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州日报社出品
党媒平台

无棣向盐碱地要效益确保粮食安全

  • 发布时间:2021-09-26 17:18:39  星期日
  • 通讯员 张海鹰 吴云峰 报道
  • 来源:滨州日报/滨州网

滨州日报/滨州网无棣讯 为充分挖掘盐碱地土地潜能,提高粮食种植收益。9月24日,由山东农业大学承担的“山东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中低产田小麦玉米周年增产提质增效技术体系研究与应用”2021年夏玉米测产验收会在无棣县小泊头镇召开。

测产验收会现场,专家组对玉米高产攻关区进行了验收测产。通过测产,高产攻关区综合表现良好,试验田核心区种植的玉米品种为万盛69,平均亩穗数为4125穗/亩,平均穗粒数为 641.1粒,按照该品种审定公告百粒重32.9克计算,籽粒产量为710.27千克/亩;对照田块中的品种为农户自己选择的品种,平均亩穗数为3641穗/亩,平均穗粒数为452.8粒,百粒重为33.5克,籽粒产量为 469.44千克/亩。也就是说,试验田核心区玉米比相邻的对照田块,增产240.83千克/亩,增幅为51.3%。测产验收专家组成员、青岛农业大学教授刘树堂介绍说:“通过品种的筛选、耕作模式的改变,使用有机肥和土壤调理剂,使今年的玉米产量达到了亩产710.27 公斤。”刘树堂说,亩产710.27公斤玉米这个数是一个理论测产,如果是实打的话,这个产量还要高。

无棣县是全国产粮大县,种植业是农民收入的主要经济来源。小麦、玉米是全县主要的粮食作物,但北部盐碱地居多,小麦、玉米亩产普遍偏低,这一难题一直处于攻关阶段。近年来,无棣县全力推进盐碱地粮食高质高效、创造打造引领示范区创建,以求新的突破,探索鲁北地区盐碱地玉米、小麦增产增收新路子。

今年以来,小泊头镇与山东农业大学农学院签订产学研合作协议,依托该镇40亩玉米、小麦试验示范基地,合作开展滨海盐碱地农业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基地通过实施山东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开展中低产田小麦玉米周年增产提质增效技术体系研究与应用,共开展50多个处理试验,旨在通过试验示范基地的建设及项目的实施,探索出滨海盐碱地玉米提质增效新技术、新模式,将试验筛选出的适合本地生产种植的良种良法推广给广大群众,将科技成果直接转化到广袤的盐碱地,提升当地农业科技水平,科技引领全县农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据山东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主持人、山东农业大学教授刘鹏介绍:“山东省的盐碱地面积比较大,它的占比能够占到总耕地面积的三分之一左右。如果充分地挖掘这些盐碱地的粮食增产潜力,将对于我们省乃至全国粮食安全起到一个强力的支撑作用。假设一亩地能够增产一百公斤粮食,增产的总数量也是相当可观的。这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应该来说做出我们山东人自己的贡献。”

责任编辑:宋静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