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州日报社出品
党媒平台

"庆丰收 扭秧歌”阳信县洋湖乡迎接首个中国农民丰收节

  • 2018-09-17 17:00:42
  • 作者:记者 郭杰 通讯员 林世军 牛成龙
  • 来源:农村大众报
  • 滨州市新闻传媒中心出品

9月11日,阳信县洋湖乡张杨村村头,成片的玉米绿中透黄,昭示丰收将至。“再过几天就将迎来首个中国农民丰收节,俺们将举行一系列庆祝活动。”村党支部书记王文祥说。

活动的重头戏自然是鼓子秧歌。阳信鼓子秧歌是山东三大鼓子秧歌之一,至今有2000多年的历史,已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而洋湖乡是其发源地,全乡97个村几乎村村都有秧歌队,张杨村则是鼓子秧歌传承最完整的村之一。

“庆丰收,扭秧歌”,现在已成了张杨村家家户户议论的热点话题。不大的村“两委”办公室里,这两天人流不断,他们在商量第一届农民丰收节怎么办。“秧歌队伍随时可以拉出来跑,问题是让谁上不让谁上。”王文祥说,在张杨村,全村800多人,下起五六岁的娃娃,上至八十多的老人,人人都会扭秧歌,个个都喜欢扭秧歌。

为迎接丰收节,村民们正在积极演练。

“磨完豆腐,我都要扭上会儿,要是哪天不扭扭就不舒坦。”40岁的朱炳霞觉得自己入选秧歌队是手拿把攥的事。她和另外7名村民从威海回来不久,在常青藤杯全国中老年优秀文艺节目展演中,他们表演的阳信秧歌获得了金奖。11月,他们还将和洋湖乡的另外20名秧歌队员一起,到新加坡演出。

为了能在丰收节上扭秧歌,许多人坐不住了。最近一段时间,每天晚上,在村文化广场上,都能看到83岁的村民杨文堂,他带着一帮小孩子在演练。扭伞花、穿袖……每个动作都精益求精。

“俺这儿的鼓子秧歌和别的地方的不一样,俺这个是从打仗布阵中演化来的,舞姿讲究的是粗犷豪放。”面对村民的争先恐后,王文祥不慌不忙。他说,一般参加比赛的秧歌都经过专家的改编,为了适合舞台演出,人数大都控制在28人左右,而张杨村现在跳的秧歌,则是原汁原味的传统秧歌,一般由70多人组成一个演出队伍。“如果实在竞选不上主力,就让想上场的村民扮成媒婆、懒汉、小生等丑角。在阳信秧歌中,丑角不论人数多少,一概不计入演出队伍。”王文祥说出了他的打算。

大学生村官孟蓓蕾也在为丰收节忙活着。她说自己虽不懂秧歌,但喜欢那场面——亲朋聚在一起,有矛盾的借机化解,交往好的情谊更浓。乡亲们边扭边看,孩子们在人群里挤来挤去,那是乡村中难得的欢乐时光。“这些年来,张杨村的秧歌从没断过!人勤物丰,秧歌会越扭越好。”

秧歌队的人选还没定下来,扭秧歌的起点大家也有争议。有村民建议,就从村文化广场扭起,有人则要求起点设在凌霄阁外。

“凌霄阁最能代表咱们村。”村民嘴里的凌霄阁始建于唐代,明万历年间重建,是当时的“阳信八景”之一。

“不论是秧歌还是古庙,都是张杨村民们心中的‘乡愁’。第一届中国农民丰收节时,村民们在古庙前扭起秧歌,意义深远。”孟蓓蕾认为,“一个令人向往的乡村,不仅应该是富裕的,还应该是安逸的、不浮躁的、有文化氛围的。

责任编辑:董锋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