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发布 | “大开放、大改革、大发展—— 民生品质越来越实”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市农业农村局专场

发布时间:2024年04月10日 16:40     阅读量:

4月10日上午,市政府新闻办组织召开“大开放、大改革、大发展,全面提升八大品质——亮目标”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市农业农村局专场。介绍市农业农村局提升民生品质工作成效和2024年工作计划等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主持人:市委宣传部新闻二科科长 解晓龙

各位记者朋友:

大家好!欢迎参加市政府新闻办新闻发布会。

今天召开“大开放、大改革、大发展,全面提升八大品质——亮目标”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市农业农村局专场。

出席今天发布会的有,市委农办主任,市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张程鹏先生,市农业农村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高祥先生。

向大家介绍市农业农村局提升民生品质工作成效和2024年工作计划等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发布人:

市委农办主任,市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 张程鹏

2023年市农业农村局聚焦“1+838”工作格局和“1+8+1”落实体系,以持续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为主线加快建设农业强市,不断取得新成效、新突破。去年我们圆满完成了各项任务,多项工作走在全省全国前列。主要工作成效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一、聚焦粮食产能,守住粮食安全底线。统筹实施粮食单产提升“0543”工程,获省领导高度评价,粮食产量再创新高,实现面积、单产、总产“三增”,粮食播种面积增量和油料作物产量增幅列全省第一。3月份省政府农业生产现场会在我市召开。

二、聚焦农业产业,带动农民增收致富。沿黄小麦、肉牛、大豆入围国家优势特色产业集群,数量全省最多;肉牛产业产值突破600亿元,存栏量、出栏量、屠宰量均列全省第一;无棣县西小王镇、沾化区下洼镇和冯家镇、阳信县温店镇获评全国农业产业强镇。

三、聚焦乡村建设,实现农民宜居宜业。乡村建设取得新突破,创新提出“十和十美”理念,打造省市级和美乡村634个;创建7个省级乡村振兴片区,数量居全省前列;6个镇村入选全省“我喜爱的乡村振兴齐鲁样板”。

四、聚焦农村改革,创新赋能添动力。农村改革深入推进,打造了全国领先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6家合作社入选国家级示范社,2家合作社入围全国500强前十名(全省仅2家);成功承办全国农服进万家系列活动,“农牧循环社会化服务”做法入选全国典型案例。

2024年,滨州市农业农村局将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聚焦“1+1188”发展格局,以“大开放、大改革、大发展”为工作主线,将围绕“两确保、三提升、四强化”,全面夯实最美滨州篇章的“三农”基础。

一、守牢“三农”基本盘,坚决做到“两确保”

一是确保粮食安全。要时刻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实施“0543”单产提升工程,建设高标农田20万亩以上,粮食面积、总产达到880万亩、70亿斤以上,坚决实现“三增”。要以大农业观、大食物观为引领,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前提下,积极发展畜牧、果业、蔬菜、食用菌等特色产业,稳步拓展农业生产空间,确保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

二是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要克服松劲懈怠思想,毫不放松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做好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工作,一旦发现返贫,帮扶要及时到位,实现返贫风险动态清零。不断夯实乡村发展的物质基础,进一步增加脱贫群众收入。确保脱贫人口收入全省前五,增幅10%以上。

二、打好“三农”攻坚战,坚决做到“三提升”

一是提升乡村产业水平。大力实施全产业链提升行动,发展农产品精深精细加工。新增国家级龙头企业1家、省市级30家;争创全国盐碱耕地综合利用试点县、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和省级畜牧高质量发展先行县各1个;粮食、畜牧产业链分别实现产值2000亿元、1360亿元以上。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打造乡村经济新的增长点。

二是提升乡村建设水平。深入学习浙江“千万工程”经验,按照“集中力量抓好办成一批群众可感可及的实事”要求,扎实有序推进乡村建设各项工作。争创省级乡村振兴片区4个,省级和美乡村30个,争取资金1.5亿元以上,每个涉农乡镇创建一个县级乡村振兴片区。

