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媒平台

伏生与邹平

发布时间:2019-04-12 09:41:58    作者:记者 刘清春 李淑霞 王健 通讯员 陈华 卢兰英 张海平 来源:滨州日报/滨州网

编者按

4月20日,第二届“中国伏生诗会”将在邹平市韩店镇禾和湿地旅游景区如期举办。 

3月22日,本报五版曾推出整版图文《伏生与尚书》,全面介绍了伏生其人其事、伏生传《尚书》的伟大意义,以及伏生祠故事等。

“伏生是邹平人”,两千年来,伏生在邹平的影响恒久绵延。历史上,伏生、伏生祠就是邹平方志里的重要内容,还曾有个辖140多个村庄的“伏生乡”。今天,邹平市韩店镇持续加大力度,挖掘地方文化资源,擦亮伏生文化品牌。  

本报今日推出《伏生与邹平》一文,让我们共同感受伏生这一中华民族文化史上,担当与传承的独特典型,在邹平大地上的源远文脉。

2019年2月17日,元宵节前夕,滨州传媒集团曾特邀国家京剧院名家来滨演出京剧名段。在明珠剧院,国家京剧院三团团长、奚派领军人物张建国压轴出场。在舞台上,张建国很是感慨,因为他主演伏生的京剧《伏生》是国家京剧院2015年的重点创排剧目,而滨州邹平,正是一代大儒伏生的故乡,他为能来伏生老家演出而倍感自豪。

伏生是两千年来文化担当和传承的独特典型

清邹平·王兆曾《伏墓林烟》。

其实,2013年时,国家话剧院就推出了年度大戏《伏生》,该剧被誉为国家话剧院的举旗之作、扛鼎之作。

话剧《伏生》和京剧《伏生》的导演是同一个人——国家一级导演、国家话剧院副院长、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王晓鹰。话剧《伏生》侧重的是伏生将自己的个体生命和文化传承的大使命融为了一体。在暴秦焚书坑儒和战乱之际,为了保存上古历史典籍《尚书》,伏生把全书烂记于心。而要留住书的内容,他就必须活着。而活着,太多时候比死更难……京剧《伏生》,突出表现了中华民族绵延几千年的气节和精神内核,它不止将历史事件还原,又在新的创作中加重了精神层面的思考。两部剧,都对“伏生”这一独特的文化典型进行了成功的塑造。

不止是当代,两千年漫长历史中,“尚书再造”是中国美术、中国诗歌、中国教育史上永恒的命题之一,如同受难基督、圣女贞德之于欧洲油画。

其实,话剧、京剧只是伏生走上“国家舞台”的小小缩影,两千年来,伏生就是中国文化史上关乎担当和传承的一个永恒主题。

以学术为例—— 后人评伏生传书之功曰:“汉无伏生,则《尚书》不传;传而无伏生,亦不明其义。” 

以诗歌为例——清代王渔洋:“祖龙枉以吏为师,牵犬东门笑相斯。转盼阿房化焦土,千秋人拜伏生祠。”清代诗人张实居:“能使唐虞三代存,重从舌上辟乾坤。泮宫俎豆今千古,翻幸秦火虐焰燔。” 元学者吴澄:“先汉今文古,后晋古文今。若论伏氏功,遗像当铸金。”清代蒲松龄:“秦燔直多事,圣泽流孔长。齐鲁尊博士,日月炳重光。祠古碑无字,经传书有香。抠衣一展拜,肃然瞻阶堂。”等等,举不胜举。

以美术为例——唐代大诗人、画家王维曾画《伏生授经图》,现藏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明代杜堇的《伏生授经图》现藏美国大都会美术馆,画的是伏生向晁错授课场景。明代崔子忠的《伏生授经图》现藏上海博物馆。而明代唐寅也有伏生授经图存世。据邹平市收集、研究伏生资料多年的曲延庆先生介绍,以伏生授经为主题的名人画作有30多幅。

在邹平,伏生的影响和印迹恒久绵延

韩店镇中心小学学生诵读《走进伏生》里的《尚书》名句。

伏生是邹平的骄傲,是韩店的文化瑰宝。千百年来,伏生故里以祠堂、书院、民俗等形式传承着圣贤精神。 

在韩店镇苏家村,记者见到,伏生祠遗址虽然非常破败,但往昔的规模清晰可辨。

查阅文献可知,历代封建王朝都极为推崇伏生。公元647年,唐太宗下诏“以伏生配享孔子庙庭”,从此伏生就与孔子一道,在全国范围内受到大家的祭拜。公元1001年,宋真宗又封伏生为“乘氏伯”,在去世千年以后,伏生又有了很高的爵位,其历史地位得到进一步提高。

元初,皇帝下诏,在伏生故里(今邹平韩店苏家村)给伏生建造祠和墓。建祠之后,各州、府、县官员到地方上任,都要到伏生祠去参拜,直呼“伏圣人”。每年二、八月十五,当地官员、士绅及伏氏后人都要来到伏生祠,按尊卑长幼列队,三跪九叩进行祭拜,声势庄严浩大。平时,百姓官员、文人雅士也常来祭拜。

元至正十五年,县尹陈野仙在此建立“伏生书院”,它是邹平最早的书院,为当地培养了不少人才。伏生祠前立有石碑数通,其中有晁错亲书小篆汉碑一块。最后一次大修是清嘉庆年间,占地5亩有余,增修大门、祭厅、东西厢房和大殿共计30余间。

据伏生七十代孙伏开亮介绍,当年的伏生祠大殿可容纳500人授课,雕梁画栋,砖墙瓦顶。塑像有三尊,正中伏生,左捧《尚书》,右持蒲扇,极目远眺,仪态庄重。伏生塑像右侧是其女儿羲娥的木雕像,栩栩如生,左侧为晁错像。另有壁画,为晁借授书图。祠堂西旁有伏生书院,伏生书院北邻为晁错祠 。“伏墓林烟”曾经是邹平“十六景”之一。

