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媒平台

《风雨杏花河》李登建

发布时间:2016-12-29 00:00:00   

C:\fakepath\4.jpg

作者的话:

尽管知道萧端祥老师在医院病床上昏迷一年多时间了,尽管前几天去医院探视他已处于病危状态,但当2016年8月11日零点45分噩耗传来的时候,我还是控制不住泪流满面。 我把讣告发到句点作家群、滨州散文群、滨州文联群,很快引来了众多跟帖:“沉痛送别萧老!”“萧老驾鹤西去,痛彻心扉,恩师一路走好!”“萧先生高徒贤生满天下。”“悼念萧老!先生之风,山高水长,杏花河水,悠悠哀唱。”……还有很多很多悲泪横流和双手合十祈祷的表情。我稍感宽慰:萧老师退休二十多年来,渐渐淡出了文学圈子,特别是近些年由于体弱多病,基本与外界隔绝,可仍有那么多同仁记着这位独居一隅的文学前辈,对这位曾经用优秀作品影响了这个地方文学发展的老人怀着如此深挚的敬仰之情!

年轻的文学朋友可能对“萧端祥”这个名字感到陌生,萧端祥是我市老一辈作家最优秀的代表之一。他的文学创作开始于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那时他还不到二十岁,是邹平县韩店公社上口村的一个小会计。可是他的小说、诗歌作品却不断在《山东文学》《大众日报》《山东青年报》等报刊发表了,并且产生了像《瓜熟了》《彩霞东升》《老保全辞职的故事》《连理枝》等一批影响广泛并引起评论家关注的力作。其中短篇小说《瓜熟了》,在《山东文学》纪念创刊四十五周年的时候,与骆宾基、杨朔、茹志鹃、浩然、曲波、峻青等名家的作品一起被评为“特别奖”。1956年3月他出席了全国第一次青年文学创作者会议,1965年11月他又参加了全国青年文学创作积极分子代表大会,两次受到周恩来、朱德、叶剑英、彭真、贺龙等中央领导的接见。

萧端祥虽然也创作了大量诗歌、报告文学作品,但他的主要创作成就还是在小说方面。他长期笔耕于农村题材领域,他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对农村的事物、人物非常熟悉,写起来得心应手,游刃有余,而且油然而生一种创造的激情和快乐。读他的小说,每每看到一幅农村风俗画,青龙山下、杏花河畔梁邹平原一带的风土人情被他勾勒得那么清晰。他长于塑造人物,作品里的人物几乎个个有特点,有个性,血肉丰满,栩栩如生。这得益于他善于从身边人身上捕捉细节,借助这些活生生的细节,往往寥寥几笔,人物形象立刻变得逼真、传神,跃然纸上。他小说的语言更是令人称道,他习惯用方言,注重向生活学习活的语言,有着对群众口语进行加工提炼的过硬本领,所以他的文字鲜活、生动,饶有趣味,又散发着泥土的芳香。

1980年地区文化局创作室创办《渤海》杂志,文学大师茅盾先生题写刊名。刊物是培养作者的园地,对多出作品多出人才大有益处。这时调到文化局创作室从事专业创作的萧端祥,毅然放下自己的小说草稿,满腔热情地投入到编辑工作中。这个很“实”、很真诚的人,认真对待每一篇来稿。给作品提意见,有十分不提九分,指出不足,还要为作者想好改的“路子”。尤其重视对青年作者的培养,结合选稿,举办培训班,给大家讲名著,谈自己的创作体会,手把手地教你怎么立意,怎么构思,怎么“抠”细节。在他和同仁的努力下,《渤海》杂志办得有声有色,一个个文学新人脱颖而出。不少业余作者与他建立了纯真的友情,他也乐于帮助业余作者,有的作者从县里来没处住,就住在他宿舍里;他粮票并不多,可一块吃饭,绝不让你掏腰包;他还曾借钱给两个落魄的文学青年,“去干点事,长点出息!”……

萧端祥老师本想退了休好好写点东西,然而退休之后心脏病、颈椎病却“相约”找上门,特别是颈椎病使他不能低头伏案,稍不注意惹着它,头晕、恶心、呕吐,苦不堪言。但他岂肯向疾病妥协?他让儿子给他打制了一张特殊的桌子,跪在床上写。他就这样硬硬地完成了包括中篇小说《弯弯的杏花河》《桑葚悄悄红》和短篇小说《山楂树》《山楂红》《晚风》等十几篇作品在内的“杏花河系列”。1999年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了44万字的《萧端祥小说选》一书后,他马不停蹄开始了长篇小说《风雨杏花河》的创作。这时他身上又添了几种病,直接影响创作的是手老哆嗦,“划”出来的“字”一般人不认识,幸好女儿能破译那些潦乱的“天书”,帮他誊写在稿纸上。有时住院输液,灵感突然来了,他就口述,女儿及时记下来。克服这样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需要怎样坚韧的意志和多么强大的生命力量!但是时代召唤着作家,故乡天翻地覆的变化鼓舞着作家,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促使年迈的萧端祥不顾身体健康状况,从冷寂的病房回到火热的现实生活中去,用颤抖的手去书写故乡的历史变迁,真实地记录和表现那块土地的崭新风貌和精神内涵。耗时八载,数易其稿,最后定稿时,女儿誊写的稿纸足足有十斤重!这部凝结着他心血的长达四十八万字的长篇小说《风雨杏花河》2009年由黄河出版社出版发行,小说共十三章,环环相扣,悬念丛生,作家以曲折的故事,跌宕的情节,性格鲜明的人物,丰厚的生活经验和文化底蕴,朴实生动风趣幽默的语言,向我们展现了梁邹平原杏花河畔既轰轰烈烈又艰难苦痛的农村改革历程,反映了变革大潮中各种人物的不同表现、心理微澜和他们之间新的错综复杂关系,揭示了中国农村不可遏制的历史进程。同时,在时间跨度上,这部长篇小说上溯到民国和土改时期,从而使作品具有了历史纵深感和厚重度;空间上也不囿于本地,而是打通与“外面世界”的联系,艺术境界更为开阔、广大。这些都可看出这位老作家深刻的思想、敏锐的艺术感觉和几十年积累起来的深厚的文学功底。

长篇小说《风雨杏花河》出版这一年,萧端祥老师已经72岁。不要命的写作,身体越来越糟糕,经常住院。尤其是晚年患了脑血栓,几次摔倒。朋友们都劝他好好养病,可是,他竟又忍着凶残的病魔对他的折磨,在病床上创作完成了近50万字的长篇小说《布谷鸟》!

萧端祥老师是一个将一生交给文学的人,他把文学看得比生命还重要,在他心目中文学至高无上,文学是他生活和精神的全部,是文学支撑着他在人生的路上一步一步向前迈进。文学让他吃尽了苦头,文学也让他永远沉浸于幸福之中。愿他在幽暗的天国里,继续高擎着文学这盏灯,为自己照明!

    热门评论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