三是提升农民增收水平。争取惠农补贴13亿元以上、为农担保贷款20亿元以上。新增市级以上产业强镇10个、乡土产业名品村100个、市级社50家,市级场40家。开展强村公司试点,探索联农带农增收新路径。

三、激活“三农”新引擎,坚决做到“四强化”

一是强化科技兴农。持续实施种子工程,结合滨州实际,发展良种繁育基地10万亩以上,筛选引进耐盐碱品种20个以上。打造中非国家联合实验室、全省首家人兽共患病实验室,新建外籍院士工作站1处。引进全球顶尖科学家1人、“一带一路”青年科学家2人、A类海外高端人才10人以上。

二是强化改革驱动。进一步健全完善农业经营体系和社会服务体系,土地流转率保持在62%以上。新增市级以上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40个以上,服务产值达到45亿元以上。争取省级以上改革试点10个以上。

三是强化项目带动。大力开展农业项目招商,以农产品精深加工为主攻方向,强力推进延链补链强链。争取上级项目资金25亿元以上。打好三大战役,牵头食品加工及畜牧产业链专班完成1个10亿元、5个5亿元项目招商目标。

四是强化品牌打造。创建省级农业标准化基地8家,新增“三品一标”15个以上。持续发挥品牌优势,大力培育一批“土字号”“乡字号”的农产品品牌。推进“食域滨州”品牌“双百”提升工程,签约企业和市级以上知名品牌均达到百家以上,不断提升滨州农业品牌美誉度和市场竞争力。

现场答记者问环节

经济导报记者:保障粮食安全始终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2024年我市在提升粮食产能、维护粮食安全方面将开展哪些工作?

发布人:高祥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也是“民生之基”。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粮食安全工作,去年,我市的粮食面积和产量都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全市粮食面积、总产、单产分别达到886.56万亩、76.75亿斤和432.83斤,实现了十八连丰,农业基础更加坚实。今年,在提升粮食产能、维护粮食安全方面,将重点抓好四项工作:

一、压紧压实责任。将全年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880万亩以上、总产稳定在70亿斤以上的目标,细化分解到县、到乡、到村、到地块,层层压实责任,确保完成省下达我市的目标任务,力争实现十九连丰。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牢牢守住耕地红线,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

二、提升耕地质量。重点抓好高标准农田建设,年内新建改造高标准农田20万亩以上。以县为单位建设高标准农田信息化平台,加大全过程监管力度。支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直接参与高标准农田建设管护,全方位提升耕地质量。

三、实施“0543”工程。抓住粮食单产这个重点,大力实施“0543”单产提升工程。“0”,就是全方位、无死角落实。全面落实中央、省市委部署要求,出台《全市主要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方案》,对各粮食生产主体进行无死角、无盲区的指导服务。“5”,就是严格落实五项关键措施。一是肥地。通过增施有机肥、秸秆还田、深耕深翻等技术措施,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二是良种。实施种业振兴工程,攻克关键育种技术。三是优茬。合理安排小麦玉米播收时间,推动粮食双季亩产超吨。四是增密。通过变革种植模式,使亩穗数提高8%—10%。五是减损。大力推广统防统治,争取小麦玉米机收损失率分别降到0.64%、2.84%。“4”,就是大力推广四项核心技术。一是集成小麦、玉米“双深双晚”种植模式;二是研发推广小麦“增穗抗逆”模式;三是总结集成玉米“一增四优”种植模式;四是改良大豆玉米宽窄行种植模式。“3”,即强化“三位一体”工作保障。就是“强化政策保障、体系保障、组织保障”。力争实现粮食大面积均衡增产,人均粮食产量位居全省前列。

四、抓好防灾减灾。加强农业气象灾害监测,及时发布预警预报信息。大力推进统防统治和绿色防控,科学分析病虫发生动态,提升监测信息化、智能化、精准化水平。制定防控预案,突出重点作物和重大疫情,提高防控效果,确保区域性病虫不造成重大损失,局部性病虫不暴发成灾。积极引导防控组织开展防治,推广应用大型植保机械、航空植保机械等先进设备,不断提高防控水平。

滨州日报记者:乡村产业振兴是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基础,今年我市在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方面有什么新举措?