康熙三十五年,为了更好地供奉伏生,更好地保护伏生祠,朝廷设立了奉祀生。当时选了伏生的六十一世孙伏永芳作为“奉祀生”,并由官府置奉祀田80亩。 这一朝廷礼仪一直持续到民国后期。抗日战争爆发后,日寇进攻邹平,最后一个奉祀生伏百言带上自己的手枪和油印机参加了抗日军队,一时被誉为“圣人参军”,影响很大。

伏生祠带给苏家村别样的风俗。据传,六月六是伏姑(羲娥)的生日,伏氏家族的女性后代,每人要为伏姑做一双鞋,拿到祭堂里烧掉。旧时村民办红白喜事摆宴席,杯盘盏碟不够用,经常要到伏生祠借“窑货”(碗碟),因此还产生了一句民谚:“伏生祠里的窑货——借不完。”

除伏生祠外,邹平历史上还有很多的纪念形式。如白云山尖庙山上五龙堂中有三贤祠,里面祭祀的人物就是伏生、范仲淹和张临。

明清时期,邹平总共有六个乡,其中最大的一个乡就叫“伏生乡”,后来又分为“伏生南乡”和“伏生北乡”,就是为了纪念伏生而设的。伏生乡下设十五个“里”,140多个村庄。其地域范围包括现在的西董、好生、黛溪、黄山、高新、韩店、焦桥、孙镇等镇街的大部分村庄。 

伏生精神——两千年不熄的文明火炬,散发着耀眼光芒

伏生园将伏生文化化作身边风景。

今天,在伏生故里,更是有越来越多的专家、群众在研究和传播那段圣贤故事。在韩店镇,《走近伏生》已成为校本课程,《尚书》名句在儿童们口中有板有眼地念诵。 伏生主题公园、伏生诗会等文化地标、品牌活动,让伏生的名字更加响亮,伏生精神——两千年不熄的文明火炬,散发着耀眼光芒。

2009年,韩店镇在中心小学建起了伏生纪念馆,以雕塑、图片、书籍及文字介绍等,全面展示了伏生传《尚书》的事迹和对后世的影响。伏生纪念馆在曲延庆先生指导下建成。纪念馆匾额由已故书法家郭连贻先生题写。

邹平乡贤郭连贻题写的伏生纪念馆,该馆位于韩店镇中心小学。 

同时,韩店镇中心小学还自编了国学读本《走近伏生》,书中收录有伏生故事、纪念伏生的诗词及历代伏生授经图、《尚书》简介及名篇名句。利用每周的国学课,老师进行讲授,让伏生故里的孩子们走近伏生、了解伏生,感悟伏生精神。“学校十分重视国学教育,作为伏生故里,我们更是有义务将文化传承的种子播撒在孩子们心中,让他们生发文化自豪感,自觉传承弘扬伏生精神。”韩店镇中心小学副校长宋淑英介绍。 

韩店镇政府驻地东侧,新世纪中学之南,有一处占地约60亩的伏生文化主题公园。入口,是展开的石刻“书卷”,上书“伏生园”和 “刘徽注九章扬科学精神 伏生传尚书播华夏文明”几行鎏金大字。

伏生园东侧,一组竹简样式的巨型木刻立于眼前。高大的竹简上,是王奎强先生书写的《尚书》名篇《高宗肜日》和伏生简介,与周边的竹林相映成景。 

唐朝诗人、画家王维作《伏生授经图》,现收藏于日本大坂市立美术馆。 

此外,韩店镇还在中小学中,广泛开展以伏生为主题的文化活动,成功举办了三届“伏生杯”经典诵读精品比赛,比赛吸引了学生、机关干部、农村群众积极参与。韩店镇还多次举办伏生主题书法绘画交流会,让传统文化融入日常生活,揉入乡情乡愁。

韩店镇认为,伏生文化是一笔恒久而有生命力的宝贵财富,也是广大群众陶冶情操、培育文化自信的良好形式。近年来, 韩店镇更加注重保护和传承地方文化资源,致力于打造“伏生故里 刘徽圣地”文化名片,推进文明之风遍吹镇村角落。  

在邹平,有多位学者对伏生文化有着较深的研究。王红老师、曲延庆先生、王忠修先生、作家米兰等,都各自有着自己的探索和成果。 

熟悉邹平文化的人,不会不知道王红,他是王渔洋的第九代裔孙,是系统研究陈仲子、范仲淹、邹平文化的代表人物。原来史学界对伏生的具体生卒年份不详,但经王红考证,伏生生于公元前260年,卒于公元前168年。

而邹平市原政协副主席、中国范仲淹研究会副秘书长曲延庆更是对伏生研究至深。他已发表的《伏生及其籍贯之辨正》等文章引人注目,“攒”起来的文章,已几可成书。鲁中职业学院高级讲师王忠修同样多年致力于伏生研究,发表了多篇文章,还曾在邹平电视台《邹平史话》栏目中讲述伏生故事。  

2018年4月,韩店镇政府与滨州日报社联合举办了首届“中国伏生诗会”。那场诗会,“搅动一池春水”,引起了极大社会反响,对伏生精神的追崇,对诗歌艺术的热爱,借诗会之势,在滨州大地掀起了一股热潮。

2019年4月20日,第二届“中国伏生诗会”将如期在韩店镇芳草如茵、碧波荡漾、优美辽阔的禾和湿地公园举办。

“伏生诗会”在茁壮成长,也必将成为让滨州人为之骄傲的文化品牌。

责任编辑:杨孟子

    热门评论

  热门推荐