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媒平台
[动能转换▪经验]新旧动能转换深圳模式有哪些值得借鉴?
发布时间:2018-02-26 21:41:34   3851 作者:苍海荒岛

深圳是中国产业经济的火车头,介绍深圳经验的文章、论著汗牛充栋、见仁见智。一年前笔者在深圳学习考察期间,感受最深的其实就八个字“凤凰涅槃,浴火重生”。从本世纪初开始,深圳约用十余年时间实现了由“深圳制造”向“深圳创造”的历史性跨越,在转型升级的压力下再一次浴火重生,领跑在新常态下中国产业经济发展的最前沿。在山东与江浙、广东渐行渐远的今天,深圳的产业发展经验和当前面临的发展难题,对当前青岛乃至山东全省转换发展新动能,推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都具有深远的启迪、借鉴意义。

一.坚持通过技术创新推进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型升级,实现了从“深圳装配”到“深圳制造”的历史性嬗变,从而奠定了深圳现代制造业的基础

从深圳建市之初的1979年到本世纪初的二十年,深圳国内生产总值、人均生产总值、工业增加值分别年均增长35%、46.4%和31.7%,耀眼的“深圳速度”曾经成为当时中国的时代最强音,但当时深圳的产业却主要是以贸易、房地产和“三来一补”加工业为主体的传统劳动密集型低端产业。2001年深圳市外贸出口374.5亿美元,外贸出口总额连续第九年在全国大中城市中位居首位,但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刚刚突破100亿美元,仅占深圳出口总额28.9%。当时中国已经加入WTO,中国经济面临激烈的国际竞争,深圳更是面临土地太少、资源短缺、人口过度澎胀、劳动力成本上升、环境承载力严重透支等严峻发展难题,经济增长模式亟待调整,以“三来一补”代工生产为主要特征的深圳传统制造业面临着转型升级的强大压力。

在工业化进程中,随着工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成本的上升,传统制造业即面临转型升级的沉重压力,低端劳动密集型产业将向低成本地区梯度转移,则这是工业化的普遍规律。无论是对一个工业化国家、一个工业化区域、还是一座工业化城市而言,通过产业转型升级推进制造业生产方式转变,都是传统制造业走向现代化的重要标志。由于这种生产方式变革影响深远,因此为减少城市的经济和社会风险,保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稳定性,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梯度转移必须与发展新型技术密集型产业同步完成。这是全世界面临的共同问题,也是青岛、济南和国内重要的经济中心城市面临的共同发展课题。如果产业转移不出去,则将沦为低端产品生产地或低端小商品的集散地。如果产业转移出去了,转型升级却未相应完成,将呈现国家、地区或城市的产业空心化。不管出现上述那种结果,都将陷入南美国家永远也跳不出的“中等收入陷阱”。即便现代服务业高度发达的世界最发达的美国或欧洲,如果未能实现转型升级,一旦呈现产业空心化,对工业城市而言可能成为又一个底特津或伯明翰,对发达国家而言则必将陷入经济危机和衰退的泥淖。2008年以来发达国家陷入的仍然看不到黎明的金融和经济危机,便昭示了违背经济规律的惨痛后果。

深圳历届党委、政府的着眼点不是将其简单转移出去,而是按照“城市-产业-创新”的发展思路,选择以技术创新来促进传统产业就地转型升级的发展战略,最终仅用了十余年时间,通过技术创新焕发了传统制造业的青春,实现了深圳制造业从“装配—制造—创新”的质的飞跃。这其中,最典型的深圳的服装制造业,建市之初从代工生产起步,从最简单的钉纽扣、缝袖子和制成衣做起,到加入WTO时女装生产已占全国“半壁江山”。从2005年起,深圳市鼓励企业通过技术和产品创新改造服务制造业,短短几年时间,服装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PAC可编程序控制、数字式喷射印花技术、计算机测色配色等最新技术得到广泛运用,培育了一支庞大的时装设计师队伍,极大地增强了服装企业品牌开发与产品设计的能力与水平,并实现了从传统的OEM(代工生产)到ODM(原始设计商)、拥有自主品牌与技术和细密分工合作关系的现代时装产业的重大转型,成为世界重要的高端品牌女装生产基地。目前,深圳是中国大陆第一个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设计之都”称号的城市,拥有各类工业设计机构5000余家,深圳设计获全球最顶尖设计大奖“红点奖”和“IF大奖”已达百余项,成为名符其实的“中国品牌之都”。

