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媒平台

大平原(三十二)|啥是佩奇

发布时间:2019-01-23 12:51:47    作者:王冬良 来源:滨州日报/滨州网

啥是佩奇

王冬良

距离农历新年已经不到20天,各个微信群里都有人在讨论准备买啥年货、何时去给岳父老泰山送年,也有的在议论准备春节期间带孩子去哪里旅游、换个什么样的新发型最好,令人感到年味越来越浓,新年一天一天地迫近。

无意间看到朋友在公司内部微信群里发的短视频《啥是佩奇?》,说不出为什么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打开视频,看着主人公“李玉宝”老人为了给远在城里的孙子“天天”准备新年礼物“佩奇”东奔西走,一下子忍不住泪奔。去年也是在临近年关的这个时候,我看到了亲情微电影《韭菜饺子》,被感动得一塌糊涂。现实中很多人像我一样,十七八岁便在外读书。毕业后,又留在了一个全新的城市工作,然后结婚、生子,安家、落户。老家,那个曾经生我养我的地方,竟成了遥远的故乡。离家之久,久不回家,父母仍在盼望,却也慢慢地习以为常。外人问起你,父母总会笑着说,孩子们忙啊,单位的事情多啊!得知你要回老家,父母会提前一天早早准备你们想吃的饭菜,为你晾晒好夜里防寒的棉被,饭后还会不安地悄悄问你,刚才做的饭菜还可口不?临走的时候,父母把你送到胡同口,往你的车厢里放上自家种的红枣,邻家大婶给的当季小米、笨鸡蛋,集市上买来的“糖馃子”;放上给孩子做的几件棉衣,买的一箱牛奶……

自从我结婚有了孩子后,母亲除了农忙时回家几天,其他时候都在邹平带孩子,把大宝带大了,接着又照看二宝。父亲一个人在家侍弄十来亩庄稼,农闲时再去干点建筑,挣点零花钱。除非邻村有集市,他一般不赶集买菜,早晨晚上都是两个馒头、一碟咸菜,喝一碗玉米粥,中午如果有空就炒个青菜,累了就干脆直接下一碗面条,倒点酱油,边吃边喝,不舍得乱花一分钱。

随着近几年现代农业机械化的大范围普及,乡亲们在春种秋收上越来越便捷、轻松。父亲也得以从繁忙的农活中解脱出来,每年收完麦子、种上玉米,或者冬季进入腊月,父亲就会来邹平住上一些时日。来的时候,他总是拎着大包小包,有时是邻居家婶子送的白沙蜜甜瓜,有时是自家地里种的青玉米棒子,有时是加工好的玉米面,有时是买来的蜜三刀、糖馃子、成包的火腿肠和挂面,没有一次是空手而来。

每到腊月底快要过年的时候,他就会把姑姑、妹妹给他送去的鸡、鱼、肉甚至成瓶的香油打包,坐上客车背来。看到厨房里白面不多了,他就会偷偷地骑着电车给我们买回来,看到鸡蛋、馒头没有了,他也会在接孩子放学的路上顺路买回来。而当他坐车回老家的时候,妻子屡屡递给他路费,他总是推辞不要,说自己兜里还有钱。尽管我俩都知道,父亲的兜里没有几个钱,他手里的每一分钱都是来得那么不容易。

不会忘记,每次带孩子回老家,中午吃饭前老人都会找机会带小孩子去超市买零食或买玩具,或者骑着电动三轮车带着孩子去买馒头、赶集市。是啊,只有儿女带着小孩子回了家,家里才会有生气,吵吵闹闹、蹦蹦跳跳,好不热闹。父母辛苦一辈子,把我们养大,供我们上学,帮衬着我们结婚、买房、买车;我们有了孩子,又帮着我们带孩子、接送孩子上学,无条件为我们付出。试问,这样的恩情除了父母,又有谁能够做到?他们的付出,让我们如何报答?

在《啥是佩奇?》这部短视频里,“佩奇”不再是动画片里的那只小猪,而是血溶于水的祖孙情深,也反映出留守老人的孤独与无助。老爷子“李玉宝”在得知“儿子”一家不回来过年的电话后,很是生气。“儿子”叫他上车,他也不坐;到了城里,“儿子”让他先吃饭,他也不听,而是激动地一股脑地把带来的礼物一下子摆到桌子上,有自己采的蘑菇,有自家的大枣、核桃,还有为孙子制作的新年礼物--他所想象出来的粉红色“佩奇”。我看到这里已是两眼含泪、有些哽咽,片中的“李玉宝”老人活脱脱的不就是我的老父亲吗?在外边硬气了一辈子、不肯低头的老人,为了孙子的一个心愿,付出了多少心血?如果不是有这个视频,现实中的儿女又怎会知道老父亲的那一片苦心,又怎能体验一个老人的辛酸?

有一个镜头,令我念念不忘:他一个人在包饺子的时候,一边等着儿子一家回来,一边看着电视机,当听到主持人说:“眼下已有不少人踏上了回家的旅程,让我们来听听他们此刻的心情……”老人终于忍不住一下子站起来关掉了电视机。我想,他的内心应该是有些等待,有些失落,又有些期盼,五味杂陈吧!

常听人说“尽孝需趁早”,也听人说“在一起,才是年。”在看到片尾村头墙上那一句标语“大年初一不收礼,全家进城看佩奇”时,我欣慰地笑了,即便是导演用心做的广告片,有点商业气息,但那一个“全家”还是让我感到了温暖,全家团圆、平平安安就是最好。

父亲是属猪的,今年的腊月二十三--小年也是他的六十大寿。我想在那天虔诚地为他斟上一杯浓香的美酒,道一声“爸爸,你辛苦了!”惟愿岁月静好,时光慢一些再慢一些,你陪我长大,我伴你到老!

作者简介:王冬良,滨州市滨城区人,供职于山东西王糖业有限公司,系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滨州市作家协会会员。业余热爱读书与写作,作品散见于《齐鲁文学》《滨州日报》《梁邹文化》《邹平群文》《滨州文学》等刊物及文学平台。

责任编辑:杨孟子

    热门评论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