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州日报社出品
党媒平台

雪域高原上的滨州足迹|援青历程:奉献雪域 青海湖畔撒汗水

  • 2019-09-18 16:35:59
  • 作者:记者 刘青博
  • 来源:滨州日报/滨州网
  • 滨州市新闻传媒中心出品

编者按:

2016年7月,滨州市第二批援青干部人才一行6人,肩负市委、市政府的信任与重托,告别家人,背起行囊,接过援建的接力棒,赴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祁连县开展对口支援工作。三年来,他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真情融入,履职尽责,继承和发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忍耐”的青藏高原精神,满腔热情地开展工作,以出色的工作表现、良好的为民形象,赢得了海北州和祁连县各族干部群众的广泛赞誉和充分认可,架起了两地人民的友谊之桥、连心之桥。

自今日起,滨州日报/滨州网特推出“滨州市第二批援青干部人才援建青海省祁连县纪实系列报道”,全面展现我市援青干部人才风采和工作成果,追访雪域高原上的滨州足迹。敬请关注。

【滨州市第二批援青干部人才援建青海省祁连县纪实系列报道之二】

雪域高原上的滨州足迹

援青历程:奉献雪域 青海湖畔撒汗水

【视频】卓尔山下的援青团圆饭

三年筚路蓝缕,三年风雨兼程,三年砥砺前行。

自2016年7月入青开始,滨州市第二批援青干部人才工作组全体成员不忘援青初心,牢记援青使命,一直坚持“缺氧不缺精神、艰苦不降标准”。援青三年,在经受了“脸被晒黑”“嘴唇干裂”“彻夜失眠”“高寒缺氧”的磨砺后,他们却像热爱家乡滨州一样,深深地爱上祁连这片1.5万平方公里的辽阔土地。他们克服语言不通、生活不便等诸多困难,积极融入祁连县的工作生活,发挥各自特长,大力推进资金、项目、技术、教育、医疗等方面工作,为祁连县经济社会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以超乎寻常的毅力赢得了当地干部群众的一致认可。

滨州援青干部人才合影

初上高原就勇挑急难,赢得祁连干部群众一致认可

“援青为什么?援青干什么?援青留什么?”祁连县委副书记、滨州援青工作组领队路灿新先后两次申请援青,多年的基层工作经验使他很清楚这个问题的答案。

援青干部路灿新到祁连县乡村调研山东援建项目

2016年8月,在滨州第二批援青干部人才初上高原还未来得及适应调整时,路灿新就向大家做出了第一次动员:“大家都是为人子女,为人父母,既然选择了援青,就是要舍小家为大家,就是选择了肩负起组织的信任与重托。到了高原要当主人不当客人,用最直接的方式去读懂祁连,为党委政府当好参谋助手、当好决策部署的坚决执行者。”

滨州援青工作组调研峨堡镇医院

就这样,在路灿新的率领下,全体援青干部人才翻山越岭,深入基层,向县直部门、各乡镇党员干部了解情况、与农牧民群众促膝交流,翔实掌握第一手资料,积极征求祁连县四大班子领导的意见和建议,大家共想办法,共谋思路。在进青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滨州援青组就对祁连县产业发展、社会稳定、队伍建设、宗教民俗进行了详细的摸底汇总,并拟制出援青工作专报和工作重点建议计划,向后方进行了汇报。

援青人才王杰书在默勒乡那达慕草原风情节现场义诊,对牧民进行健康教育

援青前的忐忑和未知刚刚被祁连圣洁的哈达和火样的热情所冲淡,当所有人正沉浸在这草原最美季节的时候,突如其来的事故和灾情尤如双重考验摆在初上高原的滨州援青人面前。2016年8月9日,援青组到岗工作不到半月的时间,祁连卓尔山景区发生翻车事故,3名游客死亡,20名游客不同程度受伤。事故受到青海省委领导的高度关注,县委紧急成立了以路灿新为组长的事故处理领导小组,截至当月月底,依法合情将救治安抚工作全部完成。这年的八月,大雨几乎一天都没有停歇,道路塌方、游客被困,35年未遇特大洪水席卷祁连。灾害面前,没有任务、命令无声,滨州全体援青干部人才不顾身体疲劳,不顾高原反应,坚决与全县抢险救灾的党员干部群众站在一起,坚守在第一线,心系灾情,全力以赴,尽职尽责。他们与当地干部一起转移安置群众,疏导滞留游客,彰显出的援青人的担当与精神,青海省委组织部主办的《援青动态》以“临危受命 勇于担当”为题做了专题报道。

高寒缺氧、气候干燥、紫外线强烈,水杯、雨伞、帽子、墨镜是援青干部开展工作的“四件套”

从山之东到海之北,平均海拔从20米到3100多米,高寒缺氧是滨州援青干部人才三年工作中的最大挑战。“头痛、睡不着觉是家常便饭,醒来后就继续工作。”援青干部、祁连县副县长武宝顺回忆说。

