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媒平台
[动能转换·山东]山东推出“人才新政20条” 全力助推新旧动能转换
发布时间:2018-04-27 15:05:29   2978 作者:李杨 王文龙 于国齐

今天上午,山东省政府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全面介绍了中共山东省委、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做好人才支撑新旧动能转换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提出,要充分发挥人才对新旧动能转换的支撑引领作用,以人才优势打造创新优势、产业优势、发展优势,为加快山东由大到强战略性转变,实现创新发展、持续发展、领先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这次推出的“人才新政20条”是山东人才政策升级版,主要从人才工程、引才用才机制、人才培养开发模式、创新创业载体、人才生态环境、组织领导等7个方面提出了20条突破性措施,含金量高、针对性强、支持力度大,是对全省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再探索、再创新、再突破。

在实施更加精准聚焦的人才工程方面,《意见》提出调整泰山系列人才工程支持范围,对接新旧动能转换“十强”产业升级泰山人才工程,聚焦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面向海内外集中遴选一批“高精尖缺”人才增加青年人才和创业人才支持数量,单设海外引才名额,降低引オ门槛。每年面向海内外举办“创业齐鲁点·共赢未来”高层次人才创业大赛,以赛代评遵选科技创业人才团队,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热情。集中资源,以更大カ度面向全球“一事一议”引进顶尖人才团队,给予最高5000万元的综合资助或6000万元的直投股权投资支持,符合条件的团队核心成员可全部入选泰山产业人才工程。赋子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千人计划”、“万人计划”、泰山学者组建团队自主权,团队成员可采取考察方式公开招聘。

在建立更加开放灵活的引オ用才机制方面,《意见》提出,做大做强“齐鲁之约”“海洽会”“山东一名校人才直通车”三大引才平台。向对接、精准引进海内外优秀人才对专项团组赴国(境)外对接的“高精尖缺”人才,经评估认定可直接入选泰山人才工程。急需紧缺人才可按照有关规定采取考察方式公开招聘。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柔性用才理念,依托院士工作站、“千人计划”专家工作站、专家服务基地、离岸研发中心、科技副职等工作载体,通过薪酬补贴、项目资助、生活补助等方式,灵活使用各类人才。实施“齐鲁英才汇聚计划”,通过乡情感召、政策吸引,吸引更多山东籍人才回鲁创新创业。进一步创新编制、岗位和工资管理模式,设立事业单位特设岗位,专门引进急需紧缺人才,推行“政府搭平台、院校引人才、双方共用才”模式,解决引进人才身份编制、职称评聘、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后顾之忧。

在健全更加实用有效的人才培养开发模式方面,《意见》提出,实施“新工科优先发展计划”“青年人才国际化培养计划”“企业家发展领航计划”“企业博士(后)集聚计划”

“高技能人才素质提升计划”“哲学社会科学优秀人才培养计划”等六大人才培养计划。以更大力度资助博士研究生、中青年骨干教师、科研人员、优秀高技能人才出国国留学、研

修。名校博士毕业生到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工作,最高给予15万元补贴,出站后留鲁工作的再给予15万元生活补贴。选派青年博士到企业挂职,畅通“政产学研金服用”交流机制。完善企业家培训、培养模式,建立省企业家培训中心,选拔优秀青年企业家到世界500强企业总部实践学习加快传统工科专业改造提升和新工科专业建设,共建一批新工科特色专业、先进技术研究院。打通高技能人才与工程技术人才职业发展通道,支持高技能人才参加工程系列专业技术人才职称评审。

在打造更具生机活力的创新创业载体方面,《意见》提出,支持济南、青岛、烟台三市加快建设国际人才集聚高地,推进省级人才改革试验区建设,推动山东半岛自主创新示范区、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人才体制机制创新,在全省建设10个左右产业优勢突出、人才特色鲜明的产才融合发展园区,打造青岛国际院士港院士集聚高地,建设一批各具特色的区城人才聚集区。加快培育新型研发机构,在政府项目承担、职称评审、建设用地等方面给予科研事业单位同等资格待遇,大力推进产业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技术创新中心、技术转移中心建设,着力扩大新型平台对人才的集聚效应。

在营造更具竟争力的人才生态环境方面,《意见》提出加大人才财政金融扶持力度,鼓励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基金支持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项目,建立容错机制,实施政府投资基金勣勉尽职免责机制。开发“人才贷”等产品,为人才初创企业提供知识产权质押、股权质押等金融服务。实施人才安居工程,支持用人单位、产业园区利用自用存量工业用地,建设人才公寓等服务设施,建筑面积占项目总建筑面积的比例由7%提高到不超过15%。为国家级、省级高层次人才专家每人配备1名服务专员,按规定将海外归国高层次人オ及紧缺人才纳入本地养老保险体系,在三级甲等医院特需门诊为外籍人才提供预约诊疗和外语服务。完善人才荣誉制度,设立“齐鲁杰出人才奖”,对作出卓越贡献的人才给予300万元元奖励。完善省、市、县三级党委联系服务专家工作体系,强化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增强广大人才认同感、向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