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人骏曾参与创办香港大学

发布时间:2022-07-11 23:09:31   908119 作者:张海鹰

百余年前,在香港大学创办时,有位叫张人骏的人功不可没,他在创办资金严重不足的情况下慨然捐出二十万元,成为第二大捐款个人。在他的带动和倡议下,至香港大学正式开学时共收到捐款一百四十七万元。张人骏还出资在香港大学设立了二十五个奖学金,远多于孙中山先生于一九一五年设立的五个奖学金,成为香港大学主要的奠基人之一。


参与创办香港大学、山东大学、中山大学,在山西、广州等地兴办学堂


张人骏(1846-1927),字千里,19岁中举,23岁进士及第,官至两广总督、两江总督兼南洋通商大臣。

张人骏祖籍无棣张家码头任山东巡抚时,第一次回张家码头村寻根祭祖,捐银修缮了张家祠堂,赠送精美香炉一个、香筒一对及蜡台一对。任两江总督兼南洋通商大臣期间第二次回故乡探亲,与村族长共同拟定了张家码头张氏后人起名排序一百字,并赠送题有“两江总督”“南洋大臣”鎏金灯两对。这两对鎏金灯悬挂于张家祠堂,直至新中国成立前后。

图片4.png

张人骏

张人骏政绩卓越,不但是敢于同列强抗争的“外交大臣”,还是近代教育的支持者和推动者。除了捐款参与创办香港大学、山东大学、中山大学外,他还在山西、广州等地兴办学堂,提倡实用科学。

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张人骏由河南巡抚调任广东巡抚。当时,帝国主义要求在中国通商口岸架设电报线路的呼声愈来愈高。另外,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洋务派在政治、军事和商务方面对电报的需用也更为迫切。同时,早在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广州督署、马口、前山、威远等要塞以及广海、宝壁、龙骧、江大、江巩等江防军舰上就设立了无线电机,广州成为国内最早使用无线电通信的城市。为此,张人骏借鉴李鸿章在天津创办的北洋电报学堂之经验,在广州创办了首所电报学堂,为我国早期的电讯事业培养了大批电报人才。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张人骏由广东巡抚调任山西巡抚后,针对上任巡抚张曾扬创办的我国最早的六所新式官立中等师范学校之一——山西省第一所官立师范学堂因资金困难而举步维艰时,立即为学堂筹拨款项,增设校舍,广收人才,当年即招收学生220名。对当年毕业的165名毕业生全部派往山西各县高等小学校担任教员,成为山西近代教育的星星之火。

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两广总督张人骏支持绅商及中国西医医生代表梁培基、陈子光等人组建了广州光华医社,创办了广州光华医学堂。创办医学堂缘于“印度警察无故踢死中国人命案”,事件原因很多,“无华人自立之医学校,实为重要原因之一”。“为不受制于外国人,维护中华民族之尊严,挽回医权,必须创立完全由中国人自办的医学校为新医栽育人才”。广州光华医学堂自成立后,“完全由中国人自办,中国人当教师,全部采用中文课本”,并“冲破礼教,首创男女同校”,“粤督张人骏深嘉该校建设旨趣,因赐书匾额,并捐廉为之倡券”。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十一月十五日,“奉两广总督(张人骏)批准立案,补行开幕典礼,后以此日为校庆日”。

清光绪三十四年,两广总督张人骏委派留美归国的康乃尔大学农学博士唐有恒负责规划筹建广东全省农业试验场及其附设的农业讲习所。次年三四月间,农业讲习所正式开学,科目有农艺、园艺、化学、植物、畜牲、数学、农业经济等,修业二年,成为我国近代高等农业教育的开始,也是华南农业大学的前身。七月,农业试验场由劝业道报请张人骏批准,九月获农工商部照准立案。同年,张人骏以越秀山麓的应元书院和菊坡精舍为校址设立广东存古学堂,以保存国粹为宗旨,以经学、史学、词章三门为主课,学制七年,招学生90人,清宣统三年(1911年)停办,民国时改为广州市立一中。


捐资参与筹建香港大学,帮助国人学习西方科技,使中国自强


卢吉(1858-1945),也译作卢押、卢嘉、鲁吉等。英国人,生于印度,毕业于英国皇家军事学院,因功被封为爵士,英国派驻香港的第十四任港督。卢吉在港期间(1907-1912)以创办香港大学最受关注。

