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媒平台

大平原(三十八)|《夕阳余晖》序

发布时间:2019-02-26 17:22:44    作者:常增文 来源:滨州日报/滨州网

《夕阳余晖》序

常增文

刘炎勃先生,为我恩师。有语云,“师徒如父子”。而在我心中,从先生任我高中语文老师至今几十年来的相知相交,与先生关系已然超出传统意义之“如父子”内涵,而真真成为我之慈父、我之导师。历经数十载风风雨雨,先生连绵不断地给我以人生指导、提携,从生活、学习、成长、做人做事、为国效力等诸多方面,关怀、呵护、教诲备至,始终为我把准生命运行之舵,从而使我破浪远行。我心铭记:先生永远是指点我人生的“高人”。

在我刚刚参加工作那些年,因为同在惠民县城,我几乎每周都骑自行车到先生家中探望。不管炎炎夏日,抑或严寒冬天,每每聊至深夜。淡雅房间,各执清茶一杯,清瘦晚生向儒雅先生促膝请教,深入交流家事国事。而此时,师母每每陪伴,烧水续茶,每见师徒谈兴甚浓,亦不时插话,道出一些为人做事的质朴灼见,往往一语中的。此期间,先生的观点和嘱咐,对刚刚踏入社会的我如何走好人生之路,起到了奠基性作用。后来,随着我成家并工作越来越繁忙,不能做到每周必去了,也总是尽量抽出时间,到先生家里相聚。再后来,我奉调到滨州工作,每有机会到惠民县城,也必去拜望先生和师母,但见面的机会少了许多。在滨州工作这些年,只要听说先生来滨,我也必携妻前往先生下榻处拜望,仍然每每话题多多,谈锋甚健,其乐融融。特别近几年,与先生见面机会愈少,每念及此,心中甚为愧疚,有时不免对人生负载之重之无奈而喟然长叹。借此之际,诚向先生和师母表达心中淤积已久的深深歉意……

前段时间,先生说要对近几年撰写的部分文稿辑录付梓,作为前几年《不伦不类集》一书的续篇,书名曰《夕阳余晖》。我闻之甚为高兴。但先生提出由我为之作序,我一时甚感惊讶,心中惴惴,手足无措。我想,其他小事我可协助,唯独作序不敢操持,依先生之德之才,我有何资格为先生的书作序?故一直纠结推脱。然先生数次指示、嘱托,执意由我做此事,个中理由我渐渐明了,万千感情涌集心头,便一横心应允试试看,若不满意则弃之草篓矣。并暗自思忖,即便所谓作序,也不必受什么章法局限,还是兴之所至、信手拈来、顺其自然为好。此未与先生商榷,亦不知可否?于是便在忙碌工作之余,捧读先生书稿。拜读之中,甚为先生之勤勉而感动。先生年事已高,仍日积月累,对文史研究孜孜以求,著述丰厚,更使我仰慕极矣。

开卷之作,乃先生为念其先父葆仁公而撰写的一篇悼文。通读全篇,国仇家恨,没齿不忘,句句挥泪,字字泣血,深厚情感,力透纸背。葆仁公忧国忧民、精忠报国的抗日仁人志士形象跃然纸上,体现了先生对其先父、祖母、继母的深切怀念。掩卷沉思,远望长天,我甚以先辈们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民族气节而搅动心底波澜,不禁潸然泪下。借此,祈愿葆仁公及所有为争取中华民族独立而壮烈捐躯的先烈们:在天之灵,一切安好!

通览“文史文稿”,让目光穿行跳跃于字里行间,使我不能不惊叹于先生对惠民历史文化、宗族文化研究的深厚功底和驾驭能力。先生概述惠民历史,如大河奔涌而来,溯其源头,点述人物事件,梳理各个阶段之经济文化特点,使惠民地域几千年的历史积淀、文化万象,渐次展开,将其历史和文化融合变迁呈现于读者眼前,可谓纵横捭阖、收放自如。诸多文稿对浩繁的资料进行了一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地梳理研究,既以深邃的历史唯物观洞察过往的宏观演进;又如庖丁解牛,注视于局部腠理,条分缕析,娓娓道来,形成明晰的历史文化脉络。先生从哲学高度来观照《孙子兵法》的方法论意义,重点阐释其蕴含的战略思想、科学研究的方法,纵论其哲学境界,从更高层面给人以辩证法和方法论的启迪。

书稿中,尤其以对鲁北仕宦望族——以李之芳奠基的武定府李氏家族的研究更为弥足珍贵。先生从家族文化的社会史学、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视角切入,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对李之芳家族兴盛、衰落、成功经验、历史局限、突出特点、显赫宦绩、家族教育等,进行了全方位观察和研究,详细分析其成功的历史机遇、家族教育理念、修身勉学传统、廉洁为官之道、忠君爱民情怀、家族衰落历史原因等等,达到了“以史为鉴,资以治道”之目的。特别是对李氏家族文化中优秀治家传统对当今社会借鉴意义的阐述,更为一大亮点。先生总结出四个方面:严家教,重修身;轻积财,重积德;乐善好施,仁义处世;恪慎为政,殚心报国。实为李氏家族文化研究之重要成果,对当今国家公务人员之家风建设无不具有重要启发。

