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媒平台

李金华回忆录《印迹》后记

发布时间:2018-11-19 11:06:09    作者:李金华 来源:无棣方圆

李金华回忆录《印迹》后记——

金秋九月,是收获的季节。

当窗外第一片黄叶飘然落地的时刻,我的最后一篇随记也划上了句号。屈指算来,从2014年秋季起笔,到今秋落笔,历经整整三年时间,洋洋洒洒12万字的文稿摆上了案头。实在没成想到,我竟然完成了一部“著作”,成了一名“作家”。

当一名作家,曾经是我少年时代的梦想。可当我刚刚迈进初中的大门,文革开始了,学校停课了,新华书店的书架上,除了应时的政治书籍只摆着一本小说——《欧阳海之歌》,而当时的写作“练习”也就只能是写几张标语口号似的大字报了。在那个文化荒芜的年代,我实在找不到通往作家天庭的阶梯。1968年,16岁的我怀揣着一本《毛主席语录》走进了军营。从此,伴随我的是紧张艰苦的军旅生涯。站岗放哨,摸爬滚打;开山放炮,筑路架桥几乎成为生活的全部。五年后,我解甲从政,从乡镇到县里,再到市级机关,几十年来忙忙碌碌,更无时间和精力涉足写作事宜。命运的安排,终于让少时的作家梦化为泡影。

决定把个人几十年来的工作经历用文字记录下来,还是从退休以后开始的。2003年,我从工作岗位上卸任后,改变了在位时的紧张节奏,有了一些闲暇。每每同亲朋好友相聚,总免不了谈及往事,而我的一些故事又往往成为大家的笑谈,于是有人建议我把这些往事写下来。开始我不以为然,觉得也就是些工作经历,没有什么价值。但在许多场合,总会有人再三建议并鼓励。特别是一些曾经一同携手工作过的老同事、老部下更是满怀期待,他们说,你的许多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特别是你的这些工作经历,有着强烈的时代印记,通过你的笔把它变成文字,好让大家特别是后人,都知道当初乡镇干部是怎么当的,县里领导又都干了些什么,市机关的干部们又都是怎么工作的,它体现的不仅仅是你个人的表现,而是我们这代人共同的事业追求,能表露我们大家对党的事业的热爱和忠诚,如此等等。有位老领导更是语重心长的说:“金华啊,你是一路红着走过来的,把你的那些经历写下来,很有意义啊......”。大家的启发和鼓励,引起了我的深思,是啊,我从政近四十年,历经好几个“历史”阶段,这些工作经历不正是时代发展、社会进步的一个缩影吗?况且,从一名普通干部一步步成长为正县级领导干部,我的每一个进步都是党组织精心培养的结果,也是领导和同志们教育帮助的结果。把我的故事写出来,把对党的感恩,对领导和同志的回报通过文字反映出来,记载下来,这不也是我的责任吗?同时,也能为我的后人留下一笔精神财富,何乐而不为呢?于是我坚定了写作的信心。 

写自己的所作所为,记叙自己的工作经历,讲述发生在自己和同事们身上最清晰的故事,不做刻意雕琢,不追求语言华丽,只用“随记”的手法和朴实的语言真真实实地把每个时期的主要工作记叙下来,保持原汁原味。这个指导思想的确立,彻底打消了我的畏难情绪,往往一提起笔,那一幕幕的画面就在眼前浮现出来,写起来就觉得得心应手,水到渠成,有时甚至难以收笔,所以我的这些文稿大多是一气呵成的。正因为如此,在全部文稿完成之后,我并没有向做别的工作那样如释重负的长嘘一口气,反而有一种兴犹未尽之感。

本书内容分为《乡镇篇》、《“县令”篇》、《建港篇》、《市政府篇》四部分,32篇文章就像一条主线,贯穿了我从政的全部历程。书名之所以取为《印迹》,是因为书中的记叙,如同我在为党工作几十年所走过的道路上留下的一双双脚印。这一双双镌刻在心头挥之不去“印迹”,就是对自己人生最好的总结。它诠释了我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以及理想、信念。当然也是对我自己所总结提炼出的“为公处事是沧桑,待人以诚情更深,以实谋事事竟成,凡事有度成方圆”等许多感悟的最好注解。

最后特别需要说明的是,《印迹》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凝聚着大家的心血和汗水。在写作过程中,我的一些老领导、老同事、老部下和亲朋好友都提出了不少好的建议,给予了积极鼓励和热情帮助。滨州市政协原主席燕钦国同志提出了很好的指导意见并欣然命笔作序;滨州市职教办原主任,我的老友马兴坤同志通稿整理,对每篇文章都逐字逐句作了认真修改、润色并逐篇付诸打印;无棣县物价局原局长,我的表弟朱文芳同志通篇作了精心编辑、插图和校对;邹平县委党校原校长,我的学兄张学良先生在字词上做了审查、把关。还有我曾经工作过的市城管执法局、市规划局,无棣县政府办公室、史志办、城管执法局、规划局等单位的不少同志协助搜集、整理、提供了大量图文资料。借此机会,我对他们的支持、帮助一并表示衷心感谢!

2017年10月

责任编辑:杨孟子

    热门评论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