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州日报社出品
党媒平台

雪域高原上的滨州足迹|援青收获:格桑花开 我在草原有个家

  • 2019-09-19 10:55:57
  • 来源:滨州日报/滨州网
  • 滨州市新闻传媒中心出品

编者按:

2016年7月,滨州市第二批援青干部人才一行6人,肩负市委、市政府的信任与重托,告别家人,背起行囊,接过援建的接力棒,赴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祁连县开展对口支援工作。三年来,他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真情融入,履职尽责,继承和发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忍耐”的青藏高原精神,满腔热情地开展工作,以出色的工作表现、良好的为民形象,赢得了海北州和祁连县各族干部群众的广泛赞誉和充分认可,架起了两地人民的友谊之桥、连心之桥。

自今日起,滨州日报/滨州网特推出“滨州市第二批援青干部人才援建青海省祁连县纪实系列报道”,全面展现我市援青干部人才风采和工作成果,追访雪域高原上的滨州足迹。敬请关注。

【滨州市第二批援青干部人才援建青海省祁连县纪实系列报道之三】

雪域高原上的滨州足迹

援青收获:格桑花开 我在草原有个家

【视频】祁连援青感言

三年的援青时光,一千多个日日夜夜,是滨州市第二批援青干部人才在雪域高原的“筑梦”之旅,这旅程有笑有泪,更多的,是难忘。

滨州援青干部人才合影

三年援青路,他们忘不了在卓尔山下付出的智慧、汗水和心血;忘不了冒严寒、战风雪,与祁连人民共同奋战的一串串动人画面;忘不了与各族同胞在草原上同饮青稞酒、共跳民族舞的快乐时光;忘不了在祁连县走过的路、看过的风景和那一张张熟悉的面孔……

滨州大剧院前的援青石

三年援青路,他们带着滨州市领导的深切关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舍小家、顾大家,恪尽职守、无私奉献,用真心、动真情、撒真爱,把滨州人民的真挚情怀挥洒在青海祁连的雪域高原。

滨州援青干部的感人故事在祁连干部群众间口口相传

2017年8月,在滨州开展“藏汉一家亲 滨祁两地情”结对联谊活动

“规划援青滨州首创,工作成果领跑全省”“滨州教育援青是典型”“滨州医疗团队是草原上的好‘曼巴’”……这些肯定和殊荣背后,是至今在祁连干部群众间仍相传乐道的感人故事。

援青干部人才在路上突遇暴雪

援青干部人才在路上突遇暴雪

2016年10月22日那天,就发生了一件令援青组全体成员刻骨铭心的事情。当天,援青组与滨州规划设计院专家组一行从祁连赴州政府汇报规划援青工作,在翻越海拔4000多米的大冬树山垭口时突遇暴雪。大雪覆盖了山路,旁边就是陡峭的悬崖。为了将仅有的一套防滑链绑在对方的车辆上,援青组和专家组争执得声嘶力竭。最后,大家决定援青组原地待援,专家组乘装有防滑链的车继续前行,及时将最新工作情况汇报到州委、州政府。看着援青干部在雪中的身影,规划院专家们含泪离去。所幸,援青组得到祁连县交警的救援。当滨州援青干部们顺利返回县城接收到手机信号时才发现,每个人的手机上都是满满的未接来电和未读的问候信息。

援青人才蒋涛与祁连县民族中学老师们开展教研活动

为进一步提高祁连县民族中学的教育教学质量,滨州援青人才蒋涛在始终坚持一线教学的基础上,在县教育局的大力支持和民族中学的积极配合下,制定了“三步走”的改革方案,对学校进行顶层设计。本应一年半到期返回家乡的他,也毅然决然地申请了延期至三年。这份奉献和责任换来的是学校日益高效的管理机制,以及祁连教育局面的改变。三年来,蒋涛帮助祁连打造出了一支带不走本土优师队伍,重塑了一所本地群众满意的学校,让祁连的孩子在家门口就享受到了优质的教育。

援青人才王杰书到祁连县敬老院义诊

援青医疗人才胡永学为祁连村民指导用药

藏语“曼巴”是医生的意思。三年里,“曼巴”这两个字在王杰书、胡永学等滨州医疗援青人才耳中已习以为常。为了方便给各族同胞看病,他们放慢语速,提高嗓音,练就了一口“慢速”普通话。除了完成本职工作,他们利用节假日深入偏远农牧区进行义诊和健康宣教。2016年冬,王杰书和他的专家团队决定到央隆乡义诊。这是祁连最为偏远的乡镇,至今水电不通,距城区约有220公里,去一趟要在崎岖险峻的山路走上一天,还要不时提防落石泥流的危险,当大家劝他们等个好天气再去时,专家们却说:“当地群众看病更不容易,远点的地方要带着干粮走上好几天,遇到下雪,出行更加困难。这次义诊当地群众听说有山东来的‘曼巴’,有的提前一天就赶到乡里了,我们这点困难算什么。”高原气候干燥,一会儿不喝水就口干唇裂,专家们约定了一天只喝两杯水,就是为了在有限时间内多给一名牧民诊治。在三天的时间里,专家们创下了日接诊300余人次的记录。

