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媒平台

又是一年三月三

发布时间:2018-04-18 11:22:42    作者:赵云平 来源:滨州文学

清明节期间,鲁北大地经历了一场少有的倒春寒。天气像一个桀骜不驯的小马驹,经受了一阵脱胎换骨的驯服后,逐渐稳定下来,气温渐渐回升。大街上,公园里,又看到了老人、小孩儿的身影。

“杨柳青,放风筝。”

“三月三,纸鸢飞满天。”

这都是儿时常听老人絮叨的话,也是儿时向往的季节和喜好的活动。

城区大街上间或公园里都没有理想的场所,放风筝必须在空旷安全的场地。

清明小假期的最后一天,吃过早饭,经不住上三年级的孙女的央求,我带着她驾车直奔老家的田野去放风筝。

在车上,我向孙女讲起了风筝的历史。

鲁班制的竹鸢

风筝,在中国这个古老的国度可谓历史悠久。据史料载,风筝最早问世于春秋时期,距今已2000多年。相传墨翟以木头制成木鸟,三年始成,是人类最早的风筝起源。后来鲁班用竹子,改进了墨翟的风筝材质。直至东汉期间,蔡伦改进造纸术后,坊间始以纸做风筝,称为“纸鸢”。从隋唐开始,随着造纸业的发达,民间开始用纸来裱糊风筝。

宋代,人们把放风筝作为一项锻炼身体的运动,百姓在清明节,将风筝放得又高且远,然后将线割断,让风筝带走一年的霉气。宋人周密在《武林旧事》写道:“清明时节,人们到郊外放风鸢,日暮方归。”“鸢”即风筝。宋人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苏汉臣的《百子图》,都有放风筝的生动景象。

阳春三月放风筝

众所周知,风筝上天须有两个必要的条件,一是要迎风,二是需要有提线的牵引。风筝在空中受风,产生扬力,在风力、牵引力和扬力作用下,风筝就能够在天上翱翔了。

放风筝的时候,引线要一抽一放,从而使风筝角度变小,上扬力增加,风筝稳步上升。放线的时候,风筝牵引力变小,在风力和扬力的合力作用下,风筝会飞高飞远,但必须旋即又抽线,以再次保持风筝的角度稳定。风力正盛的时候可以多放线,当风力稍有下降,就收一些线。

春天放风筝,对人的身体健康是非常有益处的。传统中医认为,放风筝者沐浴和煦的阳光和春风,有“疏泄内热,增强体质之益。”史书《续博物志》也有“放风筝,张口仰视,可以泄热”之说。现代保健医学的研究也表明,在明媚的春光里踏青放风筝,可以舒展筋骨,让身体随着放飞的风筝而不停地移动,从而活动四肢;同时,由于尽情呼吸着新鲜空气,吐故纳新,能促进人体的新陈代谢,改善血液循环状态,从而获得祛病健身之功效。此外,放风筝时,双眼面对蓝天,飞行的风筝千姿百态,可以消除眼肌疲劳,调节和改善视力,预防近视和弱视。

放风筝时,放飞者大脑高度集中,内心杂念消除殆尽;放飞者极目蓝天,其心胸也会随之开阔。此外,春季,草长莺飞,春光四溢,目之所及,秀色可餐,放飞风筝,是一次人与自然的和谐交融,其乐无穷。

“爷爷,您咋知道得这么多?”孙女流露着羡慕的眼神问我。

“知识,一是从书本上获取,再就是从前人的实践中获得。就放风筝这项活动,我是从你的舅老姥爷那里学来的。”我一本正经地告诉她。

“我的老舅姥爷?”

“对呀,就是你爷爷的舅舅,你爸爸的舅姥爷呀!”

“他现在还活在世上吗?”

“不在了,一次意外使他过早离开了人世。但他教给我扎风筝、放风筝的技术,陪我放风筝的情景,我一辈子也忘不掉!”

“爷爷,那您就讲讲老舅姥爷和您扎风筝、放风筝的故事吧!”