U3059P704DT20090425114512.jpg

香港大学

卢吉任港督时期,正是中国民族主义运动高涨时期,受孙中山革命活动影响,香港民众思想十分活跃。另外,当时西方列强争相在中国成立大学,卢认为英国也应该在香港设立一所大学,与其他列强竞争,巩固其在整个香港的统辖管治。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一月十七日,卢吉在圣士提反书院颁奖典礼上发表演说,提出创办大学的建议,“香港已经成为一个大城市,但尚欠缺一间大学,实属美中不足。希望热心教育的人士,致力创办一间大学,为社会培育人才,建设香港”。

“英国占领香港以后,由于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主要活动中心,限于商业交易,对于教育事业的发展并不关心,所以有人称港英政府是‘商业政府’。”(《香港史略》)据有关资料记载,香港最早的一所英文书院是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从马六甲迁过来的,由英国教会人士主办。卢吉任港督前十年,即从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至三十二年(1906年)香港教育处于衰退和停顿状态,学校不但没增加,反而减少了,全港也只有学校85间。

卢吉估计,创建一间大学需要一百万元作为基金,另外还要建筑、设备费用,政府只可拨给土地,款项无法支付。所以,卢吉邀请中西商界人士参加募款委员会,发动华人捐款开办香港大学,主张“为中国而立”,并答应文科、理科、医科和工科全设。

卢吉的提议很快得到海内外各方人士的积极响应。两广总督张人骏和省港工商界觉得成立香港大学有助于中国人学习西方的科技,使中国自强。在英国政府和其他香港英资(如汇丰银行、太古股份公司)支持下,卢吉最终筹得足够资金筹建大学。

第一位响应卢吉创办大学的居港印度籍商人么地爵士原以为自己捐出的十八万港元是最大的一笔捐款,后来获知捐款最多的却是两广总督张人骏(二十万港元)时不甘示弱,增加捐款至二十八港万元,保持了捐款首席位置。

清宣统二年(1910年)三月十六日,香港大学在港岛般咸道校址举行建校奠基礼,卢吉亲自主持并自任校长。中华民国元年(1912年)三月十一日,香港大学正式成立开校,为香港和内地培育英才。首届全校只有学生72名,最初开办医科、文科、理科和工科等四个学院。


百年香港大学,桃李广遍天下,为香港繁荣和祖国振兴作出重要贡献


香港大学自中华民国元年(1912年)正式成立至今的一个多世纪的风雨历程中,桃李遍天下,为香港繁荣和祖国振兴作出了重要贡献,也为人类文明进步事业发挥了积极作用。

中华民国十二年(1923年)二月二十日,孙中山应香港大学学生会邀请,造访母校,并在香港大学大礼堂(今陆佑堂)发表历史性演说——《革命思想的诞生》。身穿马褂、头戴毡帽的孙中山一开始便用英语说:“我有如游子归家,因为香港与香港大学是我知识诞生之地。”香港大学的创立,把香港高等教育带进了新时代;辛亥革命的爆发,孙中山把中国带进了新的世代。

中华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18岁的张爱玲首次踏足香港,入读香港大学文学院,选修中文及英文科,成绩优异。香港沦陷后,香港大学变成临时医院,张爱玲担任看护,见尽人生百态。不久,她便返回上海并将在港大的亲身经历写成《余烬录》,这是她涉足文坛前在正式刊物上发表的唯一一篇作品,“两年多的香港经验,已成为张爱玲绽放一生光华的重要阶段”。

现香港大学博物馆关于张爱玲有如下的文字介绍:“1939年,张爱玲入读香港大学文学院,选修中文及英文科,成绩优异,获颁何福奖学金及Nemazee Donor Scholarship,足以应付学费负担。唯完成首两年课程后,1941年日军入侵香港被迫停学,翌年返回上海。”张爱玲的小说《色戒》,便包含了她很多大学期间的感悟。

在此需要提一笔的是,张爱玲虽生于乱世,然其家族曾显赫一时,可谓“高门巨族”。其祖父是与张之洞、左宗棠齐名的“清流健将”张佩纶,外祖父是晚清重臣、洋务运动主要领导人之一的李鸿章。

张爱玲与香港大学主要奠基人之一的张人骏还有血缘关系。张爱玲在散文《天才梦》里回忆:“我三岁时能背诵唐诗。我还记得摇摇摆摆地立在一个满清遗老的藤椅前朗吟‘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眼看着他的泪珠滚下来。”这文中的满清遗老,据称就是指张人骏。张爱玲的曾祖父张印塘与张人骏的祖父张印垣是为同胞兄弟,也就是说,张人骏与张爱玲的父亲张志沂为叔伯兄弟,张爱玲是张人骏的堂侄女。

责任编辑:王光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