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媒平台
新中国国防和军队建设的成就与启示
发布时间:2019-09-07 16:19:35    来源:滨州日报/滨州网

新中国国防和军队建设的成就与启示

李殿仁

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已经走过70年的光辉历程。70年艰辛探索,风雨兼程;70年业绩辉煌,光照千秋。国防和军队建设伴随着共和国前进的步伐,同步艰辛,同步辉煌。人民军队忠实履行职责使命,一方面为捍卫党和人民的根本利益,保卫和建设祖国,维护世界和平发展,建立了卓越的功勋;另一方面,也在丰富多彩的斗争实践中加强自身建设,取得了历史性的伟大成就,书写了不朽的历史篇章。

一、光辉的历程

70年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光辉历程大致可以分为改革开放前30年、改革开放后30年、十八大以来这三个大的历史时期。

第一个历史时期: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78年改革开放。这个时期主要是回答和解决夺取全国政权以后,如何建设现代化国防和军队的问题。其工作和建设都是开拓性、奠基性的,做出了打基础、立根基的历史性贡献。

一是从战争状态转入相对和平时期常备军建设。新中国成立之初,国防和军队建设是在边打边建的历史背景下展开和进行的。在毛主席、党中央领导下,人民解放军以摧枯拉朽之势风卷残云般地消灭、赶走了国民党残余部队,解放了除台湾等少数沿海岛屿之外的全部国土。不久,朝鲜战争爆发,中共中央决策组成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最终把侵略者打到了谈判桌上。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党中央及时提出既当保卫者又当建设者,开始了相对和平条件下的常备军建设。

二是从单一军种到合成军队建设。新中国成立时,人民解放军只是单一的陆军,没有空军,没有海军。毛主席极富远见地提出:“我们将不但有一个强大的陆军,而且有一个强大的空军和一个强大的海军。”遵照毛主席指示,我们很快在20世纪50年代建立了人民海军、人民空军等新军种,组建了陆军中的炮兵、装甲兵、工程兵、通信兵、防化兵和铁道兵等技术兵种,边建边训边用,很快形成战斗力。1966年又组建了战略导弹部队——第二炮兵。之后,随着科技发展和军事技术进步,又组建了电子对抗等部队,人民解放军走上了陆、海、空、导弹部队军种齐全,炮、装、工、通、化、电兵种密切协同的合成军队,战斗力大幅提升。

三是从一穷二白到建成系统配套的国防科工体系。新中国成立之初,国防科技基本没有,国防工业极为薄弱,军工厂只能生产炸药、枪弹、地雷、手榴弹和小口径火炮,坦克、飞机、舰艇连维修都不会,何谈制造?20世纪50年代,苏联援助156个建设项目,有41个是国防工业项目。在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领导下,组建了国防科委和国防工办,统一领导武器装备的规划、研发、试验、定型、生产、列装以及对外军援筹。到50年代末,中国就建成了航空工业、舰舶工业、电子工业等一大批军工骨干企业,先仿制再自制,基本形成中国特色国防科工体系。特别是两弹一星试验成功,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打破了霸权主义核讹诈、核垄断,极大提高了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

四是从分散领导到“五统四性”,正规化建设跃上新台阶。新中国成立初,我们的国防和军队还是战时体制,由各大野战军和地方部队组成。虽然总体上是毛主席、党中央统一领导指挥,但许多具体法规政策则由各大单位根据当时当地情况制定,甚至连军装、奖惩制度都不统一。为此,毛主席明确提出:“与现代化装备相适应的,就是要求部队建设的正规化,就是要求实行统一的指挥、统一的制度、统一的编制、统一的纪律、统一的训练,就是要求实现诸兵种密切的协同动作。为此,就需要克服过去曾经是正确的,而现在则是不正确的那种不集中、不统一、纪律不严、简单现象和游击习气等等,而必须加强整个工作上、指挥上,而首先又应该是教育训练上来培养的那种组织性、计划性、准确性和纪律性。”他强调:“这是建设正规化、现代化的国防部队所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之一。”在毛主席、党中央领导下,确立了国家军事领导体制,并对人民解放军进行精简整编。由中央人民政府设置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改为重新组成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重新划分战区,将全国划分为13个军区;调整了总部和战区领导机构;组建了新的军兵种领导机关;改建和新建了军事院校;大幅度精简整编,全军总员额从1950年的550万人减少到1955年的350万人,减少了军费开支,向全国各条战线输送大批骨干力量;1951年制定《内务条令》《队列条令》《纪律条令》三大条令草案,1953年正式颁布,统一了全军制度。1955年《人民解放军薪金、津贴暂行办法》开始实行,同年第一届全国人大通过《兵役法》《军官服役条例》,全军由供给制改为薪金制、军衔制和义务兵役制。1955年全军授了十大元帅和十大将,以及上将、中将、少将共1040名。这支主要由“泥腿子”组成、经过战斗洗礼、有赫赫战功的军队开启了建设现代化、正规化革命军队的新历程。

