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媒平台

大平原美文推荐(二十一)|古老写作的一次回归

发布时间:2018-10-30 10:55:22    作者:赵雪松 来源:滨州日报/滨州网

古老写作的一次回归

赵雪松


《长城》一诗是70后诗人许烟华创作并获得“艾青微诗歌大赛”唯一一等奖的作品。我之所以评论它,基于两个维度,一个是写什么,再一个是怎么写。当代中国诗歌写作,在极度繁荣之下,也越来越明显地突现出一些问题,比如“小我”的无限泛滥,无底线地把玩那些极度个人化的、琐碎的、无聊的,甚至是庸俗不堪的个人经验。以至于风气之下,少有人再愿提及“大我“。不错,“小我“是西方文学经验带给当代中国诗歌的,但西方文学中的“小我“,根植在西方文化精神的深处,并不简单地仅仅是一种写作方式。而当代中国诗歌经验中的“小我”,有相当的部分己谈不上是一种精神存在。因此,我们的诗歌写作应该或正在呼唤一种“大我”的回归一一这当然不是“文革”前后的假大我,而是回归古老的传统,回归屈原、诗经、杜甫李白们的“大我”理想,家国,民族,历史一一应当成为当代诗写应有的深度和广度。正是从这一维度上,《长城》一诗所抒写的中华民族波澜壮阔、苦难悲壮的历史内容,便足以引起大家的思考和更为宽广的写作观察。相比第一维度,从“怎么写”这一维度上去观察这首诗,更见出诗作者不同凡响的表现。

长城之大,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之精神象征,作者却用一首只有短短五行的小诗去表达它,而且表达得那么亲切自然,在亲切自然中传达出非常厚重的历史苍桑感,作者是怎样做到呢?细细体会我们发现,作者一反当代诗写的翻译体手法,不是采取那种“全知全能“的笔法,而是运用汉语古老的传统笔法,那就是“以小见大“和“言简意远”。换句话说,这才是真正的汉语诗歌的古老秘密之所在。这种古老秘密所带来的能量之大,让这首五行诗产生出了爆发的力量,这也是此诗成功的关健。另外,这首诗的语言氛围自然低调,甚至有些“母性”特征,与其能指的崇高之间,产生了巨大反差,这也是此诗的魅力所在。其中,对雪的拟人化处理,是此诗又一处关健点,它使自然、历史产生了人的肌肤感和呼吸感,让自然和历史内容从一种知识状态转化成了情感状态。此诗第三个精妙之处,即是用砖头,石头,骨头三个带有象征性的意象,暗示出无比丰富的人性、时代、历史、道德、文化内容,真正做到了“言简意远“,具有经典性一一这也是古老汉语自身携带的神秘力量和境界的一次精神振颤。

(附原诗)

长城

许烟华


大雪之后 它和群山一样

淹没在群山之中


但我相信 雪能感受到

哪些是石头 哪些是砖头

哪些是骨头

责任编辑:杨孟子

    热门评论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