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媒平台

大平原(三十二)|过年的情愫

发布时间:2019-01-22 14:49:06    作者:刘利军 来源:滨州日报/滨州网

过年的情愫

刘利军

小引

过年,对于每一个中国人来说,都是最庄严、最隆重、最快乐的节日。

盼年

幼年时的我,心中最盼望的事情莫过于过年。新年一到,白面馒头就到了,肉馅饺子就到了,崭新的衣服就到了,压岁钱也就到了。

在农村,过了腊月二十三,就意味着新年马上就要到来了。在当时生活还不算富裕的农村,只要到了这一天,饭食也得换了。由原来的黄饼子黑窝头换成包皮卷子(里面是粗粮外皮是细粮),到了腊月三十那天,就换成雪白的大馒头,正月初一与初二的肉馅饺子就更不用说了。当时的农村,在我儿时的记忆里,腊月里空气中弥漫的气息是最好闻的。年糕的甜腻味,馒头的馨香味,炸年货的油香味多种味道夹杂在一起,争先恐后地挤进你的鼻孔,让你百吸不厌其味,百闻不厌其香。腊月三十的晚上,天刚一擦黑,鞭炮声便此起彼伏地响个不停。很多人都是在自家的大门口,大人用筐子盛着纸鞭,孩子举着一根粗长的竹竿,一挂接一挂地放着,鞭炮响过之后,各家的大门口都会积下厚厚的一层鞭纸,连空气里弥漫的火药味都觉得那么好闻。远处的天空,不时升起炸开的礼花的美丽图案,几声响声过后,消失在漆黑的夜空。此时,家里的每间房内都会点起一盏灯,外间屋的饭锅里,母亲则会在里面放上两个年糕。孩子们到处疯窜疯跑,等玩累了玩困了,就会爬到炕上休息。母亲总会在这时才翻箱倒柜地找出全家人的新衣服,放在每个人的被上,等到了正月初一早晨,一家人穿着新衣服吃着只有到了过年才会吃上一顿的肉馅饺子,这种快乐感和满足感并不是现在的孩子都能体会得到的。

儿时的盼年,盼的不仅是好吃的爱穿的,更有正月十五那难以割舍的灯笼。

在我们这里的农村,打灯笼要打三天。也就是说,从正月十四开始,就可以享受的过十五的所有待遇了。正月十四的这天晚上开始,孩子们就打起了灯笼,这在当时物质匮乏娱乐活动少之又少的年代,无疑成了一年中最快乐的时光。那时街上的灯笼排成了长龙,孩子们走街串巷,尽情玩耍,玩到天色很晚还久久不愿散去,最后总是在连串的呵欠和家长的吆喝声中,才结束了这种壮观场景。这种场面一直持续的正月十六才会结束。那种情景,那份热闹,你现在又上哪里去寻?

厌年

随着年龄的增长,年少的我,竟然会生出厌年的情愫来。厌年的情愫来自两个方面。

每年的大年三十晚上,看春晚看到很晚,有时甚至看完。按照过年的习俗,初一早上四五点钟必须早起下饺子,早早地吃饱了,老人就会坐在客厅的椅子上,等着小辈们早来拜年。这样一来,我们孩子们就不高兴了,一宿睡不了两三个小时,躺在热被窝里困得不愿早起,在父母的多次催促下,才很不情愿地从被窝里爬起来,睡眼惺忪地到饭桌旁吃饺子。因为刚起来接着吃饭,也吃不下,吃不了几个饺子,就又随着本家年龄大点的哥哥去拜年。年年如是,心里的厌年情绪甭提有多大了,当时真恨不得以后不再过年,因为这样就可以不再早起,也不用去拜年!

还有就是,上学后每年寒假的期末考试像无形的紧箍咒,有时让我睡不好觉,过不好年。

当时的考试,不但要公布成绩,还要排名次,并且按名次的高低颁发奖状和奖品。当然,能拿到奖状和奖品的只有班里为数不多的尖子生。这下可苦了班里的其他人,当然也包括我在在内。过年时走亲串友,那一句句“今年考了第几呀”“今年发奖状了吗”的问话每每会让我羞愧不已。所以,记不清有多少个新年,年前不愿到邻家去串门,年后不愿跟着大人走亲戚。惟愿将自己关在屋内,独享一份孤独与无奈。这种厌年的情愫一直持续到我高中毕业。现在想来,国家实施素质教育该是何等的英明之举!既不公布学生成绩,也不给学生排名次,这对于保护学生脆弱的心灵,该是何等的重要!可惜现在素质教育在某些地方又变了味,时不时地又会公布分数和名次,不知此时孩子过年的心情会不会和当年的我完全一致?

惧年

屈指算来,自参加工作始,为工作劳碌,为生活拼搏,一路走到现在,已有二十五年的光景。人生有几个二十五年!真真地感觉时光如白驹过隙,快得不留下任何痕迹,尽管世事已发生了太大的变化。这让已届天命之年的我不知从何时起也唏嘘嗟叹起时光的似水流年来。时代的飞速发展,物质生活的丰富,让如今的人们对过年失去了以前的憧憬与企盼。如今的我,华发满头,棱角不再,儿时那个盼年盼得日不能食夜不能寐的我,如今却对年产生了一种莫名其妙的恐惧感,以前过年的新鲜劲儿,过正月十五打灯笼的高兴劲,现如今荡然无存,很多人家的孩子也不再缠着大人跟他们打灯笼、做游戏,似乎对新年的到来也熟视无睹起来。如今的大年三十晚上,鞭炮声也没有了以前的密集,烟花没有了以前的多样,就连大晚上的街道上,也少有了熙来攘往的人群。人们大都宅在家里,要么一家人推杯换盏,喝点小酒,要么看看电视玩玩手机。凡此种种,更让我心生几多的慨叹!

盼年,折射出幼年的天真,厌年,凸现出少年的率真,惧年,体现出中年的本真。我想,随着年龄的再增长,每个人都将会归真。

每逢过年,不管年味的浓与淡,不管人情的冷与暖,在我们中华民族这个重要的传统节日里,总会有某个场景触动心灵,总会有某句话萦绕心间。于是这个年便有了与众不同的意义,有了不能淡忘的年味。

作者简介:刘利军,滨州市沾化区黄升中学教师,喜爱文学,喜欢写作。

责任编辑:杨孟子

    热门评论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