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渤海到海南系列报道⑨:李玉正:渡海训练抱木板死里逃生

发布时间:2021-06-02 09:21:20   135808 作者:记者 刘清春 韩俊亮 张丹丹 来源:滨州日报/滨州网

71年前,渤海子弟兵南征,参与了解放海南岛。其中,不少单身汉与海南女子相恋、成家,还有人带媳妇回了老家。比如惠民籍的李玉正,其妻子蔡美波就是海南人,还曾是琼崖纵队的女战士!

近日,在滨城区望海花园小区,李玉正的儿女接受了记者采访,回忆父辈的硝烟往事,笑谈革命人的“父母爱情”,诉说两代人的两地故事。

根据老人留下来的军人登记表可知,李玉正,惠民县石庙镇李家集村人,生于1924年12月,1945年8月入伍,1946年3月入党,入伍后直接投入冲锋战五次。1950年4月,在解放海南岛战役中,他在第43军警卫营一连任排长。其妻子蔡美波生于马来西亚,后被养父带回海南文昌养大。1947年,蔡美波14岁时就在学校中共地下党员的带领下参加了革命,成为琼崖纵队的地下交通员,194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战争时期,她是琼崖纵队的女战士,解放后一直在海南地方政府部门工作,1988年在惠民纺织厂离休。

1976年3月,李玉正携妻子、儿女从海南转业至惠民县城工作,任惠民纺织厂党委副书记直至离休。他的三个子女都是在海南出生、长大的,如今女儿在市区工作、两个儿子在惠民工作。这就形成了一家人割舍不断的滨州·海南两地情。

今天,让我们走进这个红色家庭,听一听他们的传奇故事。

解放海南前渡海演练,小船遇大浪,李玉正抱着一块木板捡回一条命

拆开红布包,一枚枚纪念章就是一串串红色的脚印,虽然它们模糊了、陈旧了,但依然闪耀着,记录着主人南征北战的光荣历史。它们将老人从渤海到东北、从白山黑水到解放海南岛一路南下的征途呈现在记者眼前。

李玉正是怎样入伍的?

女儿李云华介绍:“我爸爸兄弟仨,家里很穷。其实,我爸爸是两次入伍。第一次,大概是1942年,他参加了地方游击队商河支队。1943年5月,父亲在日军华北秋季大扫荡中身负重伤,他的战友有的牺牲了,有的受伤了,部队打散了,他在战斗中也身中两枪,有一枪从后背打入穿过肝脏。他虽然侥幸活了下来,但与队伍失去了联系。”

他们听叔叔详细说过父亲的那次死里逃生的细节——是被一头驴救了。

“中了两枪,负了伤,差点就没命了。当时地方部队没有医院,我父亲受伤后就往家里跑,后面的鬼子一直在追。爸爸翻院墙,跑到一家农户院子里,院子里的驴棚里有一头驴,他就钻进驴棚,藏到里头的玉米秸里。小鬼子顺着血迹,找过来准备搜,结果那头驴犯了驴脾气,老在那撂撅子。鬼子一看,不进去了,就用刺刀往里面捅,捅了几下没动静,以为里面没人,就走了,父亲这才捡了一条命。”李玉正的小儿子李云光说。

在老家养伤一年多,李玉正没能及时联系到队伍,石庙大田庄鬼子据点里的汉奸又带着鬼子到家里来抓八路,于是他就跑到北京一带打工。1945年8月,他回老家第二次参加革命,进入渤海军区7师21团,开始了北进南征。

后来,李玉正跟随部队参加了四平战役、辽沈战役、平津战役,在部队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为解放海南岛,在广东湛江,李玉正和战友们进行了长时间的渡海演练。

“旱鸭子海上训练,很艰险。我记得父亲曾回忆说,有一次他带了一个班乘坐小舢板在海上训练,海风把小船吹迷了方向,大浪打翻了船,爸爸当时抱着一块板子随着海水飘,漂到了湛江徐闻县的一个小岛上,这才捡回一条命。这次训练,船上只活了两个人!”李云华说,就是在海浪、敌军轰炸等艰险环境中,战士们练就了渡海本领。

