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扒着门缝看历史】(156)要读懂地方志赋役册会算术还不够

发布时间:2022-01-06 22:42:06   460376 作者:侯玉杰

自古以来,地方志就被称为地方的官书、地方的百科全书,是地方最权威的文献资料。到清朝时期,有“县官三件事”的说法,即收税、办案、修志,地方志书的重要性由此可见。清朝咸丰八年(1858年),江西南城人李熙龄担任武定府知府,上任伊始,他发扬修志特长和传统,于次年完成了续修《武定府志》,即俗称的咸丰《武定府志》。

(图片来源网络)


在此之前,作为地方主官,李熙龄曾担任榆林、广南、澄江、普洱等知府,也都曾经修过府志。此次编修《武定府志》,李熙龄对《田赋志》特别重视,聘请了精通赋役的专业人才编写,详细记载武定府的人丁、土地、杂税以及盐法。

完成田赋,即上缴皇粮国税,是地方父母官的首要任务,李熙龄当然也不能例外。地方官员依据人口、地亩征收人头税、土地税,所以,官府的户口册和土地册从来都是非常完整和准确的。另外,我国古代君主投降时,都是上交土地册、户籍册,表示把土地和人民都交给胜利者,也就是投降。刘邦进入秦朝都城,别人都在抢金银财宝,而萧何却在搜罗户籍册等典籍,也是一段历史佳话。当然,这种佳话也在历史上不断上演。

《武定府志》详细记述的人丁数量是:扣除优惠免除的乡绅以及进士举人秀才等科举人员、太监和逃亡人员等,“实在完赋人丁,共二十七万七千九百五十六丁。”这是按照规定核准的康熙五十年(1711年)的法定人丁数量,此后,每丁征收的银两就按照这个数据。武定府各个县每丁征收的银两不同,从一钱八厘到五钱四分不等,合计“应征银四万一千八百八十三两七钱九分三厘”。

摊丁入亩时,武定府核定的原额完赋人丁277956丁,即是上述的数据,其中各个州县人丁,分别是:

惠民县:55699丁;

青城县:9479丁;

阳信县:47274丁;

海丰县:15523丁;

乐陵县:36573丁;

商河县:22489丁;

滨州:46062丁;

利津县:18371丁;

沾化县:7769丁;

蒲台县:18717丁;

以上各个州县的人丁数量相加,正好是武定府的总数。

(图片来源网络)

因为康熙皇帝实行“滋生人丁,永不加赋”政策,到雍正皇帝时,又摊丁入亩。人丁数目固定了,征收的银两也固定。人丁数额不足时,就补入。

《武定府志》记载咸丰六年(1856年)武定府“盛世滋生人丁,共四十四万八百九十五丁。”其中各个州县盛世滋生人丁数量,分别是:

惠民县:119888丁;

青城县:1066丁;

阳信县:16091丁;

海丰县:65086丁;

乐陵县:69324丁;

商河县:4231丁;

滨州:82954丁;

利津县:1766丁;

沾化县:76440丁;

蒲台县:4049丁;

以上各个州县的人丁数量相加,也正好是武定府的总数,即440895丁。

上述数据中,县与县之间差距悬殊,颇令人疑惑。

扒着门缝看历史。上述是最权威的史料记载的数据,而且从数据本身来说,严丝合缝,毫无破绽。按理说,应该是可靠的。其实,就连编写者自己、武定府知府李熙龄也认为这些数据不靠谱。他特意加上“按语”,首先指出:“仓款册内数目与全书,又无一处符合。”其次,他说:“滋生多者,竟有十余万之多,少者,仅一千余丁,多寡悬殊,若是其甚。自因免其加赋,历年任书吏随意造报,其数不能确实。”负责填报数据的书吏们胡乱填写,这是造成数据失真的一个重要原因。

扒着门缝看历史。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到了清朝咸丰皇帝时,连地方主官也对于自己辖区的户籍册、人口数等最基础的数据束手无策。不是李熙龄不想去解决,而是他解决不了,由此也可见清朝末年政治混乱之一斑。唐太宗李世民把历史比作一面镜子。历史是过去,但它不仅照亮了过去,更重要的是它能照亮今天和未来。马克思曾说,我们只知道一门真正的科学,那就是历史科学。研究历史,不仅仅是埋头在故纸堆里,弄懂历史,更重要的是借鉴历史,以史为鉴,开拓未来。

责任编辑:王光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