“诗词赋”部分,尤以《古邑沧桑赋》为绝。先生以散体大赋的文学形式、通俗易懂的现代赋体语音,历数惠民五千年历史文化、经济社会、人文积淀、文学艺术,直至当下发展新貌,洋洋洒洒,汪洋恣肆,撷英拾萃,大开大合,蔚为大观。既有排奡雄奇的阳刚之气,又有纡徐舒缓的阴柔之美,堪称以散体大赋书写惠民历史之佳作。而《暮年抒怀》,以精华诗句,抒发对人生之大感悟,“富贵荣华休在意,淡泊宁静自恬然”,道出了天人合一、顺应自然的人生哲理,读来使人深受教益。

“谈书论画”中的篇什,既有对书法艺术追本溯源、历史演进的探讨,又有对王培录、王德修、赵殿轩诸位先生书画作品的评介赏析,鞭辟入里,甚为精到,体现出先生对书画艺术的深刻见的。其实,先生自己就是一位功力深厚的画家,有诸多画作曾多次参加各级展事,获得方家高度评价。

先生一直喜爱体育活动。早在年轻时就是篮球场上的活跃者。我现在还记得,先生于惠民七中教书时,在球场上纵横驰奔的高大身影和潇洒的投篮动作。即使在年过六旬的数年间,先生仍活跃于球场之上,与年轻人一起绕拦突奔,呈现出老少同乐的和谐氛围。正是因了先生喜爱体育活动,才炼就了老来之康健体魄,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和乐观豁达的心态精神。对于门球运动,我是外行,但从先生纵论门球运动的诸多篇什中,我看到先生已将其由一项体育运动上升为艺术而进行提升把握的嬗变过程,从宏观层面的战略思想、思维模式、竞争意识,到微观层面的摆阵布局、击打技巧等,总结出了门球运动的诸多致胜关键。同时,还根据自己的实践,探索出了一些独到的击打方法和技术,并在相关专业刊物上发表,传为美谈。在多年的老年人体育活动中,先生多次参加省、市“老运会”,获奖多多,自得其乐。对于老年活动,先生信奉的信条是:“随心所欲,顺其自然”,道出了人生真谛。于此,我甚赞同矣。

另外,书中收录的部分绘画、根石艺术作品,为先生多年积累的一些精品,体现了先生喜爱自然、贴近自然、融入自然、道法自然的高远境界和修养,给人以辽阔的艺术享受。尤其部分根石作品,多年后可能会成为一些方家的收藏珍品。有照片在,读者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再赘述。

先生执教一生,德艺双馨,桃李天下,志趣广泛。文史艺哲,诗词赋画,根石把玩,体育健身,无不涉猎,渊博畅达,造诣厚重。几十年来,先生以其言传,教我做人作文、思考感悟;以其身教,领我浸润华夏优秀传统文化、报效国家。先生谆谆的教导,在这春暖花开的时节,在这宁静的夜晚,不时回响在我的耳畔。手捧书稿,先生的音容如在身旁,先生的心迹,蜿蜒激荡于纸卷之上!凝视这部沉甸甸的文稿,回望自己稚拙的脚步一次次与这个世界的交集融合,以及先生不倦的鼓励和启发,更深深体味到先生于我之苦心:已不只是知识和思想的单项交递,而是文化血脉的薪火相传。付梓此书,先生以其胼手胝足,让后来者的思想得以淬炼,进而延展出更为广阔的文化量度,并使之发扬光大。此为本书对于当下社会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更为宏大意义之所在。

是为序。

作者简介:常增文,笔名文之,男,1964年1月生,汉族,山东省惠民县人。中国散文诗作家协会主席团委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山东省散文学会理事,中华辞赋家联合会理事。1985年开始在各级报刊发表散文诗作品。散文诗《在黄河三角洲》获《散文诗》刊1987年 “全国首届会龙散文诗大奖赛”特奖;散文诗《醒来的兵马俑》获2010年中国散文学会“中国当代散文奖”;《散文诗六章》获中国散文诗作家协会2014年“首届玉龙艺术奖”散文诗类三等奖。有散文诗作品入选《中国当代优秀散文诗精选》、《中国散文诗2014卷》、《中国散文诗2015卷》、《中国散文诗2016卷》、《中国散文家代表作集》、《1978-2008山东散文选》、《齐鲁文学作品年展2013》、《1949-2009滨州文学作品选》等选本。辞赋作品入选《千城赋(第一卷)》,2009年12月被中华辞赋家联合会评为“2009年度中国赋坛优秀辞赋家”。现任滨州市人大常委会委员、市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主任委员。

责任编辑:杨孟子

    热门评论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