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州百名历史人物】农民起义女领袖唐赛儿

发布时间:2022-08-08 09:50:12   578150 作者:侯玉杰 来源:滨州日报/滨州网

农民起义女领袖唐赛儿

侯玉杰


滨州市区的蒲城水库是原蒲台县城旧址。蒲台县是千年古县,在历史上有“三关城”之名。古代,基本上每一座城池都是方方正正的,开四门,设四关,为什么蒲台城仅有三关呢?原来,明朝初年,在蒲台县城西关出了一位领导农民起义的女领袖唐赛儿。她领导的武装斗争失败后,乡亲们横遭株连,蒲台县城西门被堵死,西关被平掉,因此,蒲台城就成了“三关城”。地方志还曾记载,原蒲台城西有庙,是唐赛儿晚年安身之所。

一、唐赛儿起义过程

元末明初,山东地区遭受严重破坏,人口锐减,因此,朱元璋称帝后,大量地从山西洪洞移民。朱元璋死后,他的儿子朱棣又发动“靖难之役”,夺取了侄儿建文帝朱允炆的天下,山东乃是主要战场,百姓流离失所。朱棣登基后,把都城从南京迁到北京,大修宫殿,又组织人力开挖运河,南粮北调,还南征安南,北战蒙古,先后在山东征调数十万民夫,人民徭役负担沉重,加上水旱灾害,瘟疫流行,群众生活十分艰难,因而,宣称能救民于水火、给百姓带来幸福生活的秘密宗教“白莲教”在民间流传甚广。

唐赛儿是蒲台城西关人,父母希望她胜过男儿,因此取名赛儿,传说她从小聪慧过人。她的丈夫叫林三,所以群众又称她“唐三姐”。婚后不久,丈夫林三去世,传说是在繁重的徭役中被官府迫害致死,唐赛儿悲痛万分,由此,她倾心拜佛诵经,自称白莲教的“佛母”,声称能预知未来,秘密串联于益都、蒲台、即墨、莒州等地,借传教发动联络群众。为了造势、笼络人心,唐赛儿和白莲教的信徒们还编造了一些神话故事,说她在哭祭丈夫林三回来的路上得到一部“天书”、一把宝剑,从此便通晓法术,能剪纸为马、撒豆成兵等等,聚众数千人。

明成祖永乐十八年(1420年)农历二月,唐赛儿率众在卸石棚寨揭竿而起。卸石棚寨在益都县境内,也称“鬏髻寨”,峰高数百米,四面是绝壁,易守难攻,又处于诸城、安丘、莒州、寿光等地的中心,四周教徒众多,群众基础良好,是唐赛儿的根据地。

青州卫指挥高凤得到唐赛儿起义的消息,急忙率领官兵前来围剿。唐赛儿乘明军刚到卸石棚寨立足未稳之际,设下埋伏,诱敌深入,将官兵引进了山谷,夜间突然发动袭击,将高凤等人当场击毙,官兵群龙无首,全军覆没。

义军初战告捷,声威大振,乘势出击,在唐赛儿的号召下,周边州县白莲教徒纷纷响应,如以宾鸿为首领、活动在安丘;以董彦杲为首领、活动在莒州等十几支队伍,相继攻下莒州、即墨、诸城,又围困安丘,起义烈火迅速蔓延。他们“毁官衙,烧仓库”,开仓济贫,很快发展至两万多人,大有燎原之势。

山东各级地方政府得知唐赛儿义军接连攻破县城,十分惊恐,于是一边火速派使招抚,一边紧急上报朝廷,请求派兵支援。唐赛儿怒斩来使,拒绝投降。明成祖朱棣得到报告后,恼怒异常,亲自选派安远侯柳升为总兵官,都指挥使刘忠为副,精选五千名京师精锐人马赶来镇压。临行前,明成祖特别嘱咐柳升:“唐赛儿驻扎高山之上,凭险据守,缺乏粮草,更无水道,大军应当稳扎稳打,长久围困,不可贪功冒进。”柳升是明军宿将,更是明成祖的爱将,因积战功获得封侯,一向狂妄自大,根本不把起义军放在眼里。他认为起义军是乌合之众,剿灭起义军不用费太大力气。而唐赛儿利用有利地形,以逸待劳,据险防守,双方的战局一直呈僵持局面。

在力量对比不利形势下,唐赛儿利用柳升骄横不可一世的弱点,派心腹韩童儿假降柳升。韩童儿向柳升献计说:“寨中食尽,且无水,东门旧有汲水道,赛儿等议此宵遁。”柳升信以为真,亲率主力将旧水道团团围住,造成明军营内兵力空虚。唐赛儿见官军中计,集中兵力,夜间率义军突然偷袭敌营,留守的都指挥使刘忠仓促应战,力战致死。唐赛儿趁势杀开一条血路,顺利突围。天亮后,柳升发现上当时,唐赛儿已指挥起义军顺利转移。但经此役,义军也损失惨重,首领刘俊等百余人牺牲。