二.坚持面向未来始终瞄准产业发展的最前沿,把培育发展“创新企业”作为最核心的城市产业发展战略,从而牢牢把握和引领着深圳现代制造业的发展方向

推进深圳制造业转型升级,仅靠在传统产业基础上敲敲打打是不行的,深圳市在下苦功夫推进传统产业升级换代的同时,以“创新企业”为制造业灵魂,坚持以发展“创新企业”来引领产业发展方向,来建设面向未来的城市支柱产业,这才是深圳在仅仅十余年的时间内实现了“装配—制造—创新”三次历史性腾飞的根本原因,也是深圳制造业成功实现转型升级的最核心的发展经验之一。

大企业、骨干企业、支柱企业等决定着城市综合实力,而小企业,尤其是创新型小企业、微型企业,却往往引领着具体产业的发展方向。培育强企业、大集团、百亿或千亿级产业链,往往对提高经济总量能出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培育发展小企业、尤其是抚育那些创新型小企业“长大成人”,却费时费力,往往需要五年、十年甚至更长时间,需要几届政府、甚至几代人不遗余力地悉心呵护,因而也就最容易为人所忽视。可正是它们的发展壮大,往往引领着制造业的发展方向和未来,甚至决定着一个地区或一个城市的未来。

认识到这一发展规律并不难,难的是具有愚公移山精神吃苦受累下大功夫去培育发展小企业。深圳市早在上一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便将高新技术产业作为深圳制造业发展的战略重点,当时就认识到中小企业、尤其是科技型和创新型中小企业在制造业发展中所具有的革命性作用。因此,在推进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同时,深圳市始终把扶持、培育小型“创新企业”发展,作为深圳产业政策的核心,在研究开发、人才引进、税收优惠、投资担保、技术入股等多个方面给予强力支持,确保中小企业成为科技创新与进步的重要力量,让中小型创新企业担负起引领城市制造业未来发展的重任。从2002年开始,深圳就在全国率先颁布了《深圳经济特区企业技术秘密保护条例》、《深圳经济特区无形资产评估管理办法》、《深圳奖励企业技术开发人员暂行办法》、《深圳市企业技术开发经费提取和使用暂行办法》、《关于进一步扶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若干规定》等法规条例,编制了科学技术发展规划、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划、战略性新兴产业振兴发展规划以及未来产业发展政策等,为创新企业的大发展建立了完善的政策环境。从上一世纪九十年代末开始,深圳市政府就成立了中小企业服务署,出资30亿元设立了创业投资引导基金,以解决小企业、微型企业种子期、初创期融资难题。同时设立了战略性新兴产业专项发展资金,对生物、互联网、新能源、机电、通信等高端产业、新兴产业给予重点支持。建设主板、中小板、创业板、风险投资等融资平台和工具,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充好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和杠杆作用,大规模吸引国内外、海内外更多的社会资本、创业资本进入研发创新领域。

目前,深圳中小微企业数量已达到84.5万家,经过深圳市政府认定的科技型中小微企业便超过3万家。2015年,深圳中小微企业创造GDP7260亿元,纳税1680亿元。引领创新创业风尚、时尚的不是那些产值千亿级的大企业、骨干企业、支柱企业,而恰恰是这80余万家中小微企业和3万多家中小微型创新企业。正是它们激发起了深圳一浪高过一流的制造业蓬勃发展浪潮,使深圳在短短10余年时间彻底完成了从装配向制造、再到深圳创造的转变,也使创新驱动真正成为深圳产业发展的核心动力。这十余年时间,高新技术产业已成为深圳制造业的主体,高新技术产值年均增幅超过14%,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占深圳外贸出口总额的半壁江山,其中具有自主知识产权高新技术产值比重占到60%以上。学习深圳经验,我们往往容易盯住深圳千亿级创新型大企业,其实,深圳真正“可怕”的却是这令人恐惧的中小微型企业群体,它将推动深圳这颗明珠不断向世界制造业皇冠迈进!

