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媒平台
山东和企业家高频互动,在下一盘什么棋?
发布时间:2019-04-15 08:57:01    来源:大众日报·新锐大众

4月9日,济南,倒春寒,反倒一场绵绵春雨,让人心生喜悦。

山东邀请广大海内外山东商会会长来济,共话高质量发展;而在一年前的早些时日,全国省级山东商会会长座谈会在同样的地点举行。

两个春天,两场座谈,所传递的不仅是一声问候,更是一种姿态、决心和力量。有参会者说,自己任会长那么多年,这两年是参加山东高端活动最集中的时间,真切感受到山东在变,山东“求贤”的态度如此恳切。

“求贤”的步履,铿锵坚定

如果你关注山东发展,或许有同样的感受。

去年那场商会会长座谈会不久,山东首先开启了“央地对接”。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与45家央企负责人展开座谈,希望央企积极推动重点产业项目在山东布局,将更多重点实验室和创新平台布局山东,将更多优秀的科技创新人才、管理人才引进到山东,一个个合作意向达成,一项项合作协议签署,为山东带来了急需的资金、项目、技术、人才。

8月初,青年企业家峰会,1500多名青年名士、商界翘楚相聚济南,省委书记刘家义发表热情洋溢的讲话,向每一位创业者、投资者详细介绍“山东机会”。

9月底,儒商大会,近1200名嘉宾参会,效果立竿见影,会议期间130个签约项目集中签约,合同金额达5000多亿元。

11月初,首届全国工商联主席高端峰会,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工商联主席高云龙,向来自全国各地的500余名工商联主席、知名民营企业家代表推介山东,赢得积极响应。

12月初,香港山东周,省委书记刘家义接连会见中银香港的高迎欣、香港贸易发展局的罗康瑞、招商局的李建红、鸿海的郭台铭、华润的傅育宁、世茂的许荣茂等,并与华润集团、招商局集团、中国海外集团、光大集团举行战略合作会谈……

一次次饱含热情的“邀请”,一场场满怀期待的“赴约”,目标十分明确:宣传山东、推介山东,让人认识山东、熟悉山东、走进山东、融入山东。

就是要广而告之:中央给了我们建设新旧动能转换综试区的任务,我们定下了“一、三、五、十”四个时间刻度、四个阶段性目标,我们正在积极营造一流的营商环境,热切期待八方来客投资兴业,共谋合作。

认准了企业家这个“关键变量”

企业家是什么?

比较朴实的说法,是一种稀缺资源,是市场经济中的“关键先生”、“特殊人才”。

关键在哪?特殊在哪?有啥能耐?

有一大堆词汇可以形容,胆识、敏锐、执著,有发现市场的眼光,有开拓疆土的本领,有执行管理的本事……那些无比金贵的土地、资金、人才、技术等各类创新要素,或许只有在企业家手里,才能整合到一起、融合到一起,发生“化学反应”,进而迸发强大动能。

事实雄辩地告诉我们:山东四十年改革发展,兴衰很大程度上要看企业家。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山东是一片创造英雄的热土,张瑞敏一记重锤,砸出品牌“神话”,卞志良跳下屋顶,检验垫子安全,魏桥的张士平、西王的王勇等一大批我们所熟知的本土企业家异军突起,很多人白手起家,艰苦创业,把企业从小作坊发展成现代化企业,把产品从产业链最低端做到了高端甚至是最高端,于是,山东经济迅速驶入快车道,一度领跑全国。

而正如一篇文章所描述,在山东的企业家名录中,一些企业由于管理混乱,庞大的商业帝国轰然倒塌;另一些企业急功近利,纷纷逃离本业,有的由实转虚,投资O2O、房地产,有的虽曾经贵为行业领头羊,也因盲目追求“大而全”,迷失了自我,主业不精、副业不专,最终丧失核心竞争力……一大批企业沉寂了,山东也因此落后了,被超越了。

当我们看到阿里、腾讯、小米、滴滴、美团、字节跳动等“新势力”快速崛起,我们开始认真反思:当年那些勇于一马当先勇挑重担的山东企业家怎么变少了?是不是一次次的犹豫和踌躇,才与机遇擦肩而过,一步慢,步步慢?我们开始觉醒,必须重新认识企业家作用,让企业家精神激荡齐鲁大地,正当其时,也势在必行。

在高质量发展中“趟出一条路子”,靠广大党员干部苦干实干,更靠各类企业家大显身手。八大战略布局,十强产业集群……山东列好了条目,开好了单子,这是与山东发展同频共振、共同成长的绝佳机遇。

我们需要一大批新经济、新业态、新模式,建立新的产业链,为山东经济注入新活力、新动能;

我们同样需要在原有产业基础上找准产业链、价值链、创新链上的缺口,让我们的“群象经济跳出轻盈舞蹈”,焕发新的活力;

我们需要广大企业家读懂这个时代,顺应变革时势,克服转型艰险,永葆创业激情,拿出“二次创业”“三次创业”“多次创业”的进取精神;

我们也同样需要广大企业家能够突破资金、技术和时间制约,集中炮火向城墙最厚处进攻,坚持不懈,精益求精,心无旁骛、不浮不殆,在各自行业领域位置上,习得独门秘笈。

如此,重塑山东发展辉煌,指日可待。

要做企业家的“靠山”

这次的山东商会会长座谈会,省领导强调,家乡始终是各级商会、广大儒商的“靠山”。

这座“靠山”究竟“靠”什么?

说到底,就是完善的规则体系,一流的营商环境,“店小二”的身段,“急郎中”的本事。

在市场经济法律、制度、规则已趋完善的今天,就是要尊重规则,善用规则,用好规则;

就是要换位思考,主动服务、有求必应、无需不扰、结果评价,尽心竭力提供一对一、个性化、精准化服务,真正让人落子山东、安心扎根山东。

绿水青山的政治生态、精简高效的政务生态、富有活力的创新创业生态、彰显魅力的自然生态、诚信法治的社会生态等等,每一项都不是空喊的口号,都必须是具体的,可以触碰、感知的。

我们的投资项目转化率为何排名全国倒数第五,不足20%?项目没有落地,是不是投资者还有顾虑?是不是我们的服务没有跟上?营商环境还不够好?都需要重新审视。

前几天大众日报报道,一些地方企业只能靠碰运气享受政策红利,政策逐级向下传递,达到基层,往往时间已所剩无几。基层工作人员坦言,比起在几百甚至上千家企业中筛选,最保险的方法是先将日常熟悉、打交道最多的企业推荐上去……

显然,这些都是营商环境中的难点、痛点、堵点。我们必须进一步深入细致研究,精准定位、靶向突破。

省委已经创立了“直通车”制度,专班制度,创新“条块协同”机制,领导干部直接帮包企业,千名干部下基层……这些都很好,关键就看落实情况、执行情况、是否精准。

责任编辑:王宗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