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州日报社出品
党媒平台

2020年滨州“三农”故事之十一: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示范区省市县三级联创全面起势

  • 2021-03-02 18:10:52
  • 作者:记者 孙文杰 通讯员 刘沙沙
  • 来源:滨州日报/滨州网
  • 滨州市新闻传媒中心出品

我市积极探索实践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示范区省、市、县三级联创工作,目前,3个省级示范区、7个市级示范区扎实推进、全面起势,打造了一批可复制、能推广的乡村振兴实现路径和模式,走出了一条具有滨州特色、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示范区创建道路。

集中优质资源投向示范区建设,全市3个省级示范区共计投入资金达 26.24亿元

我市将示范区建设作为乡村振兴的“一号工程”,市委、市政府按照“一组一部一专班”的组织构架强力推进,实行项目到人、责任到人,拉出创建清单,倒排工期按时间节点有序推进。

通过财政资金引导、项目捆绑投放、社会资本注入等多方途径,我市有效破解了示范区建设资金难题。2020年市财政对省级示范区每个支持2000万元,对市级示范区每个列支200万元奖补资金;结合涉农资金统筹整合,将美丽乡村建设、农村污水治理、田园综合体创建、高标准农田建设等涉农项目统筹集中在示范区内实施,充分发挥了资金和项目的集聚效应。同时,在财政资金引导下,千方百计撬动社会资本参与了示范区创建。以博兴县吕艺镇省级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示范区建设为例,该镇将17个村的近4万亩土地分期分批流转给博华农业、深圳百果园等农业龙头企业,投资10余亿元,规划建设了农林种养示范区、农林科普观光区和农副产品、投入品加工区,成为工商资本参与乡村振兴的典范。截至目前,包括吕艺镇示范区在内,全市批准创建的滨城区杨柳雪、惠民县麻店3个省级示范区共计投入资金达 26.24亿元,共推动实施项目55个。

在示范区创建过程中,我市注重“政府主导、群众主体”,各级各有关部门迎难而上,干在前、冲在前,发挥了积极的示范带动作用。通过加大宣传、广泛动员,广大农民群众主动参与到示范区建设的热潮中。

以产业发展为支撑,创新搭建多样化利益联结机制,为农民持续增收开辟了新路径

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示范区建设,以产业发展为支撑,以群众增收为根本,如何让农民群众钱袋子鼓起来、生活富裕起来,是示范区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各示范区立足一二三产深度融合,大力培育新型业态,积极打造一区一业,一村一品,提升农业产业的竞争力和附加值,创新搭建多样化利益联结机制,为农民持续增收开辟了新的路径。

其中,吕艺镇省级示范区建设辐射带动了20个村、10万余亩基地发展,初步构建起园林苗木、健康食材、智慧农业、生态观光四大产业体系,每亩土地收益实现3培增长。通过“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生产模式,让广大农民合理分享到了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增值收益,农民走向职业化和产业工人道路,实现人均年增收2-3万元。惠民县麻店示范区以果蔬产业为主,突出“孙子文化”和“田园旅游”体验。该示范区聚焦“精深种植”,线下重点打造黄河三角洲花卉苗木展销中心、花卉苗木基地、高效农业孵化器、瓜菜及食用菌冷链仓储项目四个涉农项目;线上搭建两仓生鲜供应链平台,将销售客户端前移。通过线上线下双轮驱动,示范区有效带动群众新建瓜菜大棚2300亩,培植大中型经济合作社68家,全镇大棚种植面积达1.5万亩,瓜菜种植面积达3.2万亩。阳信县水落坡示范区吴家坊村将肉牛养殖产业和食用菌种植业相结合,形成了“特色种植→肉牛养殖→牛粪回收→食用菌种植→废料回收→有机肥加工→特色种植”的生态循环产业链模式,村民年人均增收3万元,村集体年增收100万元以上。

既要村容整洁“面子”,又要乡风文明“里子”,农民朋友幸福感、获得感显著提升

各示范区从实际出发,结合本地资源禀赋和文化底蕴,对示范区进行了既要村容整洁“面子”,又要乡风文明“里子”的“量身定制”打造,显著成绩提升了农民朋友的幸福感、获得感。

在惠民县麻店镇示范区,55岁的孟家湾村村民孟昭云经常带着小孙子到村里新建的健身广场活动,他高兴地说:“这里以前是一片破屋,现在成了大家休闲的好去处。”在健身广场里,篮球架、乒乓球台、健身器材等设施一应俱全,是该村拆除了3户废旧房屋,投资17万元建成的。滨城区杨柳雪示范区依托“周总理关心的棉区红旗”红色资源优势,建起了怀周祠及杨柳雪不忘初心党性教育基地,已累计接待党组织3265个、培训党员64825人次、普通访客突破13万人,成为滨州市乃至鲁北地区远近闻名的红色教育基地。

在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方面,示范区扎实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了95%以上,农村无害化厕所覆盖率达到94%以上,完成生活污水治理村庄比例达到45.97%。

示范区创建以文化铸魂乡村,深入推进了“戏曲进乡村”工作,实现行政村100%全覆盖;推动优质公共文化资源向基层一线下沉,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成率100%;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文明实践活动覆盖率达90%以上。同时,针对乡村存在的一些陈规陋习,以整治红白事为突破口,深化农村移风易俗,建成了县级公益性公墓8处,镇村公益性公墓231处。

责任编辑:张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