载又简略,地面上的痕迹很难追寻,只得模糊叙述如下。



其一,隋朝始设,又改。

隋朝开皇六年(586年),废渤海郡设置棣州。棣州治所在阳信县马岭城,城址在阳信县东南,位于河曲高地之上。大业二年(606年),改棣州为沧州,来年,又改称渤海郡。

二十四史中的《隋书》卷三十地理志,原文记载是:“渤海郡,开皇六年置棣州,大业二年为沧州。统县十,户十二万二千九百九。阳信带郡。”所辖的十个县分别是:阳信、乐陵、商河、厌次、蒲台、饶安、无棣、盐山、南皮、清池。

其二,唐朝重设,撤销。又重设,又改,再改回来。

唐朝武德四年(621年),唐朝占领渤海郡旧地,重置棣州,治所仍在马岭城。仅仅过了一年,武德六年(623年)撤销棣州,属县归沧州。

贞观十七年(643年),在重新设置棣州,州治从马岭城移至厌次县东南的,今称先棣州。天宝元年(742年),改州县为郡县制,棣州改称乐安郡。乾元元年(758年)又改郡为州,乐安郡再改为棣州。

唐文宗太和二年(828年),黄河决口,棣州城遭水淹。后梁开平元年(907年)棣州刺史华温琪为避水患,将棣州城搬迁至厌次县更东南处古城马村附近,由此,旧的州城称为“先棣州”或“陷棣州”,新的州城称棣州。

二十四史中的《旧唐书》卷三十八地理志,原文记载是:“武德四年,置棣州,领阳信、乐陵、商河、厌次四县,治阳信。六年,并入沧州。贞观十七年,复置棣州于乐陵县,领厌次、商河、阳信三县,又割淄州之蒲台隶焉。而乐陵属沧州。天宝元年,改为乐安郡。上元元年,复为棣州。领县五,户三万九千一百五十,口二十三万八千一百五十九。”五个辖县分别是:厌次、商河、阳信、蒲台、渤海。

二十四史中的《新唐书》卷三十八地理志与《旧唐书》基本一致

原文是:“武德四年,析沧州之阳信、商河、乐陵、厌次置。八年,州废,县还隶沧州。贞观十七年,复以沧州之厌次,德州之商河、阳信置。土贡:绢。户,三万九千一百五十,口二十三万八千一百五十九,县五。”所辖的五个县分别是:厌次、商河、阳信、蒲台、渤海。

其三,宋朝棣州,州名不变,辖县减少,州城搬迁。

后周显德三年(956年),置滨州,割棣州的渤海、蒲台县为属县,棣州辖县只剩下厌次、商河、阳信县。由此,滨州、棣州并列。

北宋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春正月,黄河在棣州聂家口决口,威胁州城。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十一月,洪水肆虐,棣州城岌岌可危。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正月十七日,棣州城搬迁至阳信县八方寺,这就是今日的惠民县城。

北宋时期,棣州是边疆重镇,战略位置险要。北宋崇宁元年(1102年),开始修建棣州城,工部尚书牛保督修,历时9年竣工。牛保积劳成疾,病故于此。

二十四史中的《宋史》卷八十六地理志,原文记载是:大中祥符八年,移治阳信县界八方寺。崇宁户三万九千一百三十七,口五万七千二百三十四。贡绢。县三:厌次、商河、阳信。

其四,元朝、明朝,棣州遗韵流芳

金朝的棣州一切延续宋朝。元朝时,只是将无棣县分成两个县,一半仍归沧州,一半归棣州。由此,金朝的棣州领县四,分别是:厌次、商河、阳信、无棣。元朝,延续金朝。

二十四史中的《元史》卷五十八地理志,原文记载是:“唐析沧州之阳信、商河、乐陵、厌次置棣州。宋、金因之。元初,滨、棣自为一道。中统三年,改置滨棣路安抚司。至元二年,与滨州俱隶济南路。领四县:厌次、商河、阳信、无棣。”

明朝建立,省厌次县入棣州。新中国首部《惠民县志》记载:“1368年(洪武元年),废厌次县,域地入棣州。1403年(永乐元年),改棣州为乐安州。1426年(宣德元年)改乐安州为武定州,属济南府。”“1734年(雍正十二年),武定州升为武定府,始置惠民县为武定府的附郭县。”

