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媒平台

无棣:小朋友制作“欢喜团”体验“非遗”魅力

发布时间:2018-06-28 11:24:34    作者:通讯员 张海鹰 咸胜男 来源:滨州日报/滨州网

滨州日报/滨州网讯 6月24日,在无棣县文化馆,县级“非遗”项目《孙记欢喜团》代表性传承人孙连德现场向40余名小朋友与家长介绍“欢喜团”的发展历程,分享“欢喜团”的传说,手把手传授了“欢喜团”的制作技艺。小朋友边学边做、边吃边玩,在无拘无束中感受传统文化,触摸中华历史,体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

“欢喜团”,又名麻元宵、麻鸡蛋,呈圆形,以御谷花、大米花、小米花等为原料,用糖稀搅拌均匀,用特制模具抟成乒乓球大小的米球,用染好颜色的麦秆、玉米秸穰切成段,用彩丝线穿插成串,挂在枣树枝上,沿街售卖,曾一度风靡物资短缺的时代。

“欢喜团”生产源自清代乾隆年间,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当年是车王镇东李之口村村民范廷彦老人的独门手艺。由于家族不断发展壮大,这一“传男不传女”习俗渐渐被打破。孙记“欢喜团”第一代传人孙金铭,师承舅父(东李之口村欢喜团制作艺人),经过多年摸索,对欢喜团生产进行大胆创新改造,于清道光年间自成一派,形成“孙记”欢喜团。孙记“欢喜团”第四代传承人孙连德介绍说,“孙记”欢喜团由单一的粉条儿花演变为御谷做成,后来又增加了小米花、大米花和高粱米花三种不同制作方法,花色品种也不断翻新,出现了大小不等、造型不同、包装各异的十多个品种,口感甜、脆、香、酥,生产工艺精细,产品玲珑剔透,由彩丝线串连,因寓“团圆快乐,合家欢喜”之意,故深受广大游客、市民,特别是孩子们喜爱。

如今,孙记“欢喜团”逐渐走出家门,名气也越来越大,曾荣获“无棣县特色旅游商品”“滨州市优秀旅游商品”等称号,成为全县乃至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杰出代表”。

责任编辑:董锋磊

    热门评论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