五是从执行三大任务到履行新的历史使命。红军时期,毛主席就为我们军队规定了战斗队、工作队和生产队三大任务,夺取全国政权后我军使命任务又增加了新的内容,比如捍卫人民当家作主的新政权,平叛肃反,建立巩固的边海防,保卫祖国领土完整和领海领空安全,歼灭一切敢于来犯之敌,保卫世界和平,以及抢险救灾,参加和支援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等。这样,军队就不仅是执行革命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还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坚强柱石、社会主义祖国的钢铁长城、革命和建设的坚强后盾。

这一时期,人民解放军的作战行动也比较多,有边境自卫反击作战,有援外作战,有维护国家统一的作战,有安定社会秩序的剿匪和平叛作战,还有海战和空战,都取得了辉煌战果,显示了威武之师、文明之师的光辉形象。总的来看,这一时期国防和军队建设的整体面貌昂扬向上,虽然也走过一些弯路,但在实践中探索进步是巨大的,成就是辉煌的。

第二个历史时期: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2012年党的十八大召开。这个时期的国防和军队建设是伴随着改革开放、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展开和进行的,主要是回答和解决相对和平条件下走中国特色精兵之路的问题。

一是战略指导思想的转变。根据国际形势和国家安全环境变化,1985年召开的中央军委扩大会议决定,国防和军队建设指导思想“从立足早打、大打、打核战争的临战状态转到和平时期建设轨道上来”。充分利用大仗打不起来这段和平时期,在服从国家经济建设大局下,走精兵之路。首先是“消肿”减员,把省下来的钱用于改善武器装备。从1985年到2003年,军队规模从400万减至230万。其次是调整结构,精简机关,减少保障人员,如将11个大军区整编为7个;军委总部机关人数减少近50%。再次是制定规划,有步骤地推进军队从机械化迈向信息化,加强现代化建设,走精兵、合成、高效一体化建设的路子。

二是强调国防和军队建设服从服务于经济建设大局,各项建设和工作都要在大局下行动。国防科工加大军转民的幅度和步伐,许多军工厂停止生产武器装备转成生产电冰箱、洗衣机、汽车、摩托车等民用产品。许多军事设施包括机场、港口、设备和空闲营房、仓库、场地等为地方建设服务,全军医院和大部分服务设施向地方开放。军队积极参加地方大项工程建设,如引栾入津、三峡大坝等,有力支援了地方经济建设。

三是及时调整战略方针。上个世纪60年代以来对战略方针的表述先后有“北顶南放”“诱敌深入”和“积极防御,诱敌深入”的提法,“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军队一些高级将领对战略方针的这种表述提出质疑,引发讨论,并且针对新中国成立初期我们制定的“积极防御、诱敌深入”军事战略方针,分析认为,经过近30年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已经建立起比较雄厚的家底,再搞“诱敌深入”不合时宜。1980年,军委决定去掉“诱敌深入”四个字,改为实行“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后来根据形势任务变化和战争形态、武器装备的变化,又进行过多次军事战略方针调整,把“积极防御”战略方针具体到“军事斗争准备的基点放在打赢现代化技术特别是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上”。