1950年4月23日19时30分,第43军指挥所率5个团的兵力,从雷州半岛三塘港起渡,24日1时至4时于天尾、后海市地段顺利登岛。李玉正随43军警卫营一起登上了海南岛。

与琼崖纵队的女战士相恋成婚,在海南多地工作,为海南发展作出贡献

大军解放了海南岛,当地百姓对解放军非常崇敬和热爱,海南的姑娘也崇尚英雄、崇尚军人,很多海南姑娘嫁给了这些军人。在岛上,李玉正也遇到了自己的爱情。

海南解放后,李玉正的一个战友和蔡美波在一个土改队工作。战友牵的红线,如此一来,他们就相识、相恋、结婚了。

今天看老照片,就能发现,年轻时的李玉正特别帅气、有精神。老两口晚年常开玩笑,李玉正念叨,当年是妻子蔡美波追求的他。

蔡美波的生父、养父都是海南人,但她出生在马来西亚吉隆坡。大概八九岁时,她被养父带回海南文昌潭牛镇的村子里。蔡美波从小种地,吃了不少苦,但读过书,因为小学校长是早期党员,受其影响,她从小时候就为琼崖纵队送信送情报,1947年正式加入琼崖纵队。

后来,李玉正在海南多地工作,尤其是在临高县担任武装部长,一干就是9年,为临高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李云华说,在海南工作的山东人特别多,在临高武装部,宿舍一排四户,山东的就有3户,其中2户都是来自惠民地区。

临高县的临高角是解放海南时解放军的主要登陆点,解放后这里成为了红色景区。李云华上学的时候,几乎每年都到临高角接受革命传统教育。

1976年,李玉正转业时,其大儿子已在海南工作。奇怪的是,决定转业全家回山东的事,却是蔡美波主动提出来的。这又是因为什么呢?

“我们这种情况确实很少见,多数回来的家庭两口子都是山东人。我妈妈解释说,留在海南,爸爸听不懂当地话,每次下乡工作都要带个翻译,与群众沟通就有困难。其实,还有两个家庭原因,一是我妈妈是归国华侨,海南人都知道文昌是侨乡,文昌人走南闯北,四海为家,不是那么舍不得故土的。还有当时她的养母也去世了,没有什么牵挂了。再一个,是我们后来才知道,是我奶奶临终前嘱咐我妈妈,要照顾老家身体不好的弟弟。”李云华回忆说。

一家人至今仍保留海南人的吃饭习惯,儿女常回海南走亲访友,两地亲人联系密切

嫁给李玉正,蔡美波个人做了很多牺牲——李云华回忆说,1956年母亲就担任崖县文化馆馆长了,那时父亲在南京军事学院学习。为了随军到南京,母亲只得退职。1960年回海南后,工作从头开始,个人事业、领导职务都给耽误了。40多岁了,母亲又开始随丈夫在惠民纺织厂上班,在劳资科当普通科员。

他们回忆,父亲在海南时就常说,家乡好、惠民好,惠民是个古县城,方圆两三公里,四面宋城墙很有味道,说得让大家都向往。刚来山东时,蔡美波和子女们并不适应,尤其这里的冬天让他们受了些苦头。担心吃不了北方饭菜,当初他们还从海南带了200多斤大米回来。李云华说,他们常用面粉和同事换大米吃。

在惠民纺织厂,作为厂里的副书记,李玉正工作清廉,对子女要求特别严格。从海南回惠民时,女儿李云华已经高中毕业、在海南下乡当知青两年了,但到了惠民,李玉正还是要求她继续下乡锻炼。在惠民县陈集,李云华从种地开始,重新了解自己的家乡。

虽然离开海南几十年了,但李玉正一家对那里有着深厚的感情。直到今天,李家人还是保留着海南人的饮食习惯——爱吃大米不爱吃馒头,家里的旧藤椅都是当年在海南买的,姐弟二人更是有不少的海南口音,叫爸爸更习惯叫“阿爸”。

尤其近年,交通方便了,姐弟二人经常回海南走亲访友,带着全家和老友、同学们相聚。虽然与妈妈的养父母一家没有血缘关系,但两家人仍经常联系,感情亲密。他们说,“北方人不是常说吗?亲戚就是越走越亲嘛!”

责任编辑:董锋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