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州日报社出品
党媒平台

抗美援朝老英雄张世洪:创新就是打仗,要敢于胜利

  • 2020-11-14 19:00:01
  • 作者:记者 刘清春 通讯员 荆晓玉 侯方辉
  • 来源:滨化工会
  • 滨州市新闻传媒中心出品

他紧靠在椅子上,左手拿着《参考消息》,右手举着放大镜。一缕阳光打在老人的白发上,银闪闪的。记者连声喊了几声“爷爷”,他没有回头,看来,老人耳背得着实厉害。

今天受访的这位老人名叫张世洪,他面目和蔼,精神矍铄。说起话来慢条斯理,讲起过去年代的那些故事滔滔不绝。殊不知,他也是一名“90”后。

从1947年参军,到1976年转业,张世洪经历了整整30个年头的军旅生涯。

“我参军那会,正好赶上打仗的时候,村里跟我一起参军的就有16人。”1947年12月,张世洪参加革命,成为渤海军区三分区的一名战士。这一年,他还不满十八岁。“那时候主要是在章丘,小仗多,三天两头地打仗。”

后来,军区撤销,张世洪跟随队伍改编到二十四军,成为一名军械员。1952年9月,受命参加抗美援朝战争,乘车到东北,跨过了鸭绿江。“我们去的算是晚的,行军走了半个多月,到了元山。穿着单衣去的,10月份已经很冷了,吃不上,穿不上,非常艰苦”。

那时的口号是“死守原山,确保杨德”。因为原山是一个港口,防止敌人登陆。杨德是一条交通要道,上前线、运输都得从这里通过。二十四军接手的,是上甘岭战役十五军的阵地。战役过后,上甘岭的山体足足打下去两米。当时,战况的激烈与残酷可见一斑!

1953年,金城反击战打响。“咱们部队不少,但是装备不行,力量悬殊太大。那时候,中国刚解放不长时间,国家很穷。部队的装备武器乱七八糟,当年缴获的日本人的、国民党的。我们的空军不行,飞机太少,大口径的火炮、重型坦克也很少,所以开始打得很悲重。”

美军的飞机时不时来轰炸,一次从前方回来,正好碰上飞机轰炸,张世洪眼疾脚快躲了起来 ,这才逃过了一劫。

“打起仗来,眼巴巴地看着人家的炮弹打到了我们的阵地上,我们的炮却够不着人家。人家的探照灯把我们前面的阵地照得明晃晃的,咱们的灯就是够不到人家。”

“只管打,不管谈”。战场上的胜利,取得谈判桌上的发言权。双方谈判不是光靠在桌面上决定问题,关键得有实力。没有实力,就没有话语权。“把他打疼了,那就好办了。”

刚入朝鲜,美国人根本看不起中国人。“炮不行,我们就在坑道战斗。装备比不上人家,我们穿插、包围、分割、野战、近战,美国鬼子贼怕这一套。没几仗下来,他们就尝到了滋味。”

抗美援朝最后一战——金城反击战,中国部队连续剿灭李承晚伪军四个师,一举把联合国军重新打到了谈判桌上。“再往南都是平原,没有山,他们没得守了。”

人心齐,泰山移。全国人民团结起来,支持抗美援朝;中国军人艰苦卓绝,浴血奋战,取得了抗美援朝的伟大胜利,“中国人打出了中国人的士气”。

1953年的冬天,抗美援朝停战以后,张世洪被安排回国学习。一直到1976年这段军旅生涯中,他都是在学习和部队中交替度过的。他当过二十四军炮团的军工参谋,北京军区战术教员,炮兵十六师的团副政委。

再后来,转业分配到北镇化工厂,任职党总支副书记。“刚到这里那会,一看,太穷了。厂里连条出出进进正式的路都没有。办公室就那两排平房,墙皮都是用泥巴抹的。”

“当时的设备也不行,跟现在简直没法比。一会没电了,一会没水了。人家一拉闸,你这里非得跑氯气不行。”

到1976年,北镇化工厂已经连续亏损了六年。“本来想着,1977年争取转亏为盈。那一年,总体干得还不错,没想到,年底清库,还是亏空。到了1978年,才开始盈利,项目随着也多了。”

“别看穷,条件不具备,当时的老工人干劲足啊!活都是自己干,自己打井,自己打地基。炼油装置的基础工程,都是工人夜里自己干出来的。锅炉烧一段时间,内部结了东西就得修。停下炉子,接上管子使劲地往里吹气,两个小时以后,工人钻进炉子里去修,热的啊……”

今天的滨化,设备先进了,技术优良了,张世洪说:“不管什么时候,革命精神不能忘,创业精神不能丢。”

新时代,滨化已开启第三次创业的新征程,滨化与清华工研院合作开发的PO/TBA工艺,突破了国际技术封锁,实现了自主知识产权。要想实现企业创新,正需要我们继承发扬抗美援朝精神,这是一种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革命精神,这是一种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尽职敬业的创业精神,这是一种激励中国人民自力更生、开放进取、伟大复兴的民族精神,将永远激励我们奋勇向前。

责任编辑:杨孟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