三.坚持以博大的胸怀将天下英才揽入城市宽广的怀抱,以各类企业为产业主体、创新平台和人才“摇篮”,从而始终占领和把握亚太地区制造业创新发展的制高点

改革开放前的深圳只是宝安县一个仰慕近邻香港的海边小镇,1979年一个伟人在那里画了一个圈,于是今天的深圳已成为一座包容五湖四海的世界级移民城市。站在深圳温润的街头,听着各种口音说着各国语言或中国各地方言,看着一群群匆匆走过的年轻身影,瞬间便有醍醐灌顶、恍然顿悟之感。《尚书·泰誓上》说“惟人万物之灵”,其实人永远是城市的精灵。建设一座宜业、造富的海滨名城,重视人才,吸引人才,笑揽天下英才,这才是深圳制造业转型升级、浴火重生最本质、最核心的经验。

深圳人对人才的渴望贯穿于城市从建制到辉煌的始终,一代又一代的深圳治理者都认准一个理,人才是根本,人才是城市发展中最为宝贵的核心资源,地区之间的竞争,城市之间的竞争,最终都表现为对人才的竞争。中国只有一个深圳,深圳不是深圳人的深圳,深圳是中国年轻人的深圳,吸引天下英才关键靠提供能够创业造富的机会。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正是历届深圳党委、政府不遗余力地发展创业创新文化,使城市营造出了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和风尚,将深圳市打造成了中国最适宜创业、最适宜创造财富的城市,于是形成了天下英才汇聚深圳的盛观景象,上一世纪八十年代末,深圳人口达到120多万,大专以上人口仅3万人。到了三十年后的2014年,深圳人口突破1千万,大专以上人口达到259.6万人,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技术人才超过40万人。

容纳数百万创业人才的主要载体是深圳的企业,2013年,深圳新认定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591家,累积超过3000家;新增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公共技术平台等创新载体176家,累积955家;社会研发投入突破500亿元,占GDP比重提高到4%,超过了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深圳在科技创新领域实现了“4个90%”现象,即90%以上的研发机构设立在企业、90%以上的研发人员集中在企业、90%以上的研发资金来源于企业、90%以上的职务发明专利出自于企业。目前,深圳大中型企业从事科技活动人员数量从2005年的5.72万人增加到2012年的25.7万人,增加了3.5倍。到2013年末,深圳全市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21.63万人,其中具有中级技术职称及以上的专业技术人员39.21万人,到2013年累计认定高层次专业人才3033人。2013年深圳新引进“海归”人才接近5万人,76名海外高层次人才入选国家“千人计划”。其中,深圳虚拟大学园作为全国乃至世界唯一集成53所国内外院校资源的创新型机构,已培养本硕博学生14万人以上。深圳大学城每年培养研究生达6000多人,已成为有系统、全方位培养、引进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本土机构。

以优秀的人才资源为支撑,以创新型大企业为骨干,深圳制造业的战略性创新能力在部分领域已成为亚太甚至世界制造业发展的战略性引擎之一。目前,深圳不仅造就了3万多家创新型中小微企业,而且在这些小型创新企业的基础上,培育出了华为、中兴、腾讯、比亚迪、研祥、华大基因、大疆科技、柔宇科技等一大批具有强大国际竞争力的千亿级创新型、世界型大企业。通过引导、激励这些创新型大企业,深圳在4G技术、基因测序分析、超材料、新能源汽车、3D显示等关键领域,具有核心技术的自主创新能力已居世界前列。作为创新能力的重要指标,深圳专利合作条约(PCT)国际专利申请量持续占全国比重50%以上,持续十年居全国首位,大大超过了以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云集而著名的北京和上海。深圳光启高等理工研究院专利申请量占全球超级材料领域的85%以上,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在LTE技术领域的基本专利占全球的1/5。正是这些千亿级创新型大企业的长足发展,使深圳城市综合实力不断壮大。2015年,深圳地方财政收入2728亿元,增长31%,在全国城市排名中仅次于北京、上海,位列全国第三位。在今天的中国经济版图上已形成京派、海派与深派三足鼎立之势,深圳制造业为青岛、济南和全国所有的区域性经济中心城市,都树立了转型升级的方向标。