四是突出国防和军队建设重点。武装力量建设的目标是解决“打得赢、不变质”,为此开展了一系列思想政治教育和训练演习活动。总的要求是“政治合格、军事过硬、作风优良、纪律严明、保障有力”。具体策略是走精兵之路,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即“从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能型转变,从人力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转变”,并要求把军事斗争准备上的转变同军事建设上的转变结合起来,军队建设进一步向高质量建设方向迈进。国防科工建设实施了“863”工程计划、“995”工程计划等。军队综合信息网络、一体化联合指挥控制系统建设取得巨大进展。战略核武器、先进飞机、潜艇、导弹等一大批“撒手锏”武器装备成功研制并装备部队。

五是加强法规制度建设,依法治军有了长足进步。1988年10月1日正式实施新的军衔制度,更换新的制式服装。根据新的要求,对原来的许多法规制度、条令条例进行清理、修改、补充、完善或重新制定。特别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军事法规建设速度明显加快,到2005年底,形成了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法》为龙头,15部专门规范国防和军队建设的法律以及有关法律问题的决定,181件军事法规、88件军事行政法规、3000多件军事规章的法律法规体系。

六是圆满完成各项任务,经受了严峻考验。改革开放后的三十多年,我军胜利进行对越自卫还击作战、南海岛礁争夺战斗,保卫了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举行华北大型军事演习,不仅探索了陆空联合军演,还展示了军队风采;举行多次海上军演,震慑了台独势力,遏制了分裂行径;人民解放军进驻香港、澳门宣誓国家主权;胜利完成亚丁湾护航、非洲撤侨、维护海外华人利益的重大任务;参加大兴安岭森林救火、九八抗洪、汶川抗震救灾行动;履行反恐边控社会维稳使命,经受了1989年政治风波考验等,出色完成了党和人民赋予的各项任务,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第三个历史时期:2012年党的十八大以来。坚持富国和强军相统一,建设同我国国际地位相称、同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相适应的巩固国防和强大军队,国防和军队建设站到了新的历史起点,开创了新的局面。新时代国防和军队建设主要是回答和解决从大到强、建设世界一流军队的问题。

一是政治面貌焕然一新。习近平以深邃的历史眼光和时代相接,坚持战略思维与底线思维相结合,敏锐地看到了我们军队仍然是一支伟大的人民军队,是党和人民信赖可靠的武装力量,但其素质能力与党、国家和人民安全需求尚有一定差距,必须重塑政治生态、组织形态、力量体系、作风形象,全面提高战斗力,给世人一个崭新的观感。习近平亲自率领军队高级干部到古田寻根溯源,重温历史,让大家弄清楚我们的军队是从哪里来的,走过了哪些艰难困苦的里程,现在到了哪里,下一步往哪里走、怎么走。弄清楚我们的初心是什么,宗旨是什么,根本原则是什么,使命任务是什么。思考我们认识到不到位,做法合不合规,应该怎么做好。对取得的成绩作了充分肯定,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系统分析,特别是对肃清郭伯雄、徐才厚等恶劣影响进行了深刻剖析。对新时代建设什么样的军队,怎样建设军队指明了方向。如同1929年毛主席主持古田会议对人民军队基本定型一样,这一次习主席主持的新的古田会议对纠正错误思想、端正建军方向也是里程碑式的,是对军队的重新定型再造重建。之后,通过一系列学习、教育、整顿、清理、调整,反腐纠风、打虎拍蝇,培养四有军人,坚定四个自觉,树牢四个意识,清风正气吹满军营,主旋律正能量深入军心,听党指挥,特别是贯彻军委主席负责制认识上更清醒、行动上更自觉、立场上更坚定。体制编制大调整、职责使命大集中、干部大交流、军队大换防、作风纪律再重申,使得消极腐败现象无处藏身,团团伙伙失去市场,歪风邪气难以抬头,丢掉的优良传统得到恢复并有新的发扬光大。