在唐赛儿胜利突围的同时,其他起义军也与明军展开了英勇的搏斗,其中以安丘城的战斗最为激烈。明军死守,义军久攻不下。莒州、即墨的起义军前来支援,共一万余众。山东都指挥使卫青本来在胶东地区担当抗倭重任,也亲自率领千余骑兵昼夜兼程赶来增援,从背后攻击义军,城中守军又倾巢而出,起义军腹背受敌死伤两千多人,被俘者四千余人,皆被明军所杀。另外,坚守即墨、诸城等地的义军也被鳌山卫指挥王真相继击败。历时两个月的唐赛儿起义最终失败。

唐赛儿领导的农民起义军失败了,但唐赛儿等义军首领安全脱险,不知所终,这使得朝廷惶惶不安。朱棣以“纵盗”和征讨不利的罪名,诛杀了山东布政使、按察使等一批官员,将贻误军机的柳升逮捕下狱,对镇压义军有功的卫青等人则给予奖赏,同时下令严查唐赛儿的行踪。听说唐赛儿削发为尼,朝廷便连下两次命令,将北京、山东等地的尼姑、女道士等数万人统统逮捕,押送北京审讯,但一直没有得到唐赛儿的下落。

唐赛儿事迹广泛流传于滨州、青州一带,她驻军的卸石棚寨被称为唐赛儿寨。滨州人民为了纪念唐赛儿,在滨州城南、滨州黄河大桥以北修建了唐赛儿雕像,成为滨州的标志性建筑;在原蒲台县西关原址,即蒲城水库的岛上修建了唐赛儿祠,以纪念这位杰出的农民起义女领袖。

记载唐赛儿事迹的正史主要有《明史》《明史纪事本末》《明通鉴》等,其中《明史纪事本末》最详细,全文一千多字。

二、唐赛儿传奇

唐赛儿以年轻女子成为起义领袖,以民间秘密宗教白莲教为号召,其突出特点就是造神,说她得到“天授”,说她“少诵佛经,自号佛母”,能知前后成败事,又因为官府最终没有抓住她,给人们编故事提供了无限的想象空间,有民间传奇《女仙外史》等。主要的民间故事有如下几个。

第一,天降神异。传说,林三去世后,唐赛儿经常去坟地祭奠。有一次,祭奠完林三回家时,她在路边石缝里发现了一个石匣,内有秘籍宝剑。粗通文字的唐赛儿读后,能剪纸为马,撒豆成兵,精通各种奇门遁甲,甚至能够隔空取物等等。而宝剑也是神物,只有唐赛儿才能使用。唐赛儿本来没有多少远大志向,官府抓捕白莲教徒,导致唐赛儿不得不奋起反抗。

第二,唐寨。卸石棚寨又称作唐三寨。寨顶遗存有清朝同治二年(1863年)所立石碑:“唐三寨由来久矣,自大明永乐十八年,蒲台民林三之妻唐赛儿者创修此寨,而山因以名焉。”至今,卸石棚寨仍存留寨墙、舂米石臼等遗物。

第三,唐泉。传说,唐寨儿放弃卸石棚寨后,带兵来到了博山九龙峪口,准备走莱芜,去莒县,与那里的起义军会师。九龙峪口地形险要,峪中峰回路转,云飞雾罩,犹如群龙会舞。峪口有一山泉,泉水清澈甘甜。义军来到九龙峪,由于连日激战、奔波,人困马乏,看见这清澈的泉水,将士们都争先畅饮起来,唐赛儿和她的战马也饱喝了一顿。将士们喝了泉水后,顿觉神清气爽,就在这时,官兵追杀过来,唐赛儿一马当先,经过浴血奋战突出重围。老百姓为纪念这位能征善战、智勇过人的传奇式女英雄,就把她和义军饮过的山泉取名“唐泉”。

第四,刀枪不入。传说,唐赛儿被官军俘获,将要被砍头,而唐赛儿一点也不慌恐,绑到刑场后,刀砍不入,实在没有办法,只好把她又关进监牢里,捆绑在木柱子上,再用铁链子锁住双脚,而她竟自己解开逃跑了。还传说,唐赛儿被捆绑在槛车里,她对押解的军士说:“我今天就要死了,请给我一碗水解解渴。”军士不知是计,给了她一碗水,而她竟借着水汽消失了。

作者单位:中共滨州市委党史研究院(滨州市地方史志研究院)

原文采自《滨州百名历史人物》,略有修改。

责任编辑:王仪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