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媒平台

搜书志之“世纪的回响——李长之”(上)

发布时间:2018-05-25 14:57:17    作者:钱杰 来源:滨州日报/滨州网

家人闲谈中的李长之先生

我小时候是随在滨州(那时叫北镇)一所小学里的姥爷姥姥生活的。刚记事,脑海里就印下两个名字,一个叫李长之,另一个叫李竹如。

李长之

这两个人都是文人,都是我姥爷的兄长。前一位是他的叔伯哥哥,后一位虽然也姓李,但却是他的表哥,都是利津县庄科村人。我姥爷虽然籍籍无名,可他这两位哥哥,一位是当年中国最有名气、最负才华的文人之一——敢这么说,是因为他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与鲁迅先生交集、在文坛大放异彩的时候,他的后来成为一代文坛宗师的同学季羡林等还根本无法颉颃(刚学的一个词)相论;另一位,就是李竹如同志(李长之则得称呼先生),在1940年初担任中共山东分局宣传部长,并兼任大众日报社管委会主任,两年后他率领报社机关转战沂蒙山时,在日寇扫荡中牺牲,是中国抗战史和中国新闻史上的著名烈士。

印象里我姥爷还是说李长之先生说得多些,但不是那种炫耀式的说法。因为上世纪70年代,一是知道我这位叔伯姥爷的人并不多(包括他老家利津,注意到他也不过是近几年文化复兴以后的事。李长之先生在利津革命史上跟李竹如同志可很难“颉颃”),二是他那时各种负面帽子一大堆,沾上哪个对有这么点亲戚关系的孩子们都不好。所以姥爷说他,只是在家里悄悄地说,甚至有时是嘟嘟囔囔自言自语,并不想让任何其他人知道——显然那个经常在他宽大的、当啷着线头的中山装褂子下面钻来钻去的小小人儿,就是我,在他眼里不过跟条小猫小狗似的,用不着避讳。

文中提到的济南后宰门街

他口里嘟囔李长之,心里其实很复杂。他俩一个爷爷。据说他们这个爷爷幼时家里困蹇,大人没看好,被公鸡啄瞎一只眼。一只眼的太姥爷做生意发了财,就到济南定居享福。李长之的父亲李泽培和我姥爷的父亲李泽谭,是清朝最末一科的同科秀才。亲兄弟俩一齐得了功名,在小县城轰动很大,家门口登时竖起两根旗杆,意即家里同时出了两位顶门立户、见了县太爷也不用下跪的青年绅士。后来取消科举,李泽培先生到济南发展。我老姥爷李泽谭先生则到北镇参与创办鸿文教会学校,死得早。我姥爷就带着他年幼的妹妹去济南投奔爷爷和伯父,住在后宰门街李长之家里。他妹妹从这里嫁到章丘旧军孟家(开瑞蚨祥的那家)。所以他对这条街和这一家印象深刻。姥爷回忆,有一年李长之从清华大学回来探家。一只眼又加上耳聋的爷爷没弄明白究竟是谁来看他,朦胧中但见一位中山装笔挺、皮鞋锃亮的人物铿锵走近,赶紧靠墙垂首,作肃静接官状。“俺爷爷最怕官”,姥爷说。捂嘴偷笑的街坊趴到他耳边喊,别躲了,是您孙子来看你。老爷子才释然,“嗨,俺还寻思是历城县的县长来了!”姥爷在叙说这一段故事的时候,口气揶揄。

李长之著作

大概是1977还是1978年,我大舅去北京出发,到李长之先生任教的北京师范大学打听他。传达室的值班人员说不知道这个人。舅舅正待失望离去,传达室里一位正在看报的老教师模样的同志叫住他,问清是山东老家的亲戚后,告诉了李长之先生的宿舍地址。李长之先生在他不大的宿舍里盛情接待我舅舅并留他吃饭,问候了我姥爷一家,还给捎了一点六必居的咸菜。“满屋子书,地板上也是书。点个小煤油炉子,炒了个西红柿鸡蛋”,大舅回来跟姥爷说这次见面的情形。姥爷听得很认真,但并没有多问。那点咸菜我们吃得也很仔细,好像有高兴的事时才挑出一点来吃。我是第一次吃到这种居然还沾着芝麻粒的切得特别整齐精致的北京咸菜条。

李长之著作

1978年底,李长之先生在北京逝世,享年六十八岁。去世前,因多年遭受不公正待遇,身心受到残酷摧残,手指因长期严重的风湿病得不到诊治,变得像鹰爪一样不能伸曲。参加老舍先生平反追悼会,他已不能正常走路,是让孩子背着去的。见到老舍夫人胡絜青的时候,他老泪纵横,泣不成声,周围的朋友们也都潸然泪下。

1992年笔者在山东师大图书馆借阅李长之先生著《司马迁之人格与风格》时所做笔记

1992年,我在山东师范大学上学时,专门在图书馆借阅过李长之写的《司马迁之人格与风格》(1946年作品,1948年开明书店出版,1984年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再版)。还有一天,闲来无事,跑到那条姥爷经常说起的后宰门街“调研”,遥想当年那些前辈的身影,仿佛又听到李长之先生响亮的脚步声。这些事,我见到姥爷后跟他讲。姥爷也只是听,不问。我看得出,这时他已经不太关心李长之了,他只是喜欢听我跟他说话。

1995年,姥爷去世,享年八十岁。2011年,姥姥去世,享年九十四岁。

在家里再说李长之,就是过年过节回忆姥爷和姥姥的时候了。这个话题其实现在说得渐渐少了。


附:

李长之著作和翻译的书目

 

著作书目

  

      《夜宴》(诗集)1934,北平文学批评社

 

  《鲁迅批判》(评论)1936,北新书局

 

  《波兰兴亡鉴》(史论)1940,独立出版社

 

  《道教徒的诗人李白及其痛苦》(评论)1941,商务印书馆

 

  《西洋哲学史》1941,正中书局

 

  《批评精神》(文论)1942,南方印书馆

 

  《苦雾集》(评论、散文等合集)1942,商务印书馆

 

  《星的颂歌》(诗集)1942,独立出版社

 

  《韩愈》(评论)1944,胜利出版社

 

  《北欧文学》1944,商务印书馆

 

  《我教你读书》1944,文风书局

 

  《梦雨集》(评论、散文等合集) 1945,商务印书馆

 

  《文史通义删存》(文论)1945,文化书社

 

  《迎中国的文艺复兴》(评论)1946,商务印书馆

 

  《中国画论体系及其批评》(文论)1946,独立出版社

 

  《司马迁之人格与风格》(评论)1948,开明书店

 

  《李白》(理论)1951,三联书店

 

  《大理石的小菩萨》(童话集)1951,文化供应社

 

  《龙伯国》(童话集)1951,文化供应社

 

  《陶渊明传论》1953,棠棣社

 

  《中国文学史略稿》(l3)19541955,五十年代出版社

 

  《司马迁》(评论)1956,通俗读物出版社

 

  《<诗经>试译》1956,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

 

  《孔子的故事》1956,上海人民出版社

 

翻译书目

  《德国的古典精神》(译文、评述合集)1943,东方书社   

 

      《文艺史学与文艺科学》德国玛尔霍兹著,1943,商务印书馆   

 

      《歌德童话集》1945,东方书社   

 

      《强盗》(剧本)德国席勒著,与杨文震合译,1956,人民文学出版社

 


责任编辑:董锋磊

    热门评论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