二是军队改革成绩巨大。十八大以来的军队改革再不是修修补补,而是脱胎换骨。这是我军历史上最全面深刻的一次革命性改革,被称为“强大脑、壮筋骨、增活力”。重点是实施“三大战役”:“第一大战役”是指挥体制改革。首先强化军委集中统一领导和战略规划、战略管理功能。将原来四总部改为15个军委机关职能部门,组建了新军委纪委、军委政法委和军委审计署。军委机关部门成为军委领导下的参谋机关、执行机关、服务机关,指挥、建设、管理、监督链路更加清晰,决策、规划、执行、评估等职能配备更加合理。其次是构建军委—战区—任务部队的作战指挥体系。把原来七大军区调整划设为东、西、南、北、中五大战区,组建战区联合指挥机构,把联合作战指挥重心放在战区,构建平战一体、常态运营、专司主管、精干高效的战略战役指挥体系。再次,构建军委—军种—部队的管理和建设体系。先后成立陆军领导机构、火箭军、战略支援部队、联勤保障部队,调整武警部队领导体制,把军队建设管理的重心放在军兵种,实现了军队组织架构的历史性变革。“第一大战役”搭起了我军体制编制的“四梁八柱”,进一步强化了军委主席负责制,更好地使我军最高领导权和指挥权集中于党中央、中央军委和习主席。

“第二大战役”是规模结构和力量编成重新编组。首先是优化兵力编制和规模。在纪念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胜利70周年阅兵式上,习主席庄严宣告裁军30万,再次宣示了我国走和平发展之路的决心。这次精简,优化官兵比例、机关与部队比例、作战单位与非作战单位比例,使我军更加精干,实现了“瘦身”与“强体”的有机统一。其次是调整力量结构布局。压缩陆军规模,保持空军原有体量,略增海军和火箭军数量,大幅压减传统兵种和老旧装备部队,全军团以上单位减少1000多个,非战斗现役人员减近一半,充实了一线部队,加强了海军陆战队、空军空降兵及火箭军和战略支援部队中的新型作战力量建设,从根本上改变了长期以来陆战型的力量结构,改变了国土防御型的兵力布势,改变了重兵团以量取胜的制胜模式。再次是改革作战部队编成,推动部队编成向充实、合成、多能、灵活方向发展,打造具有多种能力和广泛适应性部队。撤销陆军原18个集团军番号,新调整组建13个集团军,直接下属合成旅,调整省军区系统,统筹海边防部队建设,重塑军队院校训练机构、科研单位,全军院校由77所减至43所。

“第三大战役”是军队政策制度改革。这次改革的特点之一就是伴随改革的进程有效地出台政策制度,使改革有序进行,重在解决同新时代、新使命、新体制不相适应的政策性问题。改革后的机关部队建设、战备训练、管理、军人医疗、住院、住房、工资福利等等都有章可循,既保持了稳定又激发了活力。

这轮国防和军队改革大刀阔斧,蹄疾步稳。党中央着眼于实现中国梦强军梦,把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纳入全面深化改革总盘子,率先开展军队领导指挥体制改革,压茬推进军队规模结构和力量编成改革,有效解决了制约国防和军队建设的体制性障碍、结构性矛盾,实现我军组织架构历史性变革、力量体系革命性重塑,人民军队体制一新,结构一新,格局一新,面貌一新。

三是作战能力显著增强。现在军营有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准备打仗的气氛浓了,一扫过去那种当和平兵、做和平官的慵懒习气。从干部到战士,从领导到基层,从机关到部队、院校、科研院所,都在想打仗,谋打赢。军队彻底停止了有偿服务,剥离了与打仗无关的机构和人员,集中精力专司打仗,履行战斗队职能。用军人的眼光看形势、观敌情、抓备战,官兵想的是习主席一声令下我怎么完成战斗任务,让习主席放心,让党和人民放心。满脑子是“联”和“战”两个字,即怎么联合作战,怎么战胜对手打赢战争。训练演习都是实兵实演,随机出情况,随机练应对,一改过去先导演、再预演、再表演的形式主义。多次重大军事演习包括和外军的联合演习都是实打实,硬碰硬,不怕暴露矛盾,敢于直面问题,扎扎实实摔打锤炼部队,认认真真提高作战能力。从战略战役筹划到具体组织实施,既考兵又考官,既练部队又练机关,战斗力上了一个大台阶。

