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媒平台

人类都能带着地球去流浪了,却依然搞不定自动驾驶?

发布时间:2019-02-13 09:00:43

《流浪地球》是我选择在贺岁档看的第一部电影。

很惭愧,我既不是刘慈欣的书迷,也不是吴京的影迷。看这部电影的唯一原因,就是对其中各种各样的机械设定而着迷。再加上所谓“中国第一部硬科幻电影”的噱头,让我在它与《飞驰人生》的选择题中,买了《流浪地球》的票。

人类都能带着地球去流浪了,却依然搞不定自动驾驶?

按下剧情和视觉效果不表,仅是这部电影里的科技设定,就足够让一众钢铁直男们觉得值回票价了。小到救援队成员身上穿的机械外骨骼,大到11公里高的行星推进器。在中国电影历史上还从未有过一部电影像《流浪地球》一样,用对于科技的敬畏,事无巨细地搭建起一个令人信服的未来世界。

人类都能带着地球去流浪了,却依然搞不定自动驾驶?

人类都能带着地球去流浪了,却依然搞不定自动驾驶?

但同时,也有看过电影的朋友要问了——在未来那个科技极度发达,都可以通过重元素裂变发动机“烧石头”推动地球离开太阳系的时代,为什么吴孟达还得日夜操劳,冒着危险去开那上百吨的重型卡车?

人类都能带着地球去流浪了,却依然搞不定自动驾驶?

难道自动驾驶技术到那时候都实现不了么?

这并不是导演以及作为科学论证团队的科学家们对于自动驾驶技术预期悲观,而是这辆由人来驾驶的卡车是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最重要工具。倘若从科学的角度来找补自动驾驶汽车在地球流浪之时没有用,其实是足够站得住脚的。

当赤道上的地球发动机启动之后,地球便停止了自传。地球停转后,地核磁场扰动将令所有电磁器件失灵,无论是车还是人,自然是东西南北难以分辨。而那些环绕地球的导航卫星,即使没有在地球开始流浪时坠入大气层,也难逃那些巨型发动机喷出的“发着蓝光的等离子巨墙”似的尾焰炙烤。别说是人造卫星,在原著中甚至连月球,都被人装上了一台发动机,推离环绕地球的轨道。

人类都能带着地球去流浪了,却依然搞不定自动驾驶?

从我们已知的自动驾驶技术来看,这基本等于是给车蒙上了眼。除此之外,被大面积冰原覆盖的大陆根本没有车道线,车道辅助系统自然是没了用场,即便是用雷达波探测碰撞危险,也会受到冰面散射的干扰。更别提那随时会崩塌的地面,老司机的肉眼判断自然是最靠谱的选择。

人类都能带着地球去流浪了,却依然搞不定自动驾驶?

然而以上的这一切推测,并非《流浪地球》的导演和概念设计团队弃用自动驾驶的理由。

这部电影概念设计团队的@俊灵WJL给出的答案不得不说有些残酷:因为《流浪地球》所设定的世界,是一个资源极度匮乏的世界。

在刘慈欣的原著中也提到过,为了完成这长达2500年的旅行,每个在流浪时期出生的新生儿都被植入了科学记忆。而这些记忆的目标只有一个,完善现有的地球发动机技术,保证旅行的顺利。在逃离太阳的黑暗纪元,每个个体都如同蜂巢里的雄蜂一样,存在的意义只有工作。至于娱乐和体育,早就消亡在了历史的记忆中。

人类都能带着地球去流浪了,却依然搞不定自动驾驶?

正因为科学技术和资源都全部供给了这些“上帝喷灯”一样的发动机,其他门类的“科技树”连一个技能点都没留。所以我们才能看到还需要用人驾驶的巨型卡车、叉车,以及还用子弹的加特林机枪。人和这些需要人操控的机械,都沦为了“工具”。

人类都能带着地球去流浪了,却依然搞不定自动驾驶?

其实透过那些巨型卡车的美术设定,我们就能窥到这种“实用唯上”思维的起源。那种看上去方头方脑,脚踩一排巨大轮胎的运载车,很容易让人联想起前苏联时期的MAZ 543重型卡车。而这辆车的原型,自然也没什么人体工程学可言,为了迁就发动机的布局以及作为重型武器的机动平台,玻璃钢驾驶室非常局促。虽然方便了使用用途,但是驾驶员的右侧视野盲区巨大。驾驶舒适度当然无从谈起。

人类都能带着地球去流浪了,却依然搞不定自动驾驶?

人类都能带着地球去流浪了,却依然搞不定自动驾驶?

人类都能带着地球去流浪了,却依然搞不定自动驾驶?

整部电影里最让我动容的一个片段,是得知拯救地球的计划无望之后,日本的运载车驾驶员对着自己举起手枪前说:“好想吃一碗白米饭啊,如果有味增汤就更好了。”在以极低能耗运行的社会中,一切美好的记忆都被如同砖缝间的小草一样,被拼命抑制住。但也正如那冷冰冰的驾驶室里挂着的中国结、风铃和捕梦网,它们所代表着家的意向,始终扎根在心中尚存的温暖里。

人类都能带着地球去流浪了,却依然搞不定自动驾驶?

资料来源:

俊灵WJL

老车资料库

网友评论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