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媒平台

《钢丝上的舞者》徐兴邦

发布时间:2016-12-29 00:00:00   

C:\fakepath\2.jpg

在我国文艺作品中,以法院和法官为题材的作品不多。我市中级法院原副院长徐兴邦,改任非领导职务后,耗时三载,创作了一部以法官群体为对象的长篇小说。最近,该书由青岛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

该书独特的场景,独特的人物个性,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现在,该书摆上了全国的部分书城书店,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和好评。

记者采访作者徐兴邦。

记者:您是什么时候萌生写作该书的想法的?

徐兴邦:我从事法院工作30余年,与法院这个人生舞台和法官这一职业,结下了深深的情缘。十多年前,我就有感于当下鲜见以法官和法院为题材的文艺作品,矢志写出一部以法官和法院为主题的小说,奉献于读者。但由于公务繁忙,一直未能如愿。2009年,按照当时的政策规定,我改任非领导职务,卸去了身上的责任重担,也有时间开始构思、打腹稿。2011年,始有一个轮廓;2012年春正式动笔,历时一年半,至2013年8月一稿封笔,终于兑现了蕴藏已久的心愿。

记者:您在创作这部小说时,遵循的原则是什么?

徐兴邦:文艺作品是生活的骄儿,只有忠实于生活、植根于生活的文艺作品,才会有永恒的生命力。动笔之初,我对写作此书设定的原则是:坚持“客观、本原、积极”六个字,不粉饰,不媚俗,不猎奇,坚决不用淫秽血腥迎合低级趣味的手法博取眼球,坚持真实地反映法官和法院的现实,以一种积极的姿态,反映现实,揭示未来。

将人物置于社会现实背景下,力求对法官群体进行客观真实的描述

记者:这部书的框架、结构和特点是怎样的?

徐兴邦:这是一部以法院为平台,以法官群体为对象,全景式立体化展示演绎法院和法官工作生活情景的小说。全书各类人物近百人,个个鲜活生动,形象逼真;故事数十个,相互交织,各有脉络,环环相扣。

小说讲述的故事,发生在党的十八大召开的前一年和后一年,一个颇具历史意义的时间节点。

受命走上洋海市中级法院院长之位的叶怀恩,开始了他新的履职之行。伴随着他的到任,叶怀恩低调、务实和坚守的风格,人民法院工作那特殊的场场幕幕,法官那不同的心态、纠结和追求,开始展开在读者的面前。书中诸多人物,不同的岗位、不同的心态、不同的境界、不同的追求,都源于我所历所知的现实,同时,他们又不是现实中的某人某事的照搬照抄,是加工过的典型化的人,是具有概括性的艺术形象。正因如此,我想,法官读了此书,会感到熟悉亲切,又不乏震撼和启迪。想了解法官的人读了它,仿佛会体验触摸到一个个法官鲜活的情怀、志趣、纠结、无奈和追求。从未踏进法院大门的人,读过此书,会恍若身临其境,对法院的场场幕幕,体验如斯。

记者:您从业30多年,在您的眼中,法官的形象是什么样的?

徐兴邦:法院是社会大舞台中的一个分舞台,法官是社会诸多岗位中的一种。法院不是世外桃源,法官也不是脱凡之人,它们均是社会组成中的一部分、一分子。所以,法院和法官的一切活动,法官的意识、志趣、胸怀、追求等等,无一不和置身其中的社会思潮、社会风气、社会取向发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正是尊重了这一客观事实,作品对法官群体进行了客观真实的描述。

全书始终体现着时代主旋律,洋溢着正能量,体现着对是与非、对与错的鲜明立场。如,对当时官场之中庸俗俗套、好大喜功、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等等行径,随时随地进行鞭笞而毫不留情;而对于代表着正能量的人和事,尤其像以叶怀恩和赵素丽等为代表的正能量人物,对他们置身浮躁庸俗之中却能坚守底线,身处世风日下而独具先知先觉,则不惜笔墨对他们的赞美讴歌,彰显了代表着未来趋势和永恒的法官主流群体的精神风貌。

作品已改编为电视连续剧剧本

记者:听说,您这部书写完后,又将其改编成电视剧? 

徐兴邦:是的。书写完之后,又几经修改,我便直接将其送到了青岛出版社。但正好遇上出版系统内部有新要求,严格控制涉及官场小说的出版。在此大背景下,青岛出版社的编辑对该书还是另眼相待,在履行了严格的报备手续后,同意该书的出版。正因为如此,该书的出版周期延长了不少,先后在出版社滞留了一年半多才得以面世。这期间,作为作者,我面对诸多不可预测,很是煎熬;另一方面,又想到若以一书一剧的方式奉献于社会,定会收到更佳效果,于是利用这段时间,我又将此书改编为38集电视连续剧。

记者:该书现已面世,作为作者,您对该书有何期待?

徐兴邦:每一位作者也都会把读者的认可作为最高的奖赏。因此,我的期待是,首先,该书能够得到法官同行们的认可,进而得到广大读者的认可,为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和素养发挥应有的作用。其次,此书已改编成38集电视连续剧,由剧本搬上电视,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非我一人之力所能及。因此,我也期待取得法院同行、领导和广大读者的认可与支持。对此,我充满信心。

    热门评论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