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媒平台

北海经济开发区“祭海”民俗初探

发布时间:2019-03-13 17:30:11    来源:滨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农历二月二,滨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工作人员前往北海新区,对当地“祭海”民俗进行了初步探访。

由于最近民俗类非遗项目的火热,各县区准备申报民俗类非遗项目的呼声较大,其中以鲁北地区的“祭海”民俗为主,滨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便拟定了几处有代表性的地区,如无棣埕口,北海新区马山子等地。虽然埕口与马山子距离不算远,甚至一说在北海新区还未被规划之前,本次探访的岔尖一村属于埕口,但奇怪的是两地的“祭海”民俗相差甚大。

一般说的无棣埕口祭海(拨灯),是在农历正月十四、十五、十六三天进行,而滨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所探访的岔尖一村的祭海是再农历二月二。埕口主要供奉的是“海神娘娘”(妈祖),而岔尖祭海则供奉龙王(除了西海龙王之外的其他三位龙王)。

埕口祭海(拨灯)

埕口,地处渤海南岸,古黄河入海口文,有渔盐之利。是历史名镇,于清雍正四年,由大清政府建水旱码头,负责储运内地农渔产品与外界物资的交换。通商天津、烟台、宁波等地,鼎盛时港口贸易总量是仅次于烟台的山东第二大港,500吨的宁波商船常来常往。(《无棣县志》等典籍均有记载)

由于南方、胶东沿海商人的长期到埕口的贸易往来,带来了盛传千年的妈祖文化。埕口孟家庄子村曾建有海神娘娘庙。北方人们心中海神娘娘就是南方的妈祖。

海神娘娘挂灯。海神娘娘为保佑海上遇到风险的渔民,会在伸手不见五指的夜里,将一盏灯挂在处在狂风恶浪中渔船桅杆之上,若隐若现,惊恐的渔民看到后,便告知所有船员:海神娘娘挂灯了,不要害怕。便会逐渐风平浪静,平安回家。

元霄节期间,即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期间,是海神娘娘(妈祖)回銮之时,当地人们敲锣打鼓,沿街巡游拨灯,燃放鞭炮。有秧歌队的村,秧歌队伍也随同巡游。最后巡游到河边或海边渔船边,上供、祭祀,祈求海神娘娘保佑新的一年平安、丰收。由于近些年渔业资源的枯竭,渔船的减少,祭礼就在大街上进行。

祭海(拨灯),是埕口大部分沿海村庄的一大民俗,是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源于海神娘娘(妈祖)挂灯,保估渔船平安度劫,鱼虾满仓。妈祖在渔船遇到狂风恶浪的夜晚,在桅杆上挂上一盏明灯,这艘船使会平安无事。因妈祖生日是元宵(一说),人们为了祈福祈平安,感恩妈祖,便用木屑拌上燃油,于元宵节,沿街拨灯,敲锣打鼓,一直到河(海)边船船,祭海祈福。一路灯火,蔚为壮观。以达驱邪避灾,平安发财之愿望。埕口镇绝大部分村庄都有拨灯习祭海习俗,如孙眨河村、信家村,西南村,水沟村等等。结合元宵灯节,演变成埕口一大民俗拨灯。(简介由无棣县文化馆提供)

不少朋友可能对北方渔民供奉妈祖感到不解,不过在山东、东北等地确实存在妈祖庙,有祭海、拜妈祖的习惯,只是对妈祖的称呼不同(如:埕口称“海神娘娘”),而这些习俗皆来自我国东南沿海地区。

本次我们探访的北海新区祭海则是在马山子镇岔尖一村(此时埕口祭海已经结束),结合上文埕口祭海(拨灯)可做对比。

岔尖一村祭海仪式

据说本地的祭海仪式由村民自发组织,其流程各位大体想象得到:在司仪的带领下供奉纸钱,集体跪拜,鞭炮齐响,锣鼓齐鸣,与其他民间祭祀的仪式相比并无太大不同。而在供桌之后则是一幅写着“龙”字的招牌,这就代替了具体排位或神像等物,而桌上贡品的摆放也没有特别之处,倒是在贡桌南边有一艘木质小帆船,应该有渔民们求龙王保佑“出海平安”“一帆风顺”等寓意。

脊岭岛祭海仪式

脊岭岛距岔尖一村并不远,在岔尖一村乘车前去也不过几分钟的时间,虽然叫岛,但已经与陆地连通了。

脊岭岛的祭海仪式则是由一个企业发起的,岛上的龙王庙也是该企业投资建设的,该仪式已经持续了十年有余,邻村也分别组织前来祭拜,据说还有不少自淄博前来祭拜村民(此处令人不解,为何地处鲁中内陆的村民也来祭海)。各村分别祭拜之后在12点钟仪式正式举行,由司仪主持,乡绅带头撒酒祭拜。

由于脊岭岛龙王庙的祭海仪式由企业组织,所以经费相对充足,很多形式略显夸张,并不一定是当地传统祭拜形式(与其他庙宇的祭拜仪式大抵相同,流于俗套),但并不意味着没有参考价值。

脊岭岛的祭海仪式,请道士前来做法事(也有传闻这里的道士是在淄博请来的,或许是跟淄博来的村民混淆了),并且在仪式开始之前,工作人员会将四位龙王分别用轿子抬至龙王庙门口。有趣的是虽然请来四位龙王,但庙里供奉的却只有三位,“四海龙王”之中唯独不供奉西海龙王,原因是西海龙王主管当地降雨,当地以盐业为生的村民希望阳光充足,并不希望降雨耽误海盐的摊晒。

图为龙王庙中供奉的三位龙王

用来请龙王的轿子

庙宇旁拴着羊,据说在以前的祭祀是要杀掉的,现在栓羊只是一个形式,仪式结束后迁走,并不会杀掉羊。

对于北海新区“祭海”民俗的初步探访就介绍到这里,如果当地的祭海习俗需要申报非遗项目的话,还需从事非遗工作的工作人员和民俗文化研究者多方面努力,为当地“祭海”习俗找到根源,了解它的来龙去脉以及在当地影响方可确认。

责任编辑:杨孟子

    热门评论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