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州日报社出品
党媒平台

新中国成立70周年滨州交通运输事业发展成就巡礼:交通铺就发展大道

  • 2019-11-28 10:33:44
  • 作者:记者 周昆 通讯员 李皓阳
  • 来源:滨州日报/滨州网
  • 滨州市新闻传媒中心出品

当现代公路网络日臻完善,柏油路通达城乡的角角落落,车轮上的时代便利着每一位滨州市民的生活,谁还记得,那些“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的坎坷,那些“隔河如隔山,一趟好几天,踩冰淌冷汗,如过鬼门关”的艰险?

当搭乘高铁以350公里的时速在城市间倏忽往复,当货运铁路、专用线日益成为支撑“五大产业集群”的基础力量,谁还记得,手推车在汗水中吱吱呀呀呀,长长的驴车队伍伴着开道铃逶迤前行?

当滨州港万吨巨轮进进出出,成为省会济南都市圈承载四海商贾云集,助推企业走向世界最便捷的出海通道,谁还记得,滨州人民曾经怀揣着“打开海上北大门”的梦想在“临海不见海”的困境中苦苦求索……

经济要发展,交通须先行;民生得改善,交通来开路。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性、先导性产业,新中国成立70年来,全市交通运输系统以执着笃定的意志、大刀阔斧的魄力推动交通事业大发展,成为支撑和推动全市经济社会阔步前行的强大力量。

抚今追昔,方觉来路之多艰。回望来路,人们不禁感慨,滨州70年沧桑巨变中,交通运输领域算得上进步最大、变化最明显的领域之一。

70年前,旧中国留给我们的是一个贫穷落后的烂摊子。由于位置偏僻,滨州的交通运输尤其落后。1952年,全区公路通车里程398公里。这一年11月,以惠民、张店两个转运站为基础,成立了专门的运输队伍和企业“北镇运输联运分公司”(交运集团前身)。当时整个公司仅有1个汽车中队、1个马车队,拥有货车79辆、客车17部和部分马车、地排车。其中,货车、客车和部分地排车是在解放战争战场上缴获的战利品,马车队为当时公私合营的民间车队。依靠这些家当,滨州的交通运输事业艰难起步。

在历届地市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省交通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经过几代交通人的励精图治,艰苦奋斗,全市交通运输事业由小到大,由弱到强。到1978年,经过30年的努力奋斗,滨州交通面貌得到初步改观。特别是1972年10月建成的北镇黄河公路大桥,结束了黄河下游地区隔河如隔天、渡河如过鬼门关的历史,成为贯通华北东北诸省市南北交通的重要枢纽。1969年省交通厅在滨州套尔河西岸建设东风港,开始了滨州40年的建港历史。

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滨州交通运输事业进入高速发展的快车道。高速公路、高速铁路、万吨级大港、现代物流、出租汽车、城市公交……不断构筑完善起滨州现代交通运输体系。1993年,济青公路邹平段的建成通车,结束了滨州境内没有高速公路的历史。1997年,全区实现村村通柏油路的目标,成为以地、市级为建制单位全国第一个村村通油路的地区。2007年,滨州被交通运输部确定为国家公路运输枢纽城市。2015年6月,滨州港2×3万吨级码头开航运营,实现了滨州人魂牵梦绕几十年的“海港梦”。 2015年9月,德大铁路开通,火车开进了滨州市区。2017年,滨州港一类对外开放口岸获国务院批复,结束了滨州作为全省7个沿海市惟一没有实现口岸开放的历史。2018年12月,济青高铁通车运营,实现了滨州市高铁“零”的突破……

一条条攀升的曲线见证着成长轨迹:到2018年末,全市公路通车里程由1952年不足400公里,增至16900多公里,形成了以高等级公路为主框架,农村公路配套联网,城乡一体、干支相连、四通八达的公路运输网络。公路客运量由有数字记载的1957年不足86万人次,增至2018年的1066万人次;公路货运周转量由1978年的33696万吨公里,增至2018年的3756386万吨公里。截至2018底,全市运营铁路11条,运营总里程由上世纪六十年代的56.157公里增至249.32公里。全市港航发展渐呈河海联动态势。港口年吞吐量由1978年前的56万吨,发展到2018年超过3100万吨,构筑起滨州以港兴市、蓝色崛起的坚实平台。交通运输网络体系日趋完善,交通运输功能逐步加强,滨州由原来无足轻重的交通末梢发展成为国家级运输主枢纽城市。

70年交通巨变,挺起了富强滨州的发展骨架,铺就起经济腾飞的康庄大道。

公路一通,蔬菜瓜果放上了广大市民的餐桌,山乡美景迎来了络绎不绝的游客;铁路一通,原油、矿石、煤炭等大宗原材料,琳琅满目的货物商品在滨州大地上移形换位、不舍昼夜;航路一通,五湖四海的商贾宾朋纷纷云集华夏,志向远大的滨州企业昂首走向全球……全市交通运输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加快滨州与世界融合发展,推动滨州新旧动能转换快速推进。“要致富,先修路!”滨州人将从实践中来的朴素道理反复运用到实践中去,让经济大动脉越发强健、越发通畅。

70年交通巨变,改写了滨州大地的时空格局,装点着滨州人民的精彩人生。

黄河畔居住、渤海岸上班,交通的提速拉近了空间、压缩了时间,“四十分钟交通圈”把滨州各县市区变成了一座城;2013年至2015年,投资近60亿元的农村公路“三通”工程,让全市4505个村庄、280万群众彻底迎来了“出门就有水泥路、抬脚就能上客车”的好日子。公交车、私家车、网约车……方便、快捷、舒适、温暖的出行体验,让越来越多的滨州人“说走就走”,惬意拥抱绚烂广阔的世界。

70年交通巨变,离不开各届党委、政府对交通建设的高度重视。新中国成立之初,滨州将交通作为恢复生产、发展经济的先手棋;改革开放后,通过放开市场、加强扶持、创新机制等举措,交通基建突飞猛进、跨越发展;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市委、市政府着力补短板、强筋骨,全力加强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一个覆盖海陆空、联通全世界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正呼之欲出。

70年交通巨变,背后有着一代代滨州交通人的艰辛付出。从建国初全长74公里的张北公路建成通车,成为滨州第一条晴雨通车公路,到新世纪建港铁军呕心沥血、手足胼胝铸就可歌可泣的“滨州港精神”;从1972年仅用十个月“拿下”北镇黄河公路大桥,到2018年12月滨州黄河大桥项目奠基,四座跨河大桥即将把黄河天堑变为滨州的“城市内河”……建设者们逢山开路、遇水架桥,从追赶者跃升为领跑者,把一个个“不可能”变为现实。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展望未来,70年交通巨变积淀下了宝贵经验和充足底气。在新一届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滨州交通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积极践行“六问”“八策”,主动担当,积极作为,扎实做好各项工作,为建设“富强滨州”再立新功。

责任编辑:董锋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