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媒平台

黄古村落来了一群写生画家?看看李振东画中碛口有多美

发布时间:2018-08-24 14:38:06    来源:自牧斋

依水而居是人类一种本能的生存选择,也是理想的栖居方式。黄河两岸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几千年来,沉淀下丰厚的黄河文化。黄河沿岸不仅是黄河儿女的栖居地,更是华夏文明的承载地带。致敬母亲河·沿黄古村落写生是写生家园谋划已久的一项活动,作为一名华夏儿女、一名文艺工作者,沿黄写生不仅是对母亲河厚重文化的敬重,更是我们走近黄河、认知黄河、热爱黄河和保护黄河的开始。

(李振东,字东蔚,山东阳信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任教于滨州学院美术系,副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沿黄古村落写生,探究黄河文化之源。千百年来,黄河流域以四书五经为基础,传承儒家思想,主张与邻为善,强调人与人之间相互敬重的深厚情感。黄河沿岸的风土人情、饮食文化、民俗文化、民间艺术等诸多方面,都被烙上黄河流域特有文化的印记;黄河沿岸的民居,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各具特色,不仅体现着人民的智慧,也蕴含着迁徙移居形成的文化交融。黄土高原老汉脸上纵深的皱纹,与黄河下游老人脑门皱纹的平缓形成鲜明的对照;吼一声秦腔,高亢、天然,痛快,象壶口的瀑布一样,一泻千里;唱一腔吕剧,简单、优美、顺畅,似黄河滩平缓。一块砖雕、一处院落、一栋门楼,处处都蕴藏着文化。写生家园的老师们,用自己的审美眼光发现美,从艺术的角度探究黄河文化特有的韵味,将具有深远的意义。

李家山写生 45x60

李家山写生 45x60

沿黄写生第一站——碛口,据考证远在新石器时期,碛口这方土地上就有人类居住、生息、繁衍。明清至民国年间,凭借黄河水运一跃成为北方商贸重镇,享有"九曲黄河第一镇"之美誉,是"晋商西大门,黄河大码头"。碛口古镇倚靠吕梁山,听黄河,住窑洞,到处都是古风气息的体现,街道上的古老店铺、商家都是明清时期的建筑风格,用砖头雕刻,木头雕刻,石头雕刻,遍地都是古老的艺术文化和浓重深厚的历史气息。

李家山写生 45x60

李家山写生 45x60

镇内西湾村、李家山村都是"全国历史文化名村",西湾村距离碛口镇一公里,一个依山傍水的小村落,西湾村当年选址是依据传统的风水学说背山面水、负阴抱阳的原则进行的。村中古宅院在河边的山坡上高低错落,造工考究。村里人家几乎都姓陈。陈氏家族历经明末到民国300年历史逐步修建而成的,村内有两横五纵七条小巷均匀地把各处院落串联起来,这五条竖巷寓意为金、木、水、火、土五行,代表着陈氏家族的五个支系。院院相通、户户相连,可谓:村是一座院,院是一山村。楼房院墙随形就势,浑然天成。防盗、防火、排水、泄洪设施精妙。这里的一砖一石一木都洋溢着浓浓的传统文化气息。西湾民居不仅仅是山西当地人民几百年遗留下来的宝贵文化遗产,也是人类历史上对人居环境所创下的杰出典范。它体现了人与山地的完美和谐,创造出具有独特风格的“立体交融式”的乡土建筑。

南沟村写生 45x60

李家山写生 45x60

李家山整个村落面向黄河,分布在两道山谷的峭壁间。空灵幽雅,山体与建筑完美结合,窑洞层层叠置错落,彼此间有陡峭的石板路相通。李家山村的东财主、西财主建筑最为典型,均以水磨砖对缝砌筑,砖、木、石雕及精美,匾额比比皆是。建筑形式多以砖拱顶,明柱厦檐四合院为主,依山坐楼。他们都注重诗书传家,不仅纪录着一段历史,也承载着黄土民情风俗和丰厚的黄河文化。吴冠中的发现,打破了这里的宁静,迎来了众多的游客观光采风。好处是政府也没有交给旅游公司开发,保留了原貌。旅游不收门票,导游也是村里的老太太们,乡音与风景自然和谐,更增加了民情的丰厚。

李家山写生 45x60

写生家园的老师们,冒风雨顶烈日,起早贪黑,皮肤晒黑晒伤,白天没有午休,晚上加班整理写生作品,充分体会到投身艺术的艰辛和不易。置身古村体察民俗、民风和民间艺术,感受原生态气息和古朴风情,用画笔表现这段厚重的历史,用艺术语言释读黄河沿岸的灿烂文化。 一周的写生收获很大,作品用微展的形式展示出来,带领大家去体会古村落的风韵,欣赏黄河文化的经典载体。

李家山写生 45x60

李家山写生 45x60

西湾村写生 45x60

西湾村写生 45x45

李家山写生 45x45

马罗塔村写生 45x45

西湾村写生 45x45

碛口写生 45x45

李家山写生 45x60

李家山写生 50x50

李家山写生 50x50

马罗塔村写生 45x45

南沟村写生 45x60

李家山写生 45x60

李家山写生 45x60

碛口写生 50x50

责任编辑:杨孟子

    热门评论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