四是作风纪律全面进步。风气是政治的体现,作风纪律也是战斗力。十八大以来军队建设的目标就是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现代化军队。风气要正、纪律要严是习近平新时代强军思想的重要内容。作风贵在养成,纪律必须严格。赏罚严明、科教必信,出了问题不仅要处罚当事人,还要追究相关领导责任。单单就禁酒令这一件事就处罚了不少违纪者,从中可以看出执纪必严、动真格的决心和勇气。现在全军从上到下都在深、细、实上下功夫,在常抓、抓常上用力气,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优良作风得到发扬光大。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令不行禁不止的散漫习气得到有效控制,言行不一两面人、享乐主义、搞特殊为人不齿,作风纪律建设有了根本改观和全面进步,为国防和军队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

总的来看,十八大以来,我们全面贯彻习近平强军思想,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把握世界新军事革命发展大势,坚持走中国特色强军之路,全面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推进政治建军、改革强军、科技兴军、依法治军,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努力建设世界一流军队,为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为维护世界和平稳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强后盾。这个时期国防和军队建设的最大特点是在习近平主席直接领导指挥下,开启了强军新征程,人民军队重整行装再出发,实现了国防和军队的重塑再造,其变革之深刻、面貌之崭新是我军历史上绝无仅有的。

二、深刻的启示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70年砥砺奋进,70年春华秋实。回望70年不平凡的历程,我们能得到许多宝贵的历史启示,引导我们开启新的历史征程,创造更伟大的业绩。

第一,必须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根本原则。

“我们的原则是党指挥枪,而决不容许枪指挥党。”党对军队绝对领导是我们的军魂,是我军革命、建设、改革九十多年奋斗的基本经验,是我们克敌制胜的法宝,也是我军同其他军队区别的显著标志之一。这是由我军的无产阶级性质决定的,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决定的。无论形势任务怎么变化,这个根本原则不能变;无论改革开放怎么深化,这个根本原则不能改;无论我们走到哪里,这个根本原则不能丢。对此,我们头脑要十分清醒,立场要十分坚定,行动要十分自觉。

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就要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用正确的理论武装头脑。政治上的坚定来源于理论上的清醒。党对军队绝对领导是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的基本观点。有了马克思主义这个“望远镜”和“显微镜”,我们就能识破敌对势力鼓吹“军队非党化”“军队国家化”的本质和图谋,就能识别和抵制形形色色的错误思潮,就能纠正我们自己认识的片面性和模糊性。要通过强化理论武装,加深认知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必要性和必然性,不断增强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自觉性和坚定性。马克思主义是开放的、发展的、不断创新的理论,理论创新发展推进一步,理论武装就应该跟进一步。当前就是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义思想和习近平强军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就要坚持军队中政治工作的一系列根本制度。党对军队绝对领导是通过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战略指导思想、党的各级组织、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来实现的。党章、条令条例、政治工作决议制定的一整套制度体系要认真学习领会,坚决贯彻执行。比如:党管武装,党管干部,党委统一领导下的首长分工负责制,设立政治委员和政治机关各项制度等,都要毫不动摇地贯彻执行。

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最主要的是要认真贯彻军委主席负责制,一切行动听从党中央、中央军委和习主席的指挥。中央军委实行主席负责制,是我们党建军治军的实践经验总结,是党和国家军事制度的重大安排,深刻反映了党的核心、国家元首、人民领袖代表党,代表国家,代表人民执掌兵权的内在规律,写入了党章,载入了宪法。我们必须提高政治站位,全面理解认识,坚定政治立场,坚决贯彻执行。