从此,千年古棣州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而惠民县、武定府逐渐走进人们的视野里。

扒着门缝看历史。因为棣州对于滨州来说特重要,再全文抄录咸丰《武定府志》卷十古迹,“棣州故城”的条目如下

州城凡三徙,一在惠民县东南四十里,唐贞观中置棣州于厌次县,城外周九里,内惟一里,土人谓内阯为王府紫城。盖唐历封其子为棣王者四,故西北有通天台,东南有斗鸡台,城南暨东距土河各十二里。唐太和二年,大水坏棣州城。

五代时,梁华温琪为棣州刺史,徙新州以避河患,世遂名故治为陷棣州。

一在县东南六十里,即温琪所迁也。城周九里,南距大清河,西暨北距土河,各仅一里。宋大中祥符八年,河北转运使李仕衡奏徙之。甫迁而大水没古城丈余。

一在阳信界之乔家庄,即仕衡所徙也。

刘氏继先论陷棣州云:唐文宗太和二年(828年),河大决,坏棣州城,此陷棣州之谓也。旧传,宋祥符间城中先有鳌鱼气腥,兼霖雨四旬,有黑青气如龙,蟠北城楼柱,俄而城陷。又三皇庙碑,唐武则天长寿元年春,地震,厌次城陷,求之史,俱无之,恐俗传不足凭也。按《唐书·诸王列传》,封棣王者四人,今尚有王府城址,此足以证矣。

又论古城云:“古城三面距河,各仅一里。”陷棣州距河且十二里,以避河患,而方中处其汇。盖论地势之高下,不论河势之远近也。即今秋水时至,观之可识其故。至宋而黄河之性尤悍,虽今州再徙,亦屡奏河患,况古城乎?迨自黄河入运河始免棣州之患。

扒着门缝看历史。历史传说甚至历史记载,许多都是传奇,包括“陷棣州的传说”。摘录我的《滨州百件趣事逸闻》中的陷棣州故事如下

陷棣州,现名先棣州,又称北旧州,位于惠民县辛店镇境内,曾为大唐棣州和厌次县的故城,有四个皇子被封为棣王,封于此,后因城被大水所陷,遂称陷棣州。至五代梁时,棣州和厌次县治南迁于新州,即今惠民县清河镇古城马村,此城遂废。1920年,改“陷”为“先”。

相传,陷棣州这里的人爱占便宜,良心在这里几乎不存在,就连亲人之间办事也夹杂着昧良心的味道,这事让玉皇大帝知道了,便派一老者扮着卖油郎,查看这里的人们是不是确实都丧良心。如果有良心者,就将他拯救出来,然后让这里天塌地陷。

某日,在古老的棣州城里,来了个卖油翁,他只有一个油葫芦,每油葫芦盛四两,而老者却吆喝:“一葫芦四两,四葫芦半斤!”(旧时计量,十六两一斤)刹时间招来了城里好多买油的,大家纷纷争相买那四葫芦半斤的便宜油。从早到晚,接连不断。暮色降临,卖油翁准备收摊时却来了一对白发苍苍的老年夫妇,只买一葫芦四两的。油翁问:“为何不买四葫芦半斤的?”俩老人答:“不占这便宜。”油翁这才悄悄告知:“你们这里的人们,良心都变坏了,玉皇大帝决定让这里天塌地陷,派我来私访一下,果然这样。等我回去,这儿马上就会陷下去。记住,待城门那两个石狮红了眼,此城将面临灭顶之灾,要赶紧离开。”说完,油翁飘然而去。

于是,这夫妇俩就轮流去看石狮。这天,又来了一个卖胭脂的白胡子老头,将石狮眼睛染红后,又飘然而去。夫妇俩见此情景马上向城外逃命。刚跑出城不远,只见棣州城天塌地陷,汪洋一片。在慌忙逃命中,夫妇俩走散,各奔南北。老头向南逃生于黄河南,现青城北一带,死后葬于此,故名“爷爷坟”;老婆婆向北逃生于惠城南沙河处,死后葬于此,故名“娘娘坟”。

如今,先棣州村东南处还留有“通天台”遗址。传说此处在当时整个棣州城中最高,能通天入地,被称作“通天台”。棣州城只有通天台未陷,留了下来。据村里的老人介绍,通天台有三间屋大,三米来高,小时候他们经常在上面玩耍。上个世纪,村里在通天台附近打井时,曾挖出青砖瓦片。除此之外,古城还留下沿用至今的“法场”“练兵场”“旗杆下”“堂坊”“斗鸡台”“二虎把门”等地名和这段妇孺皆知的千古传说。

 

2020年9月22日,星期二晚

 

又是一篇写的很累的一篇稿子。许多的史料总是打架,自己水平不够,只好大段抄录原始文件。


责任编辑:王光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