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媒平台
李志强:让传统和现代流量顺畅汇集高频汇聚
发布时间:2021-04-03 10:36:55    来源:解放日报

李志强:让传统和现代流量顺畅汇集高频汇聚

俗话说:无市难成城。古往今来,城因市而聚、而兴。市,即传统人流、物流、资金流以及现代数据流、信息流的汇聚。

只有各类流量高频汇聚,才能形成服务经济为主的结构、高能级创新的内核、总部高度集中以及深度融入全球的特性。这是做优做强“五型经济”的内在逻辑,也是全球顶级城市竞争力的必备要件。

所谓流量高频汇聚,实际上就是各种生产要素资源的集聚。要素市场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决定最终的资源配置效率。要形成生产要素的集聚区,除了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更需要加强生产要素市场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上世纪70年代以来的三个经济周期,无一不是通过改革开放,解放了生产要素,掀起了经济发展的浪潮。近几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积极成效,有效激发和激活了市场需求,也催生和创造了新的市场需求,推动形成了供给创造需求的良好局面。

不过,由于我们的循环体系尚存在很多短板,生产、分配、流通和消费各环节堵点尚未完全打通,在需求牵引供给、实现高水平供需动态平衡方面还有不足。

去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扭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同时注重需求侧改革,打通堵点,补齐短板,贯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提升国民经济体系整体效能。

对此,有人狭隘地提出,需求侧改革就是刺激消费。实际上,一般的刺激消费措施只是阶段性、结构性改善需求的一次性政策。需求侧改革是致力于推动国内总需求中长期提升的一系列制度性改革的总称,而流量经济是供给与需求动态平衡协调的枢纽。

注重需求侧管理,就是要在需求牵引供给方面作出更积极的努力。做优做强流量经济是中央部署、上海具体落地的实践创举。各类流量的顺畅汇集、高频汇聚,得益于现代流通体系的建立与完善。从这个意义上看,打造流量型经济是建设现代流通体系的关键。

实践充分证明,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流通效率和生产效率同等重要,是提高国民经济总体运行效率的重要方面。高效流通体系能够在更大范围把生产和消费联系起来,扩大交易范围,推动分工深化,提高生产效率,促进财富创造。

资金流、物资流、信息流、数据流的汇集,加上需求侧主导的人流,可进一步打通供给与需求的联通渠道,促进供给侧与需求侧改革的辩证统一。

应当看到,在不断提高的居民可支配收入变量影响下,消费市场的需求正在由“量变”走向“质变”。服务消费、品质消费、绿色消费和体验式消费,已成为本轮消费升级的重点。要注重通过人流汇集的高品质消费需求,倒逼产业链上下游进行产品、服务的全面升级,更好地实现消费升级以及总供给、总需求在更高水平上的动态平衡。

做优做强流量经济,也是上海打造国内大循环的中心节点、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链接的有力支撑。

国内经济大循环的主要挑战之一,是供给和需求不能很好地匹配,市场不能有效出清。上海应发挥我国最大经济中心城市的优势,以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为支撑,带动更广阔的国内大循环。

一方面,高举改革旗帜,通过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有效推进市场化改革,减少市场准入壁垒,让劳动、资本、技术和信息等各种生产要素自由流动起来,力争走在全国领先地位。另一方面,发挥需求侧引领作用,切实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优化生产要素配置,提升产业发展能级。

同时,扩大服务半径,增强辐射强度,推动上海产品和金融、广告、法律等生产性服务业以及教育、旅游等生活性服务业走向全国、走向世界。例如,做精做强进博会、全球人工智能大会等各种平台载体,以高水平运作办出特色和声势,形成更多实质性成果。

要深入把握流量经济范畴,更好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提高对资金、信息、技术、人才、货物等要素配置的全球性影响力。在尊重世界贸易规则的前提下,更积极地融入世界,通过扩大对外开放特别是金融开放,让更多的外国商品和生产要素参与国内大循环,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

(作者为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邱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