第二,必须坚持战斗力这个唯一的根本标准。

人民解放军永远是一个战斗队。在我军历史上,领袖和统帅都反复强调战斗力标准。毛主席指出:要把能否打仗作为评价一支部队好坏和衡量军队一切工作成效的根本依据,主张一切有利于巩固和提高战斗力,有利于部队打胜仗的工作都必须予以肯定和支持;凡是妨碍战斗力巩固和提高的弊端都应予以革除。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关于国防和军队建设的论述中也都贯穿一条根本要求,就是全面提高军队战斗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主席提出的强军思想的核心就是聚焦备战打仗。他反复强调:必须坚持全部心思向打仗聚焦,各项工作向打仗用劲,牢固树立战斗力这个唯一的根本标准。树立战斗力标准,首先要从军队职能任务上理解,军人生来为打赢。当兵打仗对于军人来讲就是职责所系、使命所赋,就像工人做工、农民种地一样天经地义,没有什么扣子难解。其次是从历史教训中体悟。“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清朝八旗子弟从强军劲旅变为上不了马、拉不开弓的衰败之师就是鲜活一例。再次是要从战略思想上认识。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有备无患,备大患小,备小患大。准备越好,战斗力越强,仗越不容易打起来,麻痹松懈对手就有机可乘,这就是战争与和平的辩证法。《孙子兵法》讲“不战而屈人之兵”就是讲要有足够的能力、潜力和坚强的意志决心,使对手觉得动手不利,就不敢轻易言战。还有,要从用人导向上引领。习主席提出军队好干部五条标准,即:对党忠诚,善谋打仗,敢于担当,实绩突出,清正廉洁。其中善谋打仗是核心,就是要把懂指挥谋打赢的干部选出来、用起来,引导大家向打得赢聚焦。

第三,必须坚持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根本规律。

发展和安全是国家文明进步的两大要素,必须统筹兼顾,不能只顾一头。没有经济发展的支撑,国防和军队建设就失去了发展的基础;反之,没有强大的国防和军队的保障,经济建设就没有安全可言,即使发展起来也保不住。这条规律已被历史和现实反复证明。毛主席早在1956年《论十大关系》中就已明确提出:“我们一定要加强国防,因此,一定要首先加强经济建设。”新中国成立七十年的历史表明,凡是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处理比较好的时候,国防和经济建设就能相互促进,同步发展;而两者关系处理得不协调时,要么对经济建设造成拖累,要么军队现代化建设停滞不前。

走跨越式发展道路。中国作为发展中大国,在协调发展的过程中,要有超前思维,走跨越式发展的路子。我们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发展基础不一样,科技水平不一样,发展阶段也不一样。如果我们按部就班一步一步地追赶,恐怕短时间内根本赶不上,更别说超越了。按照马克思主义矛盾论、重点论的观点,我们完全可以把适当的经费用在关节点上,走跨越式发展道路。在高精尖技术领域弯道超车,就可以加快发展尖端武器装备,培养高素质人才,找到与发达国家的战略平衡点。比如我们搞两弹一星、搞“995”工程,使我们手中有了“撒手锏”装备,打破了敌对势力的讹诈和威胁,提升了我们的防卫能力和大国地位。尽管我们的武器装备存在多代并存的现象,只要有了制衡对手的能力和手段,就会争取到宝贵的时间,从而赢得更多更大的优势。

协调发展最管用的是走军民融合的道路。在多年走军转民、民转军,寓军于民、军民结合道路的基础上,习主席高瞻远瞩地提出了加快军民融合、推动国防实力与经济实力同步发展的战略思想,并上升为国家战略。这样,把军地两种资源、两种经费、两种人才、两种科学技术融合在一起,优势互补共同发力,就会形成磅礴之力,对经济建设是强大推动,对国防和军队建设是全面跃升。全国上下同心协力,共同关心安全,协力推动发展,就会使我们的经济实力、国防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和民族凝聚力得到全面加强。

第四,必须坚持将不断地调整改革作为根本动力。

新中国成立后,我军实施的较大规模的体制编制调整改革就有十多次,过五六年就搞一次调整改革已成为常态。70年来国防和军队的奋斗建设史也是一部调整改革史。军队的规模、各军兵种的比例、部队编成、指挥和管理体制等主要取决于四个因素:一是国际国内形势变化对国家安全的需求;二是国家经济科技实力对国防和军队建设所提供的条件;三是科学技术引发的战争形态和作战方式变化;四是武器装备的发展和人员素质的水平。这四个要素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时代的变迁、实力的变化、利益的划分、战略的调整不断地发生变化。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国防和军队建设必须随之进行调整改革,以期跟上时代,适应变化,保证履行好职责使命,完成党和人民赋予的历史任务。

