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媒平台

任录录舞蹈艺术中心艺术团:用饱含历史文化的原创舞蹈传承非遗文化

发布时间:2017-06-23 09:17:41    作者:记者 刘青博 通讯员 任录录 孙桂芳 来源:滨州日报·滨州网

有这样一支中老年舞蹈艺术团,成员们的平均年龄52岁。虽然她们都是业余舞蹈爱好者,但多次与专业舞蹈团队同台演出。专家称赞她们的表演,观众喜爱她们的舞姿。她们用自己优美的动作诠释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价值。

成立两年多,她们已经创作了14个舞蹈剧目,比赛演出44场,屡屡获奖。就在6月9日于北京举办的“非遗·中国——2017全国民族文艺汇演”活动中,她们表演的两个剧目藏族舞《玛吉阿米》、汉唐舞《洛水吟》分别获得全国金奖和全国银奖。

这是一个怎样的舞蹈团队?她们为何会在全国民族文艺汇演中获得这样高的奖项?获奖的两个舞蹈剧目又是如何创作出来的?带着问题,记者走近了这支舞蹈团队——任录录舞蹈艺术中心艺术团。

在舞蹈老师的指导下玩情感、玩气质、玩特色,业余团队大步迈向专业化

在滨州市老年大学,董焕荣、孙桂芳等几位舞蹈爱好者结识了任录录。任录录的优美舞姿吸引了她们,跟着任录录学跳舞成为她们生活的一部分。2015年,为了满足她们的爱好和需求,任录录成立舞蹈爱心艺术团,并无偿担任该团指导老师。

“她们都很痴迷,有时睡着觉都情不自禁地做着舞蹈动作。”艺术团成员对舞蹈发自内心的喜爱让任录录十分震惊,他决心帮助她们走向专业化。任录录提出一个口号:玩情感、玩气质、玩特色,让业余团队专业化。他希望每个成员在人格魅力、形体塑造和文化内涵上都能达到专业舞蹈演员的水平。

专业成长之路十分艰辛。在进行排练时,少数民族舞让身为汉族人的业余成员们感到困难重重。身体经常要做出“三道弯”的动作,对队员们的接受能力、协调能力、节奏把握能力以及体力都是不小的挑战。可即便如此,她们也不曾放弃。

为了展现舞蹈团特色,每个作品任录录都精心创作。从动作、服饰到配乐,每一个细节他都细细斟酌。有这样好的原创作品,团员们跳起来也十分自信。在第五届全国中老年才艺展演、第四届山东省银龄风采艺术大赛等活动中,她们屡屡夺冠,最佳表演奖和创作奖尽收囊中。演出之余,艺术团也积极向社会奉献爱心,她们多次参加慰问养老院老人和边防部队军人等公益活动。

饱含历史文化的原创舞蹈作品,让这支舞蹈队在全国舞台斩获头奖

2017年3月份,通过中华文化促进会舞蹈艺术委员会,任录录得知联合国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基金会和北京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协会,将在北京举办“非遗·中国——2017全国民族文艺汇演”的消息,于是开始申报。《玛吉阿米》和《洛水吟》与其余12个作品在全国200多个作品中脱颖而出,获得晋京汇演资格。

在北京大兴区星光影视基地,任录录舞蹈艺术中心艺术团14名队员与来自全国各地的12支舞蹈团队同台竞技,表演的两个剧目《玛吉阿米》、《洛水吟》分别获得全国金奖和全国银奖。同时,任录录舞蹈艺术中心也获得优秀组织奖。

“舞蹈不仅仅是动作、形体的展现,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任录录一直呼吁不要忘记经典文化。在他眼里,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眼神都是对历史文化的再现。《玛吉阿米》和《洛水吟》两个剧目就是分别对藏族和汉族文化的再现。

为了充分展现原生态的藏民,任录录到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制作当地人穿的藏袍,并要求团员们演出时采用半裙式的穿法。又在当地买来蜜蜡、珊瑚、松石、天珠等配件,自己穿制成头饰。表现草原劳作情景的配乐也取自西藏那曲地区。作品取名《玛吉阿米》,旨在体现安多藏区妇女在草原上的无拘无束和对天地的向往。

为展现古典汉族文化,任录录查阅历史资料,参考《诗经》和《洛神赋》,设计翘袖折腰的舞姿,订做汉服襦裙、曲裾,发型也是参考史料而尽量还原汉代发式的特点。取名《洛水吟》,以体现古代汉族女子婉约、温文尔雅的形象。

“能登上这样高水平的舞台,表演的作品也得到了专家的认可,我们感到非常自豪。”领队孙桂芳告诉记者,舞蹈带给她的幸福感和满足感已经无法用言语表达,艺术团就像是她的第二个家,她和其余36名艺术团成员将会继续以舞蹈的形式保护和传承我国非遗文化。

责任编辑:张婵

    热门评论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