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媒平台
为什么我们很难培养下一个“武亦姝”?
发布时间:2017-02-14 09:04:09   

核心提示:满屏竞传飞花令,一众争说武亦姝。最近几天,《中国诗词大会》广受关注,这些来自各行各业、不同年龄的选手以诗为剑,一较高下,引人入胜,掀起了一股“古诗词热”。同样描写失恋的感受,别人能用:“从此无心爱良夜,任他明月下西楼”来表达没有了那个人,什么都不感兴趣,管他月上东楼,月下西楼。而你只会说:蓝瘦,香菇。 势头高涨的“古诗词热”也引发大众对当前的诗文教育、古典教育发表看法。那么到底是什么阻碍了我们培养下一个“武亦姝”呢?

为什很难培养下一个“武亦姝”?

“学古诗文无用”

康震(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诗词大会点评嘉宾):

从实用主义的角度来讲,它在今天的生活中已不再实用。一方面是因为我们有了更多元化的交流方式,可以分散甚至取代诗歌所承担的社会功能,另一方面,对于今天的人们来说,古典诗歌的可操作性很差,绝大多数人不会写。你注意,这里面有一个恶性循环:不实用,所以就不强调教学;不教学,所以更不实用。这是诗歌处境尴尬的一个重要原因。

古人对于诗词的教育始终处于一种特别重视的地位,“不学诗,无以言”嘛。孔子教学就用《诗三百》,汉代开始就把《诗三百》列为“经”了,唐宋以后,近体诗更是跟考试挂上了钩。诗歌在古代既是人才选拔、社会交际的重要工具,又是君子修身养性的重要教育资源,因此诗歌的教育、诗歌艺术的教育就成了古代文人成长过程中必然要素。但是诗词的教育在当代,并不是一个必然的要素,它只是在基础教育阶段作为一个课程出现的,只涉及了古代诗词文化的一小部分,只是作为了解中国的文化的遗产而出现的。

相对于其他的文化遗产,譬如说文物收藏、书法,诗歌对人的要求更高。诗歌写作与散文写作的一个很大区别就是,它要接受一种专业化的训练。诗词的写作和鉴赏都需要掌握音韵、格律、对仗等等一系列严格的规则。所有人都有一种意愿,希望用一种有韵律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诗歌恰好是表达情志的完美形式。但是没有受过训练的人随手随口创作出来的所谓的绝句或者律诗,它往往会是不合乎规则的,让专家一看会说这首诗是个“假诗”。这种规则上的高要求,就使得一般的读者对于诗歌处在一种既望而却步,又很想亲近的两难境地。

教学的“怪圈”

谢琰(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师):

如果音乐只剩下高音、转音,如果汉字只剩下字形和写法,如果诗词只剩下记忆的数量和准确度,那么,人和机器有何区别?我很担心,很多人看了“诗词大会”就赶紧回家背诗,当然,更可恶的是让小孩背诗而自己只管抽查。

李怡(北师大文学院教授):

我们今天重提传统文化的教育价值,应该以重建现代人的精神信仰为核心,而不是简单恢复历史的形式和表象,儿童国学班、女德班,不仅摧残儿童,也是对传统文化的破坏。

一味追捧国学是否会走上另一个极端?

章友德(上海政法学院社会学教授):

我们的教育还没有真正从尊重每个孩子的兴趣开始施教。当更多的孩子不只是为了升学考试去学这些古诗词的时候,当孩子们真正以兴趣来学习经典的时候,我们的文化传统就得到了更好的传承。

陆扬(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

我们普遍感到人文缺失,普遍在急功近利、揠苗助长,这也是无奈的事实。人文教育的特征是厚积薄发,需要“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用唤起的“心”,引导“诗教”的勃发。

到底应该如何进行传统文化教育?

强调设置课程必须成系列化

黄荣华(复旦大学附属中学语文特级教师):

将围绕传统文化教育的系列课程分为三类,即以六册《中华古诗文阅读》为教材的必修课、以《中国人》为教材的选修课、以课题研究为目的的荣誉课程。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他设置不同的教学目标:30%的优秀学生学习此教材70%的内容,30%的合格学生学习50%的内容,30%的普通学生学习30%的内容,10%的学生可以选择不学习。此外,在学生每次的假期作业中,还有拓展性古诗文自学内容,若完成得好,将获得学校的评比奖励。

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教材也是必需

单承彬(曲阜师范大学国学院执行院长、文学院院长)

当前的教材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当前传统文化教学的需要,但从严格意义上说,大多不能令人满意。因此,组织编撰一批具有权威性的传统文化教材,培养一批高质量的传统文化教师,或者提高现有各科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才是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当务之急。

需要加强思考的训练,而不能仅仅强调学科知识的学习

何郁(北师大硕士研究生导师、湖北黄冈师范学院特聘教授):

一定要注意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中国传统文化中这些一两千年前的东西,今天还要学习它。这样的设问,不仅客观上可以培养训练学生的思考力,而且更可以培养学生思考传统文化与当下教育的关系,思考传统文化与自己成长的关系,思考传统文化与世界文明之间的关系。只有在这样宏大的视野关照下,才有可能引导学生寻找到自己的身份认同,从而培养自己作为一个中国人的自豪感和崇高感。

人们的一言一行、说话做事,都含有传统文化的内涵,因此,学习传统文化必须强调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走出校门,走进社会之中,让学生在实际的生活观察中,激活平时所学习的知识。另一方面,也使这些沉睡的零碎知识生态化、日常化和生活化,使死知识变成活知识,借此可以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内涵的理解和感悟。

(新华网思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