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媒平台

滨州摄影家李建民:用一个个“原来”捋出了历史记忆

发布时间:2018-10-15 08:55:42    来源:滨州日报/滨州网

我与摄影的结缘,可能是命中注定。本来想学驾驶当司机的我,却因为当年不招此专业,去了照相专业。1979年入学到现在,我的摄影几乎与改革开放同步。工作后,虽然不是专职干摄影,但工作一直都与摄影沾边。改革开放40年来,滨州变化之快、变化之大,在摄影人的一幅幅图片里,尤其明显。

打开我的底片,迎窗细瞅,一卷卷尘封了的胶片里,捋出了这个城市的成长足迹。原本那些不以为然的照片,却让自己激动得不得了。看到这一个个的“原来”、一个个生活瞬间、一处处旧貌,和所有的现在,才更感觉改革开放带来的发展与壮大,看到这个城市日新月异、翻天覆地的成长与变化,看到了滨州市民的自信与自豪。记录滨州前行的步履中,摄影人不该缺席,也不能缺席,我也会为这个城市记下更多有意义的历史瞬间和章节。下一个10年、20年、40年,一定更精彩、更丰富。

1989年,坐着马车走亲戚的农家妇女和儿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交通工具的进步,这一浓郁的乡风渐行渐远。

1989年,滨州乡村的一处打麦场。农业机械化实现之前,割麦打场是农村千百年来一项繁忙且必须的工序。

1989年,滨州电视台记者向汪子岛进发的场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通往无棣县汪子岛的道路破烂不堪,遇到下雨天进出很困难。

黄河小营道旭渡口停用的渡船。北镇黄河大桥1972年通车后,小营道旭渡口就停用了。后来,滨州黄河段建成了多座大桥、浮桥,原来的渡船慢慢退出了码头。

1986年元宵灯会,焰火绽放,滨州城区渤海七路与黄河二路人流如织,色彩斑斓的元宵夜给这座城市增添了浓厚节日气氛。

上世纪七十年代至九十年代黄河经常断流。断流后,过河种地的农民可以直接从黄河河床走过。从2000年开始,随着小浪底枢纽一期工程竣工开始发挥调蓄工作,黄河断流现象停止。

1988年12月,滨州电视台180米发射台投入使用,与原来80米的老发射台形成鲜明对照。 

上世纪八十年代,一座纺织女雕塑矗立在黄河五路与渤海六路路口。这里,曾是滨州城区的一处标志性景点,人们纷纷赶来拍照留影。

寒冬的河面上,回家的人们。

1989年,惠民县清河镇渡口等待渡船过黄河的人们。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选美小姐、摇滚乐团齐聚滨州影剧院演出。滨州影剧院1988年建成后,一些时尚文化走进滨州,市民从这里看到了一些鲜见的文艺活动。

1986年,三个时髦青年在邹平黄山顶上留影。改革开放后,城市青年人的装束开始大胆起来,烫发头、喇叭裤、蛤蟆镜,一度盛行。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有一顶军装绿的帽子,对年轻人来说是非常时髦的,而中年男人的蓝色八角帽,也几乎是标配。这是在惠民县一个演出现场拍到的观众群。

1988年冬天,无棣县一位老农从街头走过。眼前记者用的摄像机还是个稀罕物。

改革开放初期,大多骑自行车参加开业剪彩等活动,发放的纪念品绑在自行车后座上。

上世纪八十年代山东埕口盐场提海水的风车。

麦收时节。

正月十二是惠民县胡集镇最盛大的日子——胡集书会。胡集书会从元朝兴起,至清初极盛,一直沿袭至今,已有700余年的历史。1991年正月十二, 摄于惠民县胡集书会。

1992年,无棣县第三届金丝小枣节期间,街头游行的场景。

1995年,沾化农村老人和孩子们在村口悠闲的晒太阳、聊天。

滨州嘉乐食品厂生产的莲蓉蛋黄月饼,让滨州人第一次尝到了广式月饼的味道。

1995年,邹平县的山区庙会,山间站满了前来围观的群众。

1995年,沾化县一位小脚老人推着手推车走亲戚。

市场经济、旅游事业的发展,给农村带来了商机。

2003年,滨州举办首届家纺节。

2003年,滨州首届家纺节上走秀的模特儿。

作者简介 : 

李建民,生于1963年,籍贯山东章丘。现为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摄影著作权协会首席代表、山东摄影家协会理事、滨州市摄影家协会主席。自1979年接触摄影以来,他利用业余时间拍摄了大量的纪实、风光、广告等摄影作品,并结合我市市情和社会需求,带领我市广大摄影爱好者聚焦滨州、宣传滨州,策划组织了大量丰富多彩的摄影创作、比赛、展览等活动,编辑出版了几十本画册。纪实摄影作品集《与世界相遇·世博镜像》获得第四届山东省“泰山文艺奖”,这是我市摄影作品首次在此奖项上获奖。

责任编辑:张婵

    热门评论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