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媒平台

多家银行力推结构性存款 接棒保本理财扛起揽储大旗

发布时间:2018-05-04 18:06:37 作者: 来源:央广网

4月27日,《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资管新规”)出台,正式宣告了银行保本理财产品寿命的终结。然而,银行“揽储大战”激战正酣,“大将”保本理财产品一去不返之后,谁来扛起银行揽储的大旗?分析人士指出,结构性存款或成为银行保本理财的理想替代品,承接部分理财需求。

多家银行力推结构性存款预期收益率最高达5.3%

自去年底资管新规征求意见稿出台以来,一向默默无闻的结构性存款突然走红,资管新规落地后,其走俏程度更是有增无减。近日,央广网记者在工商银行等多家银行网站发现,结构性存款已经成为银行针对中低风险偏好人群的优先推荐产品。

结构性存款是嵌入金融衍生工具的存款,通过将存款与利率、汇率、指数等的波动挂钩,从而使存款人在一定承担风险的基础上提升收益。其基本结构是“存款+期权”,收益一部分来自存款产生的固定收益,另一部分则与衍生品价格波动挂钩。

中国理财网数据显示,5月2日在售的结构性存款产品66只,而尚在存续的相关产品则超过600只。工商银行、招商银行、民生银行、兴业银行等近期均发行了结构性存款产品。从挂钩的标的看,在售的结构性存款主要挂钩利率、汇率、股票、黄金等。

挂钩不同衍生品的结构性存款收益率也呈现较大差异,整体上看,基本在1.5%-4.5%之间浮动。在售产品中,某股份银行挂钩恒生指数的一款结构性存款产品最低预期收益为1.5%,最高预期收益达到5.3%。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银行研究中心主任曾刚向记者表示,当前市场上推出的大部分结构性存款产品为保本产品,本金部分作为存款受到存款保险保护,而收益部分则与衍生品挂钩,所以收益是浮动的,可能达到预期的收益率,也可能收益很低,甚至为0。

浮动的收益和较低的收益率,使结构性存款在以往保本保收益的理财产品面前并无风光可言,而如今,境地却不同了。

一季度规模激增1.8万亿或成保本理财替代品

新出台的资管新规指出,资产管理业务是金融机构的表外业务,金融机构开展资产管理业务时不得承诺保本保收益,同时强调,金融机构不得在表内开展资产管理业务。

“保本理财虽说叫理财,但以前是银行的一种表内业务,资管新规出台后,它们不能再以理财的名义存在了,银行必须寻找其他类型的产品来代替这部分需求。”曾刚向记者表示,结构性存款是接替保本理财的最便利的工具,它既在存款范围内,又能够绕过普通存款的利率限制。

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发布的数据显示,2017年,风险等级为“二级(中低)”及以下的理财产品募集资金总量为144.51万亿元,占全市场募集资金总量的83.25%。市场对中低风险的产品需求仍旧旺盛。东吴证券分析师马婷婷指出,结构性存款或将承接部分理财需求,预计部分银行将提前准备,主动通过发行结构性存款等方式,以防止客户流失。

事实上,自去年底资管新规征求意见稿出台后,银行业就已经开始未雨绸缪,加大结构性存款的发行力度。

记者统计央行数据发现,截至今年3月末,包括大型银行和中小型银行在内的中资银行结构性存款约8.8万亿元,较去年底激增1.8万亿,相比2017年同期增长47%,其中中小型银行的规模占比超过60%。

“值得注意的是,结构性存款产品的成本在3.6%~4%,甚至更高。”马婷婷指出,结构性存款发行量加大,未来或将抬升银行负债端成本,压低银行整体业务的利润。曾刚则认为,加大结构性存款发行量是银行适应市场的自主化选择,银行或通过其他方式增加利润,在存款利率完全市场化之前,结构性存款的优势将长期存在。

然而,并非所有的银行都能够用结构性存款替代保本理财。许多中小型银行不具备“银行开展结构性存款业务必须具备金融机构衍生品交易资格及能力”,无法开展结构性存款业务。华宝证券分析称,未来保本理财消失,结构性存款业务又无法开展,叠加当前银行“负债荒”的现状,中小型银行将面临较大压力。

责任编辑:宋静涵
热门评论

    本周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