满载祁连救援物资的运输车到达滨州

滨州援青干部人才的一件件感人故事让滨祁两地干部群众结下深厚友谊。今年8月,当得知滨州市遭受了台风“利奇马”带来的灾害袭击之后,远在2000公里外的祁连县第一时间动员全县上下捐款、捐物,并经两天两夜长途跋涉向滨州市受灾群众送来了折价107万元的救援物资和人民币100万元善款。

一人援青,全家援青,援青干部的奉献精神感动着祁连人民

援青干部宋飞告诉记者,援青三年里,援青干部们有“三怕”:一是怕陌生的街道,二是怕晚上10点以后的寂寞,三是怕晚上11点以后的电话。“最怕晚上11点来电话,这个时间来的电话肯定是远在滨州的家里有事,不是老人身体不好,就是孩子出啥事了。”宋飞说。

援青干部宋飞亲身体验藏族传统文化

“当时决定来祁连后,母亲写给我一副对联,‘国事家事谁为大,优秀儿女赴天涯’,横批是‘振兴中华’。母亲和家人都很理解我,全力支持我,让我很有动力。”援青人才蒋涛说。当他去青海时,老母亲已73岁。“哪怕我这把老骨头撂到青海,我也要去看看我儿子。”蒋涛母亲说。由于在滨州日夜惦念着蒋涛,老母亲拖着年迈的身体赶到祁连探望蒋涛,坚持要在有生之年看看儿子工作过的地方。

滨州援青人才、祁连县民族中学副校长蒋涛老母亲感怀亲书的楹联已成为激励鞭策全体滨州援青干部人才的不竭动力

援青期间,援青干部宋飞、丁海廷的孩子分别面临中考和高考。在孩子求学生涯的重要时刻,他们没能陪在孩子身边。孩子考的如何,能上哪所学校,远在2000公里外的他们只能通过电话问问情况,却一点忙也帮不上。

援青干部丁海廷与祁连县住建局同志们研究“红西路军二军纪念苑”提升改造方案

援青期间,援青干部武宝顺老父亲生病卧床,武宝顺却因为工作原因未能在老父亲病榻前时时尽孝,至今遗憾。“忠孝不能两全”或许就是援青干部的真实写照。

滨州援青干部武宝顺与勘察设计人员一起察看祁连项目

援青期间,医疗援青人才王杰书和胡永学年幼的孩子只能由妻子担负起教育、照顾的责任。胡永学的大儿子还托给了父母照看。不但不能为父母尽孝,还需要靠父母支援,这让胡永学心里很不是滋味。

一人援青,全家援青。作为父亲,对儿女不能尽责。作为丈夫,对妻子不能尽爱。作为儿子,对父母不能尽孝。这使滨州援青干部们深感愧疚。而当他们参加援青工作后,家人却毅然把家里的事情都承担起来,给予他们最大的支持,解除了他们的后顾之忧。他们和家人的奉献精神深深地感动着祁连人民。

央隆乡卫生院义诊

感恩援青,祁连是滨州第二批援青干部人才的第二故乡

援青三年,滨州第二批援青干部人才团结向上、恪尽职守、干事创业的良好形象,赢得了各级党组织和人民群众的认可。他们不辱使命,圆满完成三年对口支援任务,满载荣誉回到家乡。

在2017年祁连县召开的庆祝建党九十六周年大会上,滨州援青工作组党支部被表彰为先进基层党支部,丁海廷、宋飞被授予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武宝顺、丁海廷、宋飞被州委提名、县人大常委会任命为祁连县人民政府副县长。

援青干部在当地干部家中包水饺

在青海省委组织部举办的2018年全国援青干部人才培训班结业典礼上,全国援青干部人才总领队伍鸿亮对滨州援青组整体工作提出表扬,要求大家向滨州援青组学习。

2019年7月30日,全国援青干部人才轮换交接大会在西宁隆重召开,当天的《青海日报》用一个版面全面报道了滨州市援青组三年来的工作情况。滨州第二批全体援青干部人才均被授予“援建海北工作突出贡献奖”,领队路灿新被授予“山东省富民兴鲁”劳动奖章。

援青干部路灿新到祁连乡镇调研

“感触最深的是出祁连县的那一刻,祁连各族干部群众为我们欢送。当时心情十分复杂,既有思念家乡、想念亲人的归心似箭,又有与祁连人民结下深厚情谊后的恋恋不舍。”援青干部武宝顺说。

“从第一天开始,一直到我们离开,我们一直对祁连这片土地上的人民充满着感情。祁连草原是援青干部的第二个家,带给我们太多的回忆,我们会永远铭记。”援青干部宋飞说。

三年来,滨州第二批援青干部人才走遍了祁连的山山水水,在雪域高原上留下了滨州人的足迹。三年来,他们与当地干部群众并肩作战,结下了如格桑花开般的深情厚谊。三年来,他们看到了祁连的发展变化,见证了滨祁共融。

7月31日,海北州委主要领导在西宁机场为滨州全体援青干部人才送行时动情地说:“请转达海北人民对滨州人民的感谢。回到滨州后即使不能经常回来也要记得,你们在草原有个家!”携手一次援青路,成就一世援青情。离开是为了更好的重逢,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祁连县已然是滨州援青干部人才的第二故乡。

相关链接:

系列报道之一《援青综述:扎根高原 祁连山下结硕果》

系列报道之二《援青历程:奉献雪域 青海湖畔撒汗水》

责任编辑:王志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