三、应着重处理好四个关系

历史的经验弥足珍贵,历史的启示昭示未来。在国防和军队改革中,以下四个关系也必须加以重视。

一是改革创新和发扬优良传统的关系。改革就是革命,创新就要打破旧框框,但有一条根本原则要把握好,我们改革的性质是人民军队的自我完善、自我提高,而不是推倒重来,更不是改旗易帜。对那些阻碍战斗力提升、影响打赢战争的因素要坚决地改,大胆地改,即使过去证明是正确的东西,也要本着兴利除弊大胆改革。而对于我们长期形成的优良传统、根本优势,比如党的领导、政治工作、军民一致、官兵一致的内外关系等等,不但不能改而且还要加强。哪些改哪些不改,要有个界限,区分清楚。该改的毫不犹豫,不该改的要坚决维护并发扬光大。

二是学习外军经验与保持我军本色的关系。在坚守我们自身优势的问题上,要有足够的自信。对于外军的先进管理方式、组织指挥艺术等有益的经验,我们要虚心地学、认认真真地学,要大胆吸收,但决不照抄照搬。特别是武器装备、指挥手段中的关键技术、要害环节,一定要以我为主,自力更生,不依赖任何国家、任何团体。坚决克服“造不如买,买不如租”的懒汉思想和短视思维,发扬“奋斗就是幸福”的精神,让大国重器、核心技术始终掌握在自己手上。

三是当务之急和长远发展的关系。武器装备落后和两个不够(即部队打现代化战争能力不够、干部指挥现代化战争能力不够)是我们的短板,是当务之急,一定要采取超常措施抓紧研究出应对的办法。但是从建设的角度讲还是要把眼光放远一点。比如说武器装备,要具备手里用一个,工厂里造一个,实验场里试验一个,科学家头脑里思考一个。尤其人才是最根本的。人是最活跃、最基本、最大的战斗力。军队的改革和建设一定要把提高官兵素质,培养现代化人才作为重中之重。政治建军、科技兴军、依法治军都需要过硬的人才。我们的指挥员队伍、参谋队伍、科学家队伍、技术专家队伍和士官队伍都需要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军事斗争是综合国力的竞争,国力的竞争是科技的竞争,科技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有了过硬的人才,我们才有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依托,才有了战胜对手、建设一流军队的力量和智慧。

四是军队改革和国家各项改革的关系。国防和军队改革一定要纳入国家总体改革的大盘子,同步进行,协调发展。十八大以来做得很好。习主席把强军梦与中国梦统筹规划,把建设一流军队和建设现代化强国一起运作,把富国和强军高度统一,为我们指明了改革的光明的前景和清晰的目标。那就是“同国家现代化进程相一致,全面推进军事理论现代化、军队组织形态现代化、军事人员现代化、武器装备现代化,力争到二○三五年基本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把人民军队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军队”。

我们这支人民军队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有22年艰苦卓绝的革命战争经历,有三四年边打边建的特殊历程,有近70年和平建设的经验。历史昭示未来,历史孕育未来。我们坚信,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经过全军上下的卓绝奋斗和全体人民的共同努力,国防和军队建设必将铸就更大辉煌,中华民族的强军梦、强国梦必将如期圆满实现!

作者介绍

李殿仁,原国防大学副政治委员兼纪委书记,教授,中将军衔。1945年11月出生,山东省滨县人。1964年1月入伍,历任战士、班长、干事、秘书、副科长、办公室副主任、军校政治部主任、政治委员等职。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委员。曾任上海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山东省委党校特聘教授,中国二战史学会、中国军事教育学会副会长,中国孙子兵法研究会、中国军事文化研究会顾问等;现任中国国史学会副会长,野草诗社、红叶诗社社长。著有《军旅中的思考》、《实践与思考》、《思考与解读》、《学解孙子兵法》等著作,并有多部诗集出版。主编《跨世纪旋律》、《文图并说中国人民解放军大事聚焦》、《世界军事形势分析》、《孙子兵法通论》、《我与改革开放三十年》、《孙子兵法谋略新解》、《中国特色军事变革研究》等著作。

责任编辑:邱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