四.城市现代化与产业“成本凹地”是一个悖论,如何在城市快速发展中创造最适宜产业发展的环境,这既是深圳当前面临的问题,也是全国共同面临的重大发展课题

在产业和城市的关系上,城市是产业的载体,产业则是城市的命脉。产业的发展提升了城市的综合实力,城市综合实力的增强又反过来促进城市越来越现代化,而城市的现代化又会使城市的生活成本、创业创富成本大幅增加,从而对产业产生排斥效应。这是发展中的阵痛和成长中的烦恼,是深圳当前面临的问题,也是工业化过程中所有工业城市都无法逾越的循环往复的一道道坎。

按照产业梯度转移规律,传统产业从高成本地区向低成本地区转移是普通规律,但深圳当前面临的产业转移压力并非来自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而是在中国乃至在世界上都著名的创新型大企业华为集团。2012年华为在松山湖注册了华为终端(东莞)有限公司,到2015年华为终端(东莞)已成为东莞营收和纳税第一大户。作为中国最具创新能力的制造业企业,华为是中国极少数在全球舞台上有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大企业,华为开始向其它城市转移业务给深圳人敲响了警钟。一座在中国最适宜创业造富的城市,一个闻名全国的具有战略性创新能力的技术密集型企业,却即将背向而行,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反思。

华为萌生转移意愿表面上是龙岗区政府冒用华为之名开发了与华为毫无关系的“华为科技城”,最直接的祸因或导火索便是房地产开发。后在华为的强烈要求下,龙岗区政府不得不将该科技城最终更名为“坂雪岗科技城”。仔细分析不难发现,促使华为萌生转移的真正原因,仍然是成本因素、仍然是经济规律在起着关键性作用。华为创始人任正非曾经明确表达了对房地产泡沫的厌恶,“高成本最终会摧毁你的竞争力。而且现在有了高铁、网络、高速公路,活力分布的时代已经形成了,但不会聚集在高成本的地方。”“现在土地越来越少,越来越贵,产业成长的可能空间就会越来越小。这些人要有住房,要有生活设施。生活设施太贵了,企业就承载不起,生产成本太高了,工业就发展不起来。”

华为转移事件仍未尘埃落定,它带来的更深层次问题却值得各界举一反三深思。随着自动化控制技术、机器人技术、数字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制造业的生产方式开始转变,全球制造业格局正在经历革命性变革。产业是城市的支撑和命脉,当一座城市走过原始创业积累阶段迈向现代化后,面对今天世界制造业发展的新形势和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常态,我们依然应该象珍惜我们的生命一样珍惜高端制造业。当城市的生活成本、创业创富成本上升后,应该创造适宜的创业发展环境,以留住那些居于人才金字塔顶端的拔尖人才、那些居于制造业皇冠上的顶尖创新型企业?过度的城市化,病态的房地产开发热情,追求短期房地产利益和政绩的最大化,无异于饮鸩止渴的短视行为,应坚决摒弃。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改革开放三十余年的实践证明,深圳永远是深圳,它不会变成东莞或其它城市,济南和青岛这样的区域性中心城市也没有变成深圳的土壤和时空条件,但路走对了一样会有不一样的辉煌。深圳曾经靠拥抱天下英才成为中国先进制造业的先行者,面对当前发展中的问题,相信深圳人一定能“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精神,在更高的起点上解决高端制造业的转移难题。留住人才,吸引人才,留住领先创新型企业,培育出更多傲立于世界的创新型大企业,在明天的大中华经济圈,深圳仍将一枝独秀,为中国经济的腾飞和振兴提供更多的借鉴和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