援青干部武宝顺向山东省考核组领导汇报援建项目情况

“青藏高原空气含氧量只有平原地区70%左右,高原反应随时可以让一个人倒下。”援青人才、祁连县人民医院副院长胡永学说,“高原上烧水,80度水就开了,想吃顿水饺都煮不熟。时间一长,援青工作组成员肠胃都出了问题,一直吃胃药。”

医疗援青人才胡永学下乡义诊

“高原气候干燥,紫外线也很强,出去走访调研,一会儿不喝水就口干唇裂。”援青干部丁海廷说,援青三年,滨州援青干部人才一直面临着高海拔、低含氧、空气干燥对身体的考验。大多数人早上起来鼻子有血块,再一揉就是鲜血直流,走路上楼梯喘粗气,长期头疼、胸闷、失眠,头发花白成了他们的“标配”。

援青人才蒋涛说:“在高原上,吃饱吃不饱一个样,睡着睡不着一个样,感冒不感冒一个样,从滨州带去的食品包装袋都是鼓鼓的,化妆品打开盖子后自己滋滋往外冒,这就是这三年我们的身体所处的一个环境。”

援青干部丁海廷与山东城市规划专家利用无人机技术踏勘研究祁连县城市规划与建设

就是这样一种环境,滨州援青干部们坚持了三年。他们说,时间久了,也就有了点高原工作经验,水杯、雨伞、帽子、墨镜就是他们开展工作的“四件套”。

“这不算什么,我要为祁连多做一些贡献。”援青干部、祁连县旅游局副局长宋飞说。2018年底他查出患有脑垂体瘤,严重时双目几近失明。2019年初做完手术后,他在家休养了一段时间,便第一时间回到了祁连,毅然决然的回到岗位上。他术后坚持返岗的精神,让同事敬佩,让祁连各族干部群众深受感动。

援青干部宋飞在祁连草原调研

“援青精神”是驱使滨州援青干部人才战胜困难的不竭动力

在严酷的自然条件下,援青干部人才开展各项工作都是困难重重。当被问及是什么支撑他们完成三年的援青工作时,蒋涛这样告诉记者:“第一年靠的是吃身体老本,第二年靠的是喝汤药调理,第三年靠的是援青精神。”

援青人才蒋涛与祁连县民族中学学生合影

蒋涛口中的“精神”包含着多个方面,是适应高原、战胜高原、心在高原的忘我精神,是视青海为故乡、洒汗水干实事的工作精神,更是攻坚克难、扎根基层、服务群众的奋斗精神。这种精神是驱使滨州援青干部人才战胜困难的不竭动力。

据了解,2016年6月21日,滨州援青工作组在抵达济南参加援青培训的当天即成立了党支部。抵青后,援青组切实发挥战斗堡垒作用,认真贯彻各级关于援青队伍建设工作部署和山东援青干部人才座谈会要求,将不断强化队伍建设作为做好各项工作的总抓手,扎实践行讲政治、讲大局的总体要求,切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主动真情融入,积极开展工作,真正任实职、实任职,敢担当、能吃苦,在艰苦环境中锻炼成长。

滨州援青干部人才党支部学习

援青三年,滨州援青干部人才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推动工作,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认真落实鲁青两省各级党委重大决策部署,制定实施党支部理论学习计划、“主题党日”学习活动等系列制度,扎实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严格落实“三会一课”制度。强化作风建设,严格团队管理,积极组织开展活动,把援青一线作为砥砺品质、锤炼作风的主阵地,不断提升干部素质和能力。三年来,援青工作组党支部开展集中学习近百次,组织全体党员集中学习研讨80余次。党支部成员之间在思想上相互沟通,在工作上相互配合,激发了团队活力,形成了团结、和谐、奋进的工作局面。

滨州援青干部人才党支部重温入党誓词

“今年上映的一部援青题材院线电影《山之东海之北》就很好的展现出我们援青干部人才的理想、情怀、恒心和毅力。这部电影还融入了大量的滨州元素、滨州火车站实景,大大提升了滨州在全国的知名度”路灿新说,“到艰苦偏远的民族地区工作,如果没有报效国家的家国情怀,那么你每天都很难受,觉得度日如年。如果你怀着对国家民族的使命感,就会觉得每天都非常充实,时间过得太快,值得去做的事情太多。”

援青三年,全体援青干部人才坚持住了来自身体、心理,生活、工作、家庭的各种考验,以坚韧的凝聚力、向心力、战斗力,展示出来的“不忘初心,不怕吃苦、敢于担当、甘于奉献”的精神风貌得到了各级党组织和人民群众的认可,向市委、市政府和滨州人民交上了一份合格的答卷。

相关链接:

系列报道之一《援青综述:扎根高原,祁连山下结硕果》

责任编辑:王志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