孙女的话,勾起了近50年前的往事……

我有两个舅舅,小舅只年长我9岁。儿时,节假日常住外婆家,小舅是我的保护神,也是我童年快乐时光的陪伴者。

小舅心灵手巧,制造“洋火枪”(一种用自行车链条和车辐条帽制作的能打响火柴屑的玩具枪)、削制木陀螺、削制木蘑菇、脱泥瓦屋(一种玩儿红淤泥的手工活儿)等都是他的拿手好戏。

他还会雕刻,用自制的刻刀在木板上雕刻的在延安时期带着红军帽的毛主席头像是那样惟妙惟肖。

小舅在我的心中简直就是“神”,没有他不会做的,没有他不能做的,修锁头、配钥匙、补锅、锔盆、锯碗,这样的灵巧活儿,他只要蹲在串乡的“锢镥子”(走街串巷的手工艺人)身边看上半天,就能把手艺学到家。然而,给我印象最深的,在我的记忆中永远抹不去的,还是小舅做的风筝。

八角阴阳鱼风筝

小舅用自制的锋利的小刀,把竹子削成又窄又薄的竹条儿,扎成两个同样大小的正方形,然后捆扎成一个八角形的风筝骨架,再把画着“阴阳鱼”的厚粉连纸糊在骨架上,待晾干后,给风筝系上一条长尾巴,八角风筝就做好了。

风筝做好后,我火急火燎地缠着小舅去村东的大草甸子上放风筝。

正是“杜鹃竹里鸣,梅花落满道。燕女游春月,罗裳曳芳草。”的时节,大草甸子里,碧草葱茏,夜幕的余痕,在春阳的照耀下,熠熠闪光。草丛中不时有惊鸿跃起,鸣叫着钻入东风浩荡的长空。

童年放风筝

小舅放开引线,他牵着引线,让我托着八角风筝。我目不转睛地看着小舅,单等小舅一声“放”,我便刹那间把风筝往上一举,随即松手。这时,只见小舅牵着引线迎风奔跑,待风筝飞起后,他一收一松,有节奏地拽着引线,风筝在小舅掌控下飞得很高很远。

看着小舅轻松自如地放着风筝,我跃跃欲试。但我人单力薄,风筝又大,飞得又高,小舅从不单独让我一人去驾驭风筝。

记得有一次,东风强劲,风筝飞得很高,一阵疾风掠过,风筝失去平衡,尾巴摆个不停。小舅一收一放地想调整风筝的飞行角度,不料,风力太大,用力太猛,风筝挣断引线,倏地划过村子上空。

小舅大步猛追,连续跨过了几道矮院墙,眼睁睁看着风筝摔落在村子西北角的一户人家。这户人家大门紧锁,小舅围着院子转了一圈,没看到院主人,就自作主张地跨过矮矮的土院墙,把摔烂的八角风筝捡了回来。

“小舅,你不经人家的允许就闯入人家院中,姥娘知道后,肯定会数落你!”我振振有词地对小舅说。

小舅没有分辩,把摔烂的风筝丢弃在草丛里,就和我一前一后,怅然若失地回到家中。

外祖母问起放风筝的事,“学舌篓子”的我如是这般地讲了一遍。本以为小舅会受到外祖母的责备,谁知,外祖母却说:“咱们这里有这样的风俗,挣断线的风筝落到人家院子里会给人家带去晦气。你小舅把风筝捡了出来,同时也把晦气从人家院子里引了出来。你小舅做得对!”

这样的风俗,如今看来,似乎毫无科学道理,但却寄寓着淳朴憨厚的鲁北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希冀。无疑,小舅的做法,也折射出其心地善良、心胸坦荡的品格。

“爷爷,那里有放风筝的小朋友!”

顺着孙女手指的方向,我看到老家村前的沟渠堤坝上,有人在放风筝。我靠路边停稳车,从后备箱里拿出自己扎糊的犹如近50年前小舅给我扎糊的八角风筝,和孙女兴高采烈地奔向堤坝。

我一边走,一边叮嘱孙女要牢记放风筝的要领。并吟诵了南宋陆游的《冬夜读书示子聿》: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我告诫孙女,无论做什么事,能亲身体验就体验,这是做好事情的关键。

放了好一阵风筝,临收线时,孙女忽然说:“爷爷,咱们割断引线吧!让飞向高空的风筝,带去咱们对远在天国的老舅姥爷的思念吧!”

飘向天际的风筝

听了孙女的话,我心底很是感动,一阵暖流涌上心头,我为有这么懂事的孙女而骄傲。

我拿出小剪刀,颤抖着剪断了风筝引线。风筝失去了控制,越飞越高,消失在西南天际。

回城的路上,车内回荡着苏红的老歌:

又是一年三月三,

风筝飞满天,

牵着我的思念和梦幻,

走回到童年。

……

听着老歌,想着故人,我的眼角滑落两行清泪:

小舅,明年的三月三,我还放八角风筝……

作者:赵云平,滨州市滨城区秦皇台乡中心学校教师。

责任编辑:杨孟子

    热门评论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