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媒平台
【星辰大海】在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创新力上激发经济社会发展活力
发布时间:2022-01-19 16:43:11    来源:滨州日报/滨州网

依海而立、因海而兴的山东来说,海洋无疑是其发展的最大优势和潜力所在。山东省近日编制印发《山东省“十四五”海洋经济发展规划》海洋更是激发创新驱动、提升发展活力的机遇所在。

从曾经奋力“向海图强”到如今提出建设“海洋强省”的明确目标,对山东来说这不仅是目标的升级,更是观念的更新,其勇毅来自背后的创新驱动力,而其外化表现,便是一系列国之重器的产生。

在2020年3月自然资源部召开的成果汇报视频会上,由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实施的我国海域天然气水合物(即“可燃冰”)第二轮试采取得成功并超额完成任务的消息令人振奋。实现这个任务的便是由中集集团全资子公司——中集来福士海洋工程有限公司自主设计建造的“蓝鲸2号”。

作为全球最大、最先进的超深水双钻塔半潜式钻井平台,“蓝鲸2号”创造了“产气总量、日均产气量”两项世界纪录,实现了从“探索性试采”向“试验性试采”的重大跨越。

事实上,“蓝鲸2号”只是山东蓝色海洋动能的一方侧影。今天的山东沿海城市,正在发起一场关于海洋动能转换的革命——借助人才和科创的巨大力量,积极抢占海洋关键技术领域制高点。

《山东省“十四五”海洋经济发展规划》中,“坚持创新驱动”被列在其发展基本原则的首位。根据《规划》,山东要深化海洋科技体制机制改革,统筹全省海洋科技资源优势,着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建设数字海洋,积极抢占海洋关键技术领域制高点。

向好的苗头已经显现,从一些数据指标上能清晰看出山东沿海城市的“科创”动能非常强劲。

在青岛,目前已拥有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国家深海基地等近30个,国内一流海洋科研机构占全国1/3以上;拥有涉海两院院士20余位,占全国总数的近70%。根据《2021年海洋科技指数》报告的中国大陆海洋科技指数排位中,青岛稳居首位。

而山东的其他沿海城市,也利用各自产业优势打造科创研发中心,涌现出一批海洋发展的领军企业。

在潍坊,致力于开发、制造船舶动力和发电设备等产业的潍柴集团,已经发展成为国内最大、产品系列最全、功能覆盖面最广的船舶动力供应商;东宝重工研发生产的观光潜艇、蛙人输送艇、水下智能平台及载人潜水器,填补了国内民用潜器领域空白。

在日照,日照港达的挖泥船和山东冠卓的船用装卸臂入选省首台(套)技术装备和关键核心零部件名单;洁晶集团主导产品褐藻酸盐系列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达25%,是世界上最大的褐藻酸盐和印花糊料生产商……

当科技自立自强成为山东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支撑,山东经济社会发展的活力越来越足,存在感也越来越强。

其中,最为引人关注的便是山东支持青岛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

根据官方发布的标准,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是指以海洋资源为基础、拥有领先的海洋核心竞争力,在一定区域内起着枢纽作用且对全球经济社会活动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城市。换句话说,无论是从开放度、宜居度还是活力度来说,都必须走在前列。

自然资源部曾发布《对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第4629号建议的答复》,认为青岛在海洋旅游、海洋交通运输、海水利用、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等具有良好的基础,具备建设海洋中心城市的优势。

青岛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魄力和决心之所以如此之大,源于这个山东沿海城市强大的海洋优势和特色。最新一组公开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青岛完成海洋生产总值3129.6亿元,同比增长20.7%,高于全市GDP增速10个百分点;占GDP比重达由2020年的28.9%提升至30.4%。

可见,借助于雄厚的海洋发展基础基础,在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加码下,青岛的海洋优势愈加明显。

如今,站在现代化建设试点的新坐标系上,包括青岛在内的山东各地正在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科技兴海战略的指引下,以创新驱动为底色,构建海洋经济发达、海洋科技领先、海洋生态优良、海洋文化先进、海洋治理高效的海洋强省的山东正在进行一场新的出发。

责任编辑:王晓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