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媒平台

搜书志:敦煌的女儿

发布时间:2018-09-22 15:38:21    作者:钱杰 来源:滨州日报/滨州网

1993年3月,第八届全国政治协商会议在北京召开。一个星期天的下午,全国政协委员樊锦诗匆匆走近东安市场。费了半天劲儿,她找到了专卖衣料的柜台。

“请问,有痢特灵吗?”

“你要买痢特灵?”

“对。”

嘴唇抹得红红的小姐瞧着这位衣着简朴、素面朝天的中年女士,知道是外地来京的土老冒儿,便带着调侃的口气说道:

“同志,您别搞错了。这儿是卖衣料的地方。痢特灵请到药房去买。”

樊锦诗愣了愣,恍然悟出自己闹了笑话。临来北京的时候,敦煌的一位女青年托她买两米叫做什么利特林或者利特灵的料子。她历来对时髦的衣料一无所知,便让那位女青年写在纸条子上。谁想到了北京,事情一忙,竟把条子丢了。(回敦煌后一问。才知让她带的是“特立林”。)

樊锦诗说声“对不起”,转身离开柜台,身后飘来笑嘻嘻的声音:

“你识字吗?别把药房认错喽!”

唉唉,轻薄的妞儿!你不知道被你所嘲笑的这位中年妇女,早在30年前就已经是北京大学的女才子了。

……

这是甘肃籍作家王家达的长篇报告文学《敦煌之恋》中的一段描写。

家妹钱晖同学上大学时把她读剩下的书赠我,从此引起我对敦煌文化艺术守护人的兴趣

著名作家雷达曾称这部报告文学是1996年最好的一部。当然,在《敦煌之恋》之前,关于敦煌艺术和献身于敦煌艺术的人的作品,一直没有中断过。其中最有名的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徐迟的《祁连山下》。主人公尚达,显系常书鸿的代名。另一部以敦煌艺术为背景的主要作品当属八十年代初期的大型舞剧《丝路花雨》了。余秋雨也写过敦煌,写过莫高窟,斥责过愚昧的王道士。以至于樊锦诗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笑谈不能当现代版的“王道士”。

收藏的樊锦诗院长签名著作

1987年,中国的敦煌莫高窟被列入了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但就是这样一座中国古丝绸之路上的历史文化宝库,因为经历了动乱、战火、盗贼之后,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几乎成了废墟。考古学家、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樊锦诗,一位出生在北平、成长在上海的瘦弱女子,从第一次听说敦煌,就彻底地爱上敦煌。从北大考古系毕业之后,她用了半个多世纪的时间坚守在大漠深处。人们叫她敦煌女儿。她为敦煌所做的一切,被季羡林先生誉为是功德无量。从青春年少到满头白发,她为莫高窟的永续利用、永久保存倾尽了全力。




风华正茂的樊锦诗、彭金章夫妇。从同窗到伴侣,与樊锦诗相伴一生的彭金章教授,武汉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的创建者,后也来到敦煌,在考古发掘和文物保护工作中功勋卓著。

向这位敦煌的女儿致敬!

作者:钱杰

责任编辑:王宗尧

    热门评论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