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媒平台
【星辰大海】事争一流唯旗是夺 山东奋力谱写经略海洋新篇章
发布时间:2022-01-19 16:41:55    作者:张艺凡

因海而立、依海而兴,海洋是山东最鲜明的印记,也是山东发展的最大动能、最大优势和潜力所在。近年来,山东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进一步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把海洋作为高质量发展战略要地,将建设海洋强省作为全省“八大发展战略”之一,探索走出了一条“科技引领、陆海统筹、改革推动、合作共赢、人海和谐”的山东特色海洋强省建设新路子。全省海洋经济总量不断扩大,海洋科技能力持续增强,海洋生态环境不断优化,海洋开放合作走深走实。

为全面回顾、展现山东沿海各市牢记嘱托,在经略海洋特别是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上走在前”的重大成就,由中央网信办主办,山东省委网信办、人民网承办,齐鲁网协办的“星辰大海——沿海城市展望’十四五’网络采访活动”21日举行。活动以联动直播、短视频、H5、创意海报等形式,围绕“海洋产业发展”“海洋生态保护”“海洋科学研究”“海洋文化传播”等主题,多角度展现山东海洋强省建设中的创新举措和进展成就。新时代的蓝色交响曲已在山东奏响华丽乐章,海洋强国建设中的齐鲁答卷正徐徐展开。

海洋兴则国兴,海洋强则国强。深耕海洋,开发蓝色国土,山东努力在发展海洋经济上走在前。近年来,为加快渔业产业转型升级,山东把推进海洋牧场建设作为发展海洋经济、建设海洋强省的有力抓手。目前山东现有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占中国40%,从“深蓝1号”到“长鲸1号”再到“国鲍1号”,山东越来越多的海珍品正在从近岸养殖走向深远海智能装备化的“类野生”“原生态”养殖。以智能装备为支撑,数次引领全国海水养殖浪潮的山东,正不断推动海洋渔业再次转型升级,谋求高端优质水产品市场的主导权。同时,凭借拥有中国一半以上的高层次海洋科研人员的先天“蓝色”优势,山东持续强化海洋科技创新能力建设,推动科技与产业融合。截至“十三五”末,山东拥有55家省级以上海洋科研教学机构,建有236个省级以上海洋科技平台,初步形成覆盖基础研究、前沿技术、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和科技成果转化全链条的科研创新平台体系。一批具有前瞻性、引领性的重大科技创新成果,为海洋经济和海洋事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坚定陆海统筹,涵养蔚蓝未来,山东努力在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上走在前。海洋经济要上大台阶,生态文明更要大步迈进。山东的海因何而美,要义尽在其中。作为全国第一批“湾长制”试点省份之一,近年来,山东坚决贯彻新发展理念,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以更高标准、更严要求,切实把“湾长制”落实落细。在开展省市县三级“湾长”巡查工作,压实陆、岸、海生态环境综合整治责任的基础上,山东还将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和海洋污染防治工作纳入驻区督察重要内容,加快建设“水清、滩净、岸绿、湾美、岛靓”的美丽海洋。无论是日照在全国率先实施港口岸线退用还海项目,东营启动创建全国第一家陆海统筹型国家公园,还是青岛西海岸新区大力开展蓝色海湾整治行动,潍坊滨海坚持“南红北柳”生态修复让盐碱荒滩变“致富田”,亦或是烟台片区构建政府引导、科研支撑、全社会广泛参与的海洋生物资源养护格局。山东坚持生态优先,坚定不移推进海洋生态保护,走出了一条人海和谐、合作共赢的发展道路,实现蓝色国土的永续利用,为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不竭动力。

站上更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新风口,打破各种体制机制障碍,深化涉海重要改革,山东努力在增强海洋经济对外开放能力上走在前。在山东省向海图强的蓝图中,港口是实现陆海统筹、走向世界的重要支点。面对国家批准设立山东自贸区的重大机遇,山东以建设一流港口为依托,积极融入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着力开辟对外合作海上大通道,着力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翻开山东港口两年来一体化改革的成绩单,318条航线联通全球,数量和密度稳居中国北方港口首位;21个内陆港、72条海铁联运班列搭建辐射沿黄、连接欧洲物流大通道。一条“覆盖山东,辐射沿黄,直达中亚、南亚、欧洲”的海铁联运物流大通道正加速形成,谱写海陆兼顾齐奋进的扩大开放新曲。从《山东省“十四五”海洋经济发展规划》所勾勒的未来五年山东海洋经济发展的蓝图中,我们更可以看出,围绕构建互利共赢的蓝色伙伴关系,山东涉海开放合作的脚步将再次加速,海洋经济领域深度开放合作面临一系列重大机遇。

以创新思维破解海洋产业发展瓶颈、以战略思维谋划海洋港口布局、以系统思维建设绿色可持续的海洋生态环境,这片活力、和谐、美丽、开放、幸福的海洋,记录着山东经略海洋的奋进足迹。站在“十四五”开局的新起点上眺望未来,想要继续用好蔚蓝大海蕴藏的丰富资源和经济价值,山东必须拿出事争一流、唯旗是夺的精气神,劈波斩浪,以实干凝聚起海洋强省建设的磅礴力量,书写山东向海图强的梦想与未来。 

责任编辑:王晓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