发布人:高祥

2024年,我市将聚焦“大开放、大改革、大发展”,继续锚定“走在前、开新局”,以“打造优势产业、推进三产融合、提升竞争力”的总体思路,大力培育特色产业,引领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重点抓好“五化”:

一是农业产业特色化。深入挖掘“土特产”资源,因地制宜发展冬枣、鸭梨、肉牛、对虾等特色富民产业,在政策、资金、项目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推动特色产业提档升级,让有限土地产出更多效益。加快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农业产业强镇项目建设,积极争取特色农业全产业链提质增效试点,把农业建成现代化大产业。

二是农业产业融合化。大力实施农业龙头企业提振行动,新认定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30家,培育领军企业8家。壮大粮食食品、畜牧水产两大千亿级产业集群,年内实现粮食食品主营业务收入2000亿元,畜牧相关产业产值突破1360亿元。搭建农业三产融合发展平台,强化集聚带动效应,延链补链强链三路突破,打造农业全产业链条。

三是农业产业数字化。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数字化,积极推进智慧农机、智慧畜牧、智慧监测、智慧灌溉、智慧服务,新创建各类省级智慧农业应用基地10个以上,全市农业生产信息化率达到36%。大力发展农村电商,积极推广“齐鲁农超”农副产品展示交易平台,全市农业农村网络零售额达到100亿元以上。

四是农业产业绿色化。持续抓好农业投入品减量增效,强化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废弃农膜回收利用率、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分别达到92%、95%、90%以上。加强农产品产地质量控制和产品检测,检测合格率达到98%以上,确保农产品质量稳步提升。

五是农业产业品牌化。围绕打造“食域滨州”农业区域公用品牌,重点抓好品牌广告、宣传、展示等各类推介活动,持续提升滨州品牌农产品的美誉度和认可度。积极开展线上线下营销,推进“食域滨州”“双百”提升工程,签约企业和市级以上知名品牌均达到100家以上,不断拓展销售市场,带动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

大众网记者: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强化科技支撑”,我市如何通过科技创新为乡村振兴增动力、添活力?

发布人:高祥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农业强市,离不开科技支撑。近年来,我市农业科技有了长足发展,像小麦、玉米等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已达到99%,生产过程基本实现了全程机械化。下一步,重点要在种业振兴、农机农艺融合、农技指导服务等方面集中发力。

一、加快推动种业振兴走深走实。实施种业振兴工程,与中国农业大学和山东农科院等专家团队深度合作,组建育种团队,集中攻克关键育种技术。支持企业开展品种选育,推荐优异品种参加省级品种实验。坚持“以种适地”和“以地适种”相结合,培育、筛选适宜当地盐碱地的新品种,提高盐碱地综合利用效益。年内全市要建设良种繁育基地10万亩以上,选育优质高产新品系20个以上。

二、大力促进农机农艺深度融合。加强农机装备研发应用,聚焦农业生产急需的农业机械和智能化领域存在的短板,集中开展研发攻关。围绕粮食、棉花、畜牧,林果、水产、设施农业、农产品初加工等产业,积极落实农机购置应用补贴,推广农机农艺融合新技术,提升机械化、智能化、数字化水平。

三、扎实开展农业科技指导服务。组织农业科技服务团进村下田,深入涉农企业、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开展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技术培训,围绕科技需求,把种养技术、科技信息等创新要素注入农村基层一线。扎实开展农民科技培训,年内培育高素质农民2000人以上。加强关键农时节点的农技指导服务,大力推广小麦高低畦、全幅匀播和小麦、玉米“双深双晚”等高产稳产技术,实现良田良种良法配套,